投入产出表从生产、投入和产出、使用的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技术与经济联系,对分析国民经济结构、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优化以及政策效应分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重庆市2002年投入产出表(42部门表)》,我们对2002年我市经济作了如下分析。
一、经济总规模
(一)总产出
总产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的价值总量,反映了生产活动的总规模。2002年我市全社会总产出为5481.51亿元,规模比1997年扩大52.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总产出为478.78亿元,第二产业为3269.59亿元,第三产业为1733.13亿元。总产出三次产业比例为:8.7:59.7:31.6。
(二)增加值
2002年全市实现增加值1971.9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2.42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29.30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20.23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6.3:42.1:41.6。
(三)最终使用
从支出角度看,2002年全市最终消费为1228.89亿元,最终消费率为62.3%。资本形成总额为990.10亿元,资本形成率为50.2%。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931.53亿元,存货增加58.57亿元。净流出及其他为-247.04亿元。由此看出,我市支出的主体是市内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四)消费结构
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构成。2002年,我市居民消费880.86亿元,政府消费348.03亿元。最终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2.3%,其中居民消费占44.7%,政府消费占17.6%。居民消费结构如下表:
|
表1 | ||
|
居民消费结构 | ||
|
单位:% | ||
|
|
农村居民消费 |
城镇居民消费 |
|
合计 |
100.0 |
100.0 |
|
农业 |
25.9 |
9.5 |
|
工业 |
55.6 |
59.2 |
|
建筑业 |
0.0 |
0.0 |
|
运输邮电业 |
6.0 |
10.5 |
|
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 |
0.0* |
0.1 |
|
服务业 |
12.5 |
20.7 |
*保留两位小数为0.03。
从表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呈现比较明显的差别:农村居民对农业的消费很高,高出城镇居民16.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对工业品的消费比例都很高,均超过各自消费的50%。而城镇居民对第三产业部门的消费远高于农村居民对第三产业部门的消费。这些情况都说明,虽然城乡居民在生活质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很不均衡,城乡居民在消费结构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产业结构
(一)三次产业结构
从我市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构成来看,1995年至2002年,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持续下降,累计下降了9.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基本保持稳定;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上升了9.8个百分点。
|
表2 | |||
|
增加值的三次产业结构 | |||
|
单位:% | |||
|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1995年 |
25.9 |
42.3 |
31.8 |
|
1997年 |
22.8 |
42.1 |
35.1 |
|
2000年 |
17.8 |
41.4 |
40.8 |
|
2002年 |
16.3 |
42.1 |
41.6 |
图1:增加值的三次产业结构
我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在较长时间是“二、三、一”结构,2002年投入产出表反映的三次产业结构仍是“二、三、一”的结构,但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结构差距进一步缩小。虽然第三产业近几年发展较快,但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市需要继续从以物质生产活动占主导的“刚性”结构,向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的“软性”结构演变。
(二)三次产业的投入结构
三次产业的投入结构,反映了三次产业之间的直接经济技术联系,反映其生产技术水平状况及综合经济效益情况,2002年我市三次产业的投入结构见下表:
|
表3 | ||||
|
三次产业的投入结构 | ||||
|
单位:% | ||||
|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合计 |
|
总投入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
中间投入 |
32.6 |
74.6 |
52.7 |
64.0 |
|
第一产业 |
13.1 |
2.6 |
0.7 |
2.9 |
|
第二产业 |
17.7 |
62.3 |
23.2 |
46.1 |
|
第三产业 |
1.8 |
9.7 |
28.8 |
15.0 |
|
增加值 |
67.4 |
25.4 |
47.3 |
36.0 |
|
固定资产折旧 |
1.4 |
6.5 |
6.0 |
5.9 |
|
劳动者报酬 |
59.5 |
16.1 |
32.7 |
25.2 |
|
生产税净额 |
2.4 |
0.5 |
3.0 |
1.4 |
|
营业盈余 |
4.1 |
2.2 |
5.6 |
3.5 |
从三次产业的投入结构看,第二产业的中间投入率最高,达到74.6%,说明第二产业还属于高投入的产业,其附加值较低。从上表中还可以看出,各产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平均需求为46.1%,而各产业对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还较低,也就是说,第三产业对社会生产的渗透力及贡献程度还不够强。其中,以第一产业为最低,仅为1.8%。这说明,服务性行业还没有真正走入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这一广阔的生产领域。
(三)工业内部结构
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内部结构比例关系优化、协调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我市经济结构和效益。
《重庆市2002年投入产出表(42部门)》中工业共划分为24个工业部门,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等行业的总产出份额在工业部门中居于前列。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我市基础工业(能源、原材料)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15.6%,比重比2000年下降了7.4个百分点。其中原材料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10.3%,能源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5.3%,比重分别比2000年下降了5.7和1.7个百分点。在能源工业中,电力占能源工业的比重比2000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为69.6%,煤炭占23.3%,其他占7.1%。加工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84.4%。在加工工业中,我市的两大支柱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占比重最大,分别为37.3%和12.7%。但相对2000年来说,比重都略有下降。与2000年投入产出延长表数据相比,与我市加工工业的增长相比,基础工业,特别是能源工业,在近几年的发展显得比较薄弱。
三、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一)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该部门为满足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当感应度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当感应度系数小于1时,表示该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
|
表4 | ||
|
2002年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品部门 | ||
|
|
产品部门 |
感应度系数 |
|
01 |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4.175822 |
|
02 |
化学工业 |
2.902880 |
|
03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2.178762 |
|
04 |
金融保险业 |
2.023067 |
|
05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1.965696 |
|
06 |
制造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
1.955222 |
|
07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1.588934 |
|
08 |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
1.579831 |
|
09 |
农业 |
1.309380 |
|
10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237249 |
|
11 |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
1.211683 |
|
12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182212 |
|
13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1.079562 |
表4列出了重庆市2002年投入产出表计算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13个产品部门。由表2可以看出,感应度系数排在前列的部门,初级产品中有农业;原材料工业有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加工制造业有化学工业、制造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属于能源工业。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服务行业有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需要指出的是金融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有了较大的提高,表明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中,保持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持续稳定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个部门增加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当影响力系数大于1时,表明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当影响力系数小于1时,表明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
|
表5 | ||
|
2002年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产品部门 | ||
|
|
部门 |
影响力系数 |
|
01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1.514739 |
|
02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1.425285 |
|
03 |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
1.416680 |
|
04 |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
1.393101 |
|
05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1.370576 |
|
06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1.363646 |
|
07 |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325217 |
|
08 |
制造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
1.296093 |
|
09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293574 |
|
10 |
建筑业 |
1.270620 |
|
11 |
金属制品业 |
1.253147 |
|
12 |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
1.206373 |
|
13 |
化学工业 |
1.170341 |
|
14 |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
1.152800 |
|
15 |
房地产业 |
1.127382 |
|
16 |
其他制造业 |
1.094983 |
|
17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1.057868 |
|
18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046184 |
|
19 |
纺织业 |
1.044281 |
|
20 |
科学研究事业 |
1.041183 |
|
21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1.033240 |
|
22 |
金属矿采选业 |
1.001084 |
表5列出了根据2002年投入产出表计算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产品部门。从这22个产品部门的影响力系数来看,非工业产品部门的系数均不高,除了排名第10的建筑业和4个服务业产品部门外以外,其余17个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产品部门均为工业产品部门。这些部门对全市的需求波及效应很强,对全市有较强的辐射作用。
四、流出流入结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市的经济发展,不仅要靠本地的产品和服务来维系,还要通过与市外的大量交流,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互相发展。
《重庆市2002年投入产出表(42部门)》反映出重庆市的产品和服务的净流出额为-247.04亿元,说明我市仍需要从市外流入247.04亿元。对42部门的净流出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重庆市净流出部门共计11个,主要集中在建筑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业等部门。表明我市在上述产品上还具有一定的行业市场竞争优势,在市外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净流入部门共计31个。其中绝大多数均集中在工业部门中,说明我市工业对市外的依赖性较强,较易受到市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