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统计工作 统计信息 专题栏目
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 > 数据解读

特色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崭露头角

日期: 2019-05-29
字体:

     ――对我市30个特色工业园区及其产业链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为了解现阶段我市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现状,为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提供宏观决策依据,重庆市企业调查队最近对我市30个特色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现,在完成企业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后,逐步向增强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发展,部分园区已建立了产业链发展模式,特色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初显端倪。

  一、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一)布局合理,定位科学。按照全市工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本着“成熟一个、报批一个”的原则,近年来,我市先后建立了30个特色工业园区。从布局上看,都市经济发达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各分布10个园区,2010年前总规划面积为100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面积约40平方公里,完成总规划的40%。三大经济圈园区建设已相继启动,并初具规模。从发展定位看,排在首位的是“建立为企业创业服务的机制体系”,认同率为49.3%;其次是“成为优秀的企业‘孵化器’”,认同率为21.4%;再次是定位为“将建设行政区域与园区合一的园区”,认同率为13.9%;第四是定位为“将建设有一定行政能力的园区”,认同率为13.4%。另有部分园区还将其战略定位在跨国合作经营等发展目标上。

  (二)建设成效明显,发展前景看好。调查显示:截止2003年末,30个园区共引进企业1047户,是上年的2.6倍,其中,工业企业967户,是上年的2.8倍;200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183.26亿元,是上年的3.9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50%;实现利税20.18亿元。预计2004年,入驻企业将达到1475户,其中,工业企业1317户,工业总产值将在2003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352.36亿元;实现利税将比上年增长45.2%,达29.31亿元。

  (三)三大经济区域中,都市发达经济圈园区发展领先。调查显示:由于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基础较好,都市发达圈内园区在全市特色工业园区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2003年,园区入驻企业数排序前5位的园区中,都市发达经济圈园区占3个席位;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利税排序的前5位中,分别有4个、3个园区处于都市发达经济圈内。

  二、产业集群崭露头角、产业链发展初显端倪

  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调查表明,我市特色工业园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产业集群已崭露头角,产业链发展初显端倪。

  (一)园区的优惠政策及区位优势,促进了企业布局由单个走向集中,产业组织形式由分散型经营向集群化发展。园区无论是在当初的选址,还是在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实施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调查显示:目前园区在吸引企业入驻方面有两大主要优势,一是优惠政策。30个园区中,各级政府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以土地及用房优惠居多,如返还土地出让金、成本价出让以及提供标准厂房出租等,认同率达96.7%;其次是税收优惠,如提供优惠税率、超基返还等,认同率为93.3%;有73.3%的园区在信贷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建立信用担保中心、实现银企对接等;此外,分别有56.7%、36.7%的园区在对园区设定专项补贴以及在人才引进方面出台了优惠政策。二是区位优势。67.8%的园区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位居交通要道,原材料运进和产品输出较为便利。

  园区外企业向园区内聚集,有利于共享公共设施、吸引优秀人才、集聚生产要素、取得规模效应的产业组织形式,将有力地推动园区向产业集群发展。

  (二)园区的主导产业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调查显示,为了推动园区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目前已有63.2%的园区对进驻园区的企业设置了行业准入限制。截至目前,30个园区的形成的主导产业共涉及十余类领域。从地域上看,都市发达经济圈内园区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汽、摩及其零配件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开发与生产等;渝西经济走廊园区主导产业除汽、摩托车及其零配件外,还有食品、纺织服装和装备制造等;三峡库区园区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建材、食品、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开发与生产、环保等产业。产业集群正是要求众多企业围绕某一特定领域集聚发展,当前园区内已经形成或在正形成特定的产业,将成为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产业基础。

  (三)龙头企业的入驻加快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调查显示,目前,30个园区中,有23个工业园区入驻了53户对园区整体发展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从发展前景看,75.9%的龙头企业对其发展前景非常看好,20.8%的龙头企业发展前景较好。

  龙头企业的入驻进一步推进了园区产业积聚和延伸,加速了园区产业链的形成。在入驻的53户龙头企业中,已有20余户企业起到了链接产业链的核心作用,并逐步带动园区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四)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向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发展。产业集群就是要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相互配合实行专业化生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集中于某一特定细分市场或产品,加强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调查显示:目前园区已经入驻了各具特色互补性较强的企业,从成长周期看,处于创业期企业占38.6%,成长期企业占36.3%,成熟期企业占23.7%;从规模上看,大型企业占5.0%,中小企业占95.0%;从来源来看,本地企业占82.0%,外地企业占14.2%;外资企业占3.8%;从生产类型看,零部件生产型企业占33.8%,中间产品生产型企业占13.7%,加工组装型占13.1%,最终产品生产型企业占39.4%。与此同时,各类型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呈多元化发展,其中,“资源共享”的合作方式最多,占73.3%;其次是“产业合作”和“信息交流”,各占63.3%;采用“人才科技合作”的占40%;“成果推广”和“资金合作”各占20%;“产权交易”合作占10%。。

  (五)部分园区产业链雏形显现。调查显示,30个园区中,已建立了产业链发展模式的有13个,共形成产业链近30条,涉及汽摩及其配件、铝加工、皮革皮鞋、盐气化工、精密机械、机电一体化、模具、服装、钢加工、玻纤、羽绒、食品、新材料、新型印刷以及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就已形成的产业链中,平均每条产业链上附带的企业约为15户,平均每条链上的链接点为2个,企业数多于链接点数。链接点之间构成的是产业链的纵向延伸,而处于同一个链接点的有多个企业,形成产业链的横向拓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园区间产业的同质程度较高、差异化低,不利于长期持续协调发展。调查表明,一些特色园区并未真正“特色”起来,在招商引资中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区位、资源优势,对未来的产业配套没有明确的思路,处于若干企业的“堆积”状态,致使园区内产业重点不明确,园区间产业差异化低,互补性不强。数据显示,30个园区的主导产业平均已达4种,其中,有13个园区达5种,而且园区之间主导产业同质或相近程度亦较高。如30个园区中,有21个园区将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作为其规划发展主导产业,有15个园区将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作为其规划发展主导产业;再如将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食品工业、电子信息、建材、纺织服装及鞋业制造、新材料作为规划发展主导产业的园区也超过三分之一。由于园区产业的同质或相似程度较高、差异化低,一方面可能引发园区之间的过度竞争,对全市特色工业园区整体发展不利,另一方面会造成园区失去自身真正的特色优势。调查发现,一些园区借助其优良的地域优势,以大大低于正常土地转让价为优惠条件来争取企业的入驻,致使地域优势相对较差的园区企业引进工作十分被动、怨声强烈。

  (二)产业链条化发展程度较低。调查显示,目前我市30个园区中,只有12个园区建立了产业链发展模式,而这12个园区产业链条总体偏短,平均链接点数为2个,最多的不过4个,最少的仅1个。从企业间合作程度看,当前园区内的企业还是一种简单的堆积或叠加,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只能浮于表面,无法产生真正有实效的交互作用。据调查显示,目前认为园区内各企业间的合作程度较高的园区仅占16.7%。

  (三)发展软环境有待改善。据调研了解到,一些园区认为当前我市投资的软环境还不尽理想。一是企业入住园区时用地须二次报批,园区在获批准建立之初就下批了规划用地,一旦入驻后,还需要提供详细资料再次申报。二是办理各项行政审批手续时间过长,据园区反映目前很多报批手续繁杂,一些可以同时进行的手续不能同时报批;有的地方虽实行了“一站式”办公,但部分园区认为这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据部分园区测算,即使在园区管委会的协助下,一个企业完成全部的行政审批时间仍需8个月以上。此外,还有企业反映,园区在企业当初入驻时的承诺不能完全兑现。

  (四)园区发展资金不足、融资能力差。调查显示,资金不足和融资能力差是我市特色工业园发展的最大瓶颈。在列出影响园区发展的16项因素中,资金不足和融资能力差排到前两位,认同率分别为60%和70%。由于我市园区大多处于发展初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较大,同时特色工业园的资金筹借渠道比较单一,建设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在国家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下,银行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园区资金链日趋紧张,园区建设步伐不得不放缓。据一些园区反映,有的企业目前厂房、设备等基础设施准备就绪,由于受贷款条件的限制,流动资金断档,企业迟迟不能开工运行。尽管一些园区为了帮助入驻企业的发展,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但由于贷款条件苛刻、额度极低,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

  (五)用地难问题日显突出。据一些园区反映,在前期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好不容易引进了一些企业,而这些企业符合环保标准、符合园区发展规划、可用园区批准用地提供生产场所,但由于土地冻结,企业无法入驻。

  此外,调查还发现,目前园区入驻企业数量虽较多,但市(境)外企业数量偏少,对全市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有一定局限性。

  四、几点思考

  发展特色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在构筑工业经济增长新板块,加强关联产业链接,培育发展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推进我市园区建设工作健康、持续、协调发展,我们认为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产业链。建设好特色工业园区、培植产业集群关键是选择本地的特色产业,发挥产业链联动作用。针对当前园区发展产业差异化程度以及产业链条化发展程度偏低的现状,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壮大产业链在当前园区发展中尤为必要。各园区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当地实际,有所取舍选择最具本地特色的产业重点培育。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园区内产业配套,加强园区内企业之间分工与协作,打造区域性品牌。此外,政府在重点扶植特色产业时,应将优惠政策逐渐转向对集群的技术和产业倾斜。

  (二)继续优化发展环境,转变竞争观念。近年来,我市在改善发展环境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但针对目前园区所反映的情况,我们仍需加大力度改善、优化园区发展软环境。特别是在行政办事效率方面,应进一步缩短审批程序和审批时间,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千方百计为园区企业创造良好、和谐的经营环境。除此之外,在园区招商引资过程中,对当前能给予的政策优惠要量力而行,对今后的承诺要有确切的把握,使企业进驻园区后能全力投入经营发展,也为促进园区长期可持续发展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当前,无论是园区,还是入驻企业均感到资金紧张、融资难,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融资渠道单一以及贷款困难。要走出这一困境就必须真正建立起多渠道投融资体制。一方面,要继续积极推进包括银行在内的多种可融资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民间投资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同时,作为融资主体的银行也要采取灵活多变的经营策略,不能搞“一刀切”,对确有发展前途的园区和企业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对于不同产业实施不同的信贷门槛。

  与此同时,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中,要加强对市外、境外的知名企业引进,促进本地企业与市外、国外企业合作交流,进一步提升全市经济的综合发展能力。

  重庆市企业调查队  吴玉英 贺开贵 徐新意 吕怒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