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统计工作 统计信息 专题栏目
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 > 数据解读

激荡前行 跨越发展

日期: 2019-05-29
字体:

     激荡前行 跨越发展

  ——直辖十五年重庆市民营经济发展综述

  直辖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后劲;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由拾遗补缺的经济配角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税收、提高居民收入、解决劳动就业、繁荣城乡市场、拉动社会投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重庆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有潜力的生力军。

  一、重庆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回顾

  直辖以来,重庆市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内到外、由单一业务到多种业态经营,在激荡前行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巩固积累阶段( 1997— 2001年)

  直辖伊始,重庆市委、市政府就决定将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来发展。 1997年和 1998年相续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民营经济取得蓬勃发展, 1998年重庆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达到直辖以来的最高值 32.6%。

  1997-2001 年,重庆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 19.6%,是直辖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 2001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 34.5%,比 1996年提高 12.7个百分点。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为民营经济后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蓄势调整阶段( 2002— 2006年)

  2002 年,国内十多个大中城市开始“禁摩”,同时重庆民营经济较为粗放的增长模式带来的诸如企业盲目扩张、战线太长、价格战等弊端日益显现,使重庆民营经济遭遇发展低潮。这一阶段民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2002-2006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 17.5%,比第一阶段低 2.1个百分点。 2006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 44.4%,比 2001年提高 9.9个百分点。这一时期,重庆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在思考如何修炼内功、改善管理和提升效益,为民营经济再次腾飞蓄集力量。

  (三)稳步提高阶段( 2007— 2011年)

  2010 年,重庆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的二十条政策,通过建立“低门槛、高效率、轻负担”的市场准入机制,解决民营市场主体在发展中遭遇的瓶颈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2007-2011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 18.3%,比第二阶段提高 0.8个百分点。 2011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 48.9%,比 2006年提高 4.5个百分点。这一时期,民营经济总量开始超过公有制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标志着重庆民营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

  二、亮点纷呈的十五年

  (一)实力显著增强

  直辖以来,重庆市民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实力显著提高。民营市场主体由 1996年末的 53.43万户增加至 2011年末的 107.84万户,突破百万大关,主体数量翻了一番。其中,民营企业由 1.36万户增加至 22.83万户,增加了近 16倍;个体工商户由 52.07万户增加至 85.01万户 [1]。 2011年全市民营经济总量达到 4894.32亿元,是 1996年 17.1倍,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48.9%,比 1996年提高 27.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 1)。

  图 1: 1996-2011年重庆市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和占比

  单位:亿元、 %

  

 

 

  (二)民营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直辖以来,重庆民营经济增加值呈现快于全市经济特别是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态势, 1997-2011年年均增长 18.5%,分别高于 GDP和公有制经济 6.3个和 11.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动力(见图 2)。

  图 2: 1997-2011年重庆市分所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速

  单位: %

  

 

 

  (三)产业结构优化

  直辖以来,重庆市民营经济呈现“二三一“的产业格局,与 全市经济总体结构相比,民营经济第二产业比重更高,增长动力更强。 2011年,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 4.4: 60.9: 34.7,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较 GDP三次产业构成低 4.0和 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出 5.5个百分点(见图 3)。

  图 3: 2011年民营经济和重庆市 GDP三次产业构成

  

 

 

  (四)民营工业唱主角

  多年来,重庆市突出结构调整,加快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天然气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材料、高技术、轻纺食品等产业集群的发展,力帆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近年来随着以惠普、宏 碁 和富士康、英业达、广达为龙头的 1亿台笔记本生产基地的强势崛起,带来一大批相关民营企业配套集聚,民营工业作用凸显。 2011年,民营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 2370.47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50.5%,已占据全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五)民营服务业提档提速

  重庆市担保、小额贷款、信托、租赁、私募基金、信托基金等金融业快速发展,在国内率先开展离岸金融结算和电子商务国际结算,内陆地区金融高地加速形成;物流建设上档升级,打通 “渝新欧”国际大通道, 形成国际级物流通道三条,国家级五条,“一江两翼三洋”国际物流规划重构内陆加工贸易新格局;会展、购物、美食之都加快建设,解放碑、江北等一批百亿级商圈日益繁荣;推进六大精品景区建设,积极创建“世界温泉之都”,大力实施旅游“大营销”战略,旅游产业大发展,全市民营服务业发展提档提速。 2009年以来,民营经济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1年民营经济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1695.54亿元,占民营经济的比重达到 34.7%。

  (六)民营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

  一是 涉足领域不断拓展。民营经济起步时受规模小和资金短缺的限制,主要集中在轻工纺织、小型工业、建筑、运输、商贸和服务等领域,但近年来这一局面已有所改变,部分民企已开始向资金需求大的重化工业、高新技术、金融等领域拓展。如金融业从无到有, 2011年民营经济中金融业占比达到 8.0%。

  二是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不断优化。 目前全市民营企业从起步时的家庭作坊和家族企业生产转向公司化、股份制企业发展。 2011 年末,上市 的重庆民营企业达到 23 户,占全市上市企业总数的 50%。财富中文网发布的 2012年中国上市企业 500强榜单中,龙湖、金科、力帆等 3家私营企业榜上有名,占重庆上榜企业的 33.3%。 三是 产业集群化现象凸现。民营经济正在实现规模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群化的蝶变。享誉全国的摩托车产业无疑是我市民营经济中当之无愧的最大产业集群。同时,依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延伸产业链,重点培育发展了一批聚集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具有区域优势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如荣昌的夏布和兽药、壁山鞋业、北碚花卉业、大足龙水小五金等,这些中小企业集群为推动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

  (七)民营经济发展处于全国前列

  据调查,全国仅有福建、浙江、四川、吉林、重庆、黑龙江、广东、山东、江苏、天津、青海、上海等 12个省市开展了民营经济核算。初步对比显示: 2011年,重庆市民营经济占 GDP的比重仅次于福建( 63.5%)、浙江( 56.1%)、四川( 52.9%)、吉林( 50.5%)排在第 5位。

  三、 贡献卓著的十五年

  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大。 2011年,民营经济对 GDP增长的贡献率为 54.3%,拉动经济增长 8.9个百分点,与直辖之初比,贡献率提高了 7.9个百分点,拉动力提高了 3.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加速器”,活跃市场的“兴奋剂”,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增加收入的“活源泉”,城乡统筹发展的“推动力”,为重庆富民强市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投资需求的重要来源

  随着民营企业投资和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和改善,民营企业家投资信心保持向上态势,特别是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稳步向好,民间投资的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呈现出总量攀升、增速加快、比重提升的态势,在各类投资主体中的龙头地位日益显现。 2011年全市民间投资达到 3904.63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量的 51.2%。

  (二)外贸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

  以力帆集团等为龙头的私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开展对外贸易,近年来重庆私营企业出口总值占全市出口总值的比重保持在 50%以上,成为 外贸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 2011年,重庆市私营企业实现出口总值 113.65 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 57.3%,占比分别高出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 50.7和 22.7个百分点。

  (三)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

  在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国有经济的就业人数持续下降,民营经济却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不但吸纳了大批新增的就业人员,也吸纳了相当一部分从国有企业分流出来的人员,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直辖以来,重庆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逐年上升。 2011年,全市就业人员中私营、个体经济 [2]吸纳的就业人员突破 600万人,达到 628.15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 39.6%。

  (四)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各区县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38个区县中, 有 13个区县民营经济总量与经济总量排位完全一致,有 17个区县基本一致,仅 8个区县由于产业结构的影响,位次差距略大。可见,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一致,民营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直辖以来,我市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由于受传统体制、思想观念和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民营经济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投融资难、产业结构升级、集群化和集团化程度低、创新能力弱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大制约了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差距

  从占比上看,我市比民营经济比重最高的福建省低 14.6个百分点;同时也比邻近的四川省低 4.0个百分点。从总量上看,差距更为明显。 2011年,重庆民营经济总量仅为广东的 20.8%、浙江省的 27.0%、四川省的 44.0%。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

  2011 年,一小时经济圈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 3733.81亿元,是两翼地区的 3.2倍。“一圈”占全市民营经济的 76.3%,高出“两翼” 52.6个百分点,占比较 2005年仅下降 0.2个百分点。可见,区域间总量不平衡的问题长期存在,且没有明显缩小的趋势。

  从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来看,“两翼”民营经济占比近年来均高于“一圈”。 2011年,“两翼”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1.6%,比“一圈”高 3.5个百分点。这是因为“一圈”作为经济发展条件最好的地区,外资吸引力大,外商港澳台经济发达。 2011年,“一圈”外商港澳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 15.1%,而“两翼”仅为 5.0%。

  (三)融资难依然困扰私企发展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资金缺乏对于所有企业都是难题,而对于民营企业就更为突出。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的资金是靠自身滚动发展起来的,但规模小、市场空间有限,难以做大。贷款在整个银行贷款中所占的比例很低,而其他渠道如股票、债券、政府财政支持等,对民营企业的开放程度也较低。融资难仍然是全市私营企业普遍反映的瓶颈问题,私企融资环境急需改善。

  (四)民营企业人才缺乏

  民营企业人才缺乏,特别是缺少具有开创意识、市场意识,能够把各种有效资源整合起来并充分发挥其效益、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人才;技术人才也严重短缺,束缚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较多,在创业初期,主要靠创业者的敏锐判断和冒险精神,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管理上的缺陷便日渐显现。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家长式管理模式,使“一言堂”取代了规范管理,不仅严重窒息了企业的活力,而且极易导致管理行为的失范。

  (五)民营企业产业布局、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从产业结构看,在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仍占主体地位,新兴服务业明显滞后;从行业结构来看,由于受市场准入和自身力量的局限,真正占有较大比重、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行业主要集中分布在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不高、竞争性弱、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行业,如批发零售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农林牧渔业等;在科技含量高、资金密度高、市场准入壁垒高、利润率高的行业则数量相对较少。

  五、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观念,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

  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破除歧视、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和偏见,树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新观念。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和宣传活动,加强创业文化建设,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增加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强民营企业人士成功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形成共识,在全社会形成切实理解、热心支持、积极投身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氛围。

  (二)统筹安排,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确立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推动地区间的优势互补、合理交换以及经济联合,提高重庆的整体经济素质。以二环以内区域为核心增长极,以江南产业走廊为重点发展廊道,以包茂高速、兰海高速、成渝环线高速、渝昆高速、沪渝及万开高速等为主要发展轴线,形成“一核一廊五带”辐射式、网络化产业发展格局,通过重点城镇的扩散效应,带动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一圈”要强化核心辐射带动功能,发挥引领作用。“两翼”要强化基础设施,发挥后发优势,努力追赶“一圈”。加大对“两翼”支持力度,强化“一圈”对“两翼”的帮扶带动,提升“两翼”发展水平。

  (三)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多数民营企业采取一元化的产权结构,出资主体由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组成。投资者的管理亦采取家长式管理模式,这是企业创业背景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具有某种合理性。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式管理模式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已不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造,由产权主体单一化的独资企业向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转变,聘请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管理和运作,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改变家族管理模式,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四)抓住机遇,提升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

  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契机,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投资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医药业、汽车制造业、食品工业;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经营道路、交通、污水垃圾处理和水、电、气供应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以及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文教体卫等社会事业,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

  (五)创新思路,加强软环境建设

  一是法制环境方面,建立和完善与民营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制度,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二是融资环境方面,拓宽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突破融资瓶颈,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三是市场准入方面,增强市场准入透明度,修订限制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排除市场准入歧视;四是技术创新方面,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五是服务体系方面,加强领导,制定民营企业发展规划,建设务实、协同、高效的政府服务组织体系。

  (核算处胡晓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