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是全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这些地区能否顺利推动工业化的建设进程,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重庆的渝东南民族地区就是西部民族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几个有代表性的统计指标来审视十五期间渝东南民族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力求为渝东南民族地区的下一步发展提供突破口和着力点。(注:本文数据统计口径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一、十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特征:
十五期间,重庆工业继扭转连续六年的亏损后,实现了再造一个重庆工业的巨大跨越,渝东南民族地区虽然是重庆四大经济版块中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 但也不甘人后,奋力拼搏,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为全市工业的再造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
表一:
“十五”期间渝东南民族地区工业发展情况
单位:千元、人、% |
|
年份 |
工业总产值 |
资产总计 |
主营业 务收入 |
利润 总额 |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
工资 总额 |
新 产 品产值 |
|
2001 |
1583268 |
4689668 |
1727154 |
32724 |
19092 |
155142 |
162591 |
|
2002 |
2124558 |
4656859 |
2207138 |
199576 |
17796 |
161601 |
573868 |
|
2003 |
2928268 |
6021325 |
3057741 |
112246 |
20286 |
196653 |
841912 |
|
2004 |
4856529 |
7857431 |
4766200 |
276780 |
25460 |
326298 |
223427 |
|
2005 |
5062508 |
9629856 |
5070423 |
224245 |
26686 |
360346 |
174419 |
|
05年比01年增长 |
219.8 |
105.3 |
193.6 |
585.3 |
39.8 |
132.3 |
7.3 |
|
表二:
渝东南民族地区工业指标历年占全市比例 |
|
单位:% |
|
年份 |
工 业 总产值 |
资产 总计 |
主营业 务收入 |
利润 总额 |
从业人员 平均人数 |
工资 总额 |
新 产 品产值 |
|
2001 |
1.5 |
2.3 |
1.6 |
1.4 |
2.3 |
2.0 |
0.7 |
|
2002 |
1.7 |
2.2 |
1.8 |
4.9 |
2.2 |
1.9 |
1.9 |
|
2003 |
1.8 |
2.5 |
1.9 |
1.3 |
2.4 |
1.9 |
2.0 |
|
2004 |
2.3 |
2.9 |
2.3 |
2.4 |
2.8 |
2.6 |
0.4 |
|
2005 |
2.0 |
3.1 |
2.0 |
1.9 |
2.9 |
2.6 |
0.3 |
(一)工业生产规模成倍增长
十五期间,渝东南民族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15.8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0.63亿元,增长了2.20倍,年均增长33.7%。资产总计从2001年的46.9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96.30亿元,增长了1.05倍,年均增长19.7%;资产占全市的比例从2001年的2.3%提高到3.1%。
(二)主营业务收入每年上一个台阶
2001年到2005年,渝东南民族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7.27亿元、22.07亿元、30.58亿元、47.66亿元、50.70亿元,创造了每年上一个台阶的佳绩。五年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1.94倍,年均增长30.9%。
(三)利润总额增势突出
十五期间,渝东南民族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从2001年的0.3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24亿元,增长了5.85倍,年均增长61.8%。但逐年看,利润的增长出现较大波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亟待加强。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地区工业在全市的地位亟待大的提高
渝东南民族地区是典型的“少老边穷”地区,长期以来,受交通不畅、基础不强、经济不活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工业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状况趋于边缘化,统计数据表明,十五期间,渝东南民族地区工业经济在全市的地位没有实现大的突破。从表一看,十五期间渝东南民族的工业在进步是实实在在的;但从表二看,渝东南民族地区各经济指标在全市依然只占有极小的份额,基本处于1%-3%之间。
(二)起支撑作用的大企业较少
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黔江烟厂和乌江电力两家企业的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渝东南民族地区的46.4%、34.9%和58.7%,应该说,这两家企业就几乎撑起了地区工业经济的半边天。一个地区经济过于依赖一两家企业,会制约其他企业的发展,不利于地区产业门类的丰富和完善,该现象一方面揭示了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大企业、大集团太少,缺乏增长极;另一方警示渝东南民族地区要通过培育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催生和培育在全市有一定影响的龙头企业,增强地区工业经济的竞争实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三)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增幅偏小
十五期间,渝东南民族地区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从2001年的1.91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2.67万人,增长了39.8%,年均仅增长8.7%,和其余指标比,增幅明显偏小,这表明工业经济在吸纳劳动力、解决就业方面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这对于渝东南民族地区加快城镇化步伐,改变地区人民生活落后状况是很不利的。
(四)新产品开发形势严峻
受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品多为原材料初级加工影响,渝东南民族地区的新产品开发一直处于很薄弱的状态,从2001年到2004年连续四年,秀山、酉阳和彭水的工业新产品生产为空白,石柱在2004年为空白。2005年,渝东南民族地区的新产品产值为1.74亿元,仅占全市的0.3%,占比处于五年来的最低谷,这比我们许多50强企业的新产品产值都要小。渝东南民族地区的新产品开发处于低水平并踯躅不前,地区的工业产品没有较高的附加值,企业会逐步丧失产品定价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越来越被动。
四、政策建议
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工业经济贫弱已久,要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有“多管齐下”的强大政策支撑体系,需要有长期的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过程。联系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我们就渝东南民族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和措施如下:
(一)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工作部署
今年初,全市民族工作暨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十一五这一关键时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推动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渝东南地区各区县一定要抓住当前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的有利时机,坚持“工业兴区(县)”,结合各自的发展特点,深化、细化各项配套政策措施,使工业经济始终处于快速、健康、协调的发展轨道。
(二)搞好基础设施和园区项目建设
十一五期间,渝东南民族地区要加快彭水电站、石柱火电厂和秀山锰业集团矿电联营基地建设,开工建设黔江舟白机场,抓紧做好酉阳林浆纸项目立项工作和基地建设。同时,作好园区经济的规划和建设。以基础设施和园区项目建设来推动渝东南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建立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资金,加大对渝东南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扶持力度,重点在市工业结构调整资金、市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一定资金主要用于发展工业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坚持对口帮扶贫困区县,完善主城区对贫困区县的对口支援机制。
(四)渝东南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综合优势
渝东南民族地区蕴涵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以黑色及有色冶金为特色的资源加工业、以水电为特色的清洁能源工业、以中药材和绿色食品为特色的食品医药工业、以林纸一体化为重点的造纸业等特色产业,构建渝东南特色经济走廊和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地。从经济地理位置和长远发展规划看,渝东南民族地区对全市经济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渝怀铁路、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黔江机场通车通航后,渝东南民族地区将成为我市出海的便捷通道;同时,渝东南民族地区地处我国中西结合部,与湖南、湖北、贵州接壤,是发展边贸经济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