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我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2005年,全市完成GDP达3069.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受经济增长因素的拉动,全市从业人员保持稳定。2005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707. 62万人,比上年下降0.5%。全市从业人员和就业结构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发生变化。
一、就业人员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
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吸纳和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富裕劳动力的主要场所。2005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国有和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继续呈下降的趋势。2005年末,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已达563.73万人,比上年增长4.4%。国有、集体等公有经济从业人员减至 1143.89万人,比上年下降2.7%。从业人员在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显示,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比重明显上升, 公有经济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下降。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3.0%,比上年末增加1.5个百分点;公有经济从业人员的比重为67.0%,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
在城镇地区,从业人员的所有制结构变化十分明显,非公有经济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末,在城镇地区的私营、个体、自主经营等非公有经济的从业人员已达335.8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80万人,增长6.9%。公有经济单位中的从业人员为264.43万人,比上年下降1.6%,其中,国有经济从业人员为123.5万人,比上年末下降1.0%;城镇集体经济从业人员为140.93万人,比上年末下降2.2%。
在城镇地区,非公有经济从业人员的比重上升。2005年末,在城镇地区的私营、个体、自营劳动者等非公有经济中就业的人员已占城镇全部从业人员的55.9%,比上年末增加2个百分点。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已成为解决我市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出路,据市劳动保障局城镇就业人员变动数据测算显示,2005年,城镇当年累计新就业人员31.95万人中,到非公有经济中就业的人员占90%以上。
二、就业人员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5年,我市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呈现出三、二、一的特点,即一产业就业人员快速减少,二产业就业人员缓慢回升,三产业就业人员大量增加。2005年末,一产业就业人员为847.30万人,比上年下降2.5%;二产业就业人员为304.87万人,比上年增长1.1%;三产业就业人员为555.45万人,比上年增长1.9%。
现阶段,我市一产业劳动力过剩十分明显,劳动力向外转移、向其他产业转移已成为必然。据抽样调查推算,2005年末,我市出市的外出人口423.15万人(全市从业人员不包含出市外从业人员),其中:出市外农村劳动力就达到349.16万人。在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下,城镇地区容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同时,二、三产业通过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步回升,从业人员的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中,一产业所占比重降至49.6%,首次降到50%以下。二产业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升至17.9%和32.5%。从业人员结构与上年相比,一产业减少1.1个百分点,二产业增加0.3个百分点,三产业增加0.7个百分点(见下表)。
2005年重庆市从业人员产业结构分布情况
|
|
2005年 |
2004年 |
比 上 年 增 减 | |||
|
从业人员
(万人) |
比 重
(%) |
从业人员
(万人) |
比 重
(%) |
从业人员
(万人) |
比 重
(百分点) | |
|
全 市 |
1707.62 |
100.0 |
1715.62 |
100.0 |
-8.00 |
- |
|
一产业 |
847.30 |
49.6 |
869.30 |
50.7 |
-22.00 |
-1.1 |
|
二产业 |
304.87 |
17.9 |
301.42 |
17.6 |
3.45 |
0.3 |
|
三产业 |
555.45 |
32.5 |
544.90 |
31.8 |
10.55 |
0.7 |
三、从业人员在行业中的变化
2005年,从分国民经济行业的情况看,仅农林牧渔业1个行业从业人员减少,其余的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从业人员增加最多的行业,首先是批发和零售业为131.1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6万人;其次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为174.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7万人;再次是住宿和餐饮业为75.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5万人。经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我市的制造业已从前几年的减少人员,到2005年出现增长势头。2005年末,制造业从业人员已达166.0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2%。
从业人员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首先是信息传输业,同比增长7.2%;其次是电力、燃气和自来水供应业,同比增长6.7%;再次是采掘业,同比增长5.5%;房地产业,同比增长4.3%;批发和零售业,同比增长3.5%(详见下表)。
2005年重庆市分行业从业人员情况
|
从业人员 (万人) |
比上年增减人数(万人) |
比上年增减(%) | |
|
全市从业人员 |
1707.62 |
-8.00 |
-0.5 |
|
农林牧渔业 |
847.30 |
-22.00 |
-2.5 |
|
采矿业 |
14.66 |
0.76 |
5.5 |
|
制造业 |
166.05 |
0.33 |
0.2 |
|
电、燃、水生产和供应业 |
6.72 |
0.42 |
6.7 |
|
建筑业 |
117.45 |
1.95 |
1.7 |
|
交通、仓储和邮政业 |
45.57 |
0.29 |
0.6 |
|
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 |
7.03 |
0.47 |
7.2 |
|
批发和零售业 |
131.19 |
4.46 |
3.5 |
|
住宿和餐饮业 |
75.40 |
1.35 |
1.8 |
|
金融业 |
6.76 |
0.13 |
2.0 |
|
房地产业 |
5.83 |
0.24 |
4.3 |
|
租赁和商务业 |
21.72 |
0.45 |
2.1 |
|
科研和地堪业 |
9.04 |
0.07 |
0.8 |
|
水利、环境和公设管理业 |
5.76 |
0.07 |
1.2 |
|
居民和其他服务业 |
174.30 |
2.57 |
1.5 |
|
教育 |
33.91 |
0.33 |
1.0 |
|
卫生、社保和社福业 |
13.51 |
0.05 |
0.4 |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2.96 |
0.03 |
1.0 |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22.46 |
0.03 |
0.1 |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以批发零售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仍是我市吸纳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2005年全市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净增10.5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9%,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等行业就增加8.38万人,占第三产业增加就业人员的79.4%.
四、城镇从业人员迅速增加
我市城镇从业人员继续增加,有超过三分之一以上从业人员分布在城镇地区。2005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已达600.27万人,增长3.0%,城镇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升至35.2%,所占比重比上年末增加1.2个百分点。
在城镇地区,从业人员在行业结构中发生明显变化,2005年末,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95.92万人,比上年下降0.8%;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206.15万人,比上年增长2.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298.20万人,比上年增长4.5%。目前,城镇从业人员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分别为16.0%、34.3%、49.7%,与上年相比,一产业减少0.6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增加0.1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
我市城镇从业人员的增长主要是新就业人员的增加。2005年,据市劳动保障局城镇就业人员变动数据测算显示,全市城镇地区当年累计新就业人员达31.95万人,比上年增长9.0%,如扣除11万人的自然减员,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达20.95万人,比政府工作目标,在年内安置17万人的计划,超23.2%,是直辖以来新增就业人员较多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