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由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业活动组成。其中,银行业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含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银行(即政策性银行)。证券业包括证券市场管理、证券经纪与交易、证券投资、证券分析与咨询活动。保险业包括人寿保险、非人寿保险和保险辅助服务活动。其他金融活动包括金融信托与管理、金融租赁、财务公司、典当以及其他未列明的金融活动。
一、重庆金融业增加值的现状
(一)重庆市金融业的基本情况:根据普查结果显示,2004年末,全市有金融业法人单位621家,产业活动单位4299家(见表1)。全市金融业主要呈现出四个特点:(1)银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全市共有各类银行业法人409家,银行业产业活动单位3642家,分别占全市金融业的65.9%和84.7%。(2)保险业加速发展。2004年末全市共有保险业法人156家,保险业产业活动单位565家。其中50%的法人单位在2000至2004年期间开业,迅速扩张的态势明显。(3)证券业不景气,本市仅14家法人单位,45家产业活动单位,分别占全市金融业的2.2%和1%。(4)金融服务功能薄弱,有待发展完善。2000年以来,全市仅有为数不多的重庆融众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重庆办事处、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重庆办事处等金融机构相继在渝开业。数量质量与发达地区比,有较大差距,重庆金融市场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二)重庆市金融业增加值的状况:核算资料显示,2005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为92.98亿元(见表2),比上年同期增长9.1%。从金融业增加值的行业构成看,2005年银行业及其他金融活动单位增加值占比高达95.2%,保持绝对主导地位;其次为保险业增加值占4%。从金融业增加值的项目构成看,企业所得的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合计占48.8%,个人所得的劳动报酬占37.7%,国家所得的生产税净额占13.5%。
表1: 2005年金融业增加值情况表
单位:亿元
|
|
金融业 |
其 中 |
|
银行业及
其他金融
活 动 |
证券业 |
保险业 |
|
增加值 |
92.98 |
88.52 |
0.71 |
3.75 |
|
劳动报酬 |
35.09 |
30.77 |
0.84 |
3.48 |
|
生产税净额 |
12.53 |
10.54 |
0.75 |
1.24 |
|
固定资产折旧 |
10.23 |
9.49 |
0.33 |
0.41 |
|
营业盈余 |
35.13 |
37.72 |
-1.21 |
-1.38 |
三、金融业对重庆经济的贡献分析
(一)金融业对全市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减弱,且波动性较大
200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0%(见表3),金融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
表2:直辖以来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贡献率和拉动力表
单位:%
|
年 份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
GDP增长率 |
11.0 |
8.4 |
7.6 |
8.5 |
9.0 |
10.3 |
11.5 |
12.2 |
11.5 |
|
比 重 |
4.5 |
4.6 |
4.2 |
3.8 |
3.7 |
3.5 |
3.3 |
3.0 |
3.0 |
|
贡献率 |
3.5 |
5.7 |
7.4 |
7.6 |
2.8 |
3.5 |
3.3 |
5.3 |
3.1 |
|
拉动力 |
0.4 |
0.5 |
0.6 |
0.6 |
0.3 |
0.4 |
0.4 |
0.6 |
0.4 |
从直辖以来的变化趋势看,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小,且逐年下降。最大值(1998年4.6%)和最小值(2005年的3.0%)之间相差1.6个百分点。金融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波动则更大,呈波浪式变化。贡献率最高的2000年达7.6%,表明2000年全市生产总值8.5%增长中,有约0.6个百分点是由金融业拉动的。最低为2001年,由于当年金融业增加值的下降,其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降到最低点!为2.8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也只有0.3个百分点。以上说明重庆金融业的发展与重庆市的直辖地位不太匹配。
金融业对全市经济的直接贡献波动较大,主要是近几年信贷资金相对于财政资金来看增长速度趋缓,其次是证券市场的长期低迷,使证券业的经营业绩不断下滑,进而影响了整个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稳定性。
(二)金融业对全市经济的间接支持作用不变、贷款流向与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直辖以来,影响全市经济增长的各类主要资金总量累计达6086.52亿元。各类资金的主要特点是:(1)财政资金是稳定的资金来源,占资金总量的42.80%。从增速看,财政支出除2003年仅增长13.4%以外,其他年份的增长速度均在20%左右,2005年为28.9%。(2)信贷资金是主要的资金来源。1998-2005年累计新增本外币贷款达2876.36亿元,占全市资金总额的比重为47.30%。从增长速度看,与财政资金的增速比较有逐渐减弱的趋势。(3)直接融资规模最小,波动性最大。1998-2005年直接融资累计融资额仅占全市资金总量的4.46%。其中,1999年仅为23.4亿元,2000年则高达46.1亿元。(4)利用外资除1998年和1999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呈负增长外,其余年份均呈增长态势。
表3: 1998-2005年重庆市资金总量表
单位:亿元、%
|
指标
年份 |
资金总量 |
|
财政资金 |
|
信贷资金 |
|
直接融资 |
|
利用外资 |
|
|
|
绝对额 |
增长速度 |
绝对额 |
增长速度 |
绝对额 |
增长速度 |
绝对额 |
增长速度 |
绝对额 |
增长速度 |
|
1997 |
466.09 |
|
115.16 |
|
224.69 |
|
44.92 |
|
81.32 |
|
|
1998 |
419.34 |
-10.0 |
135.94 |
18.0 |
206.96 |
-7.9 |
30.77 |
-31.5 |
45.67 |
-43.8 |
|
1999 |
441.37 |
5.3 |
162.37 |
19.4 |
228.52 |
10.4 |
23.41 |
-23.9 |
27.07 |
-40.7 |
|
2000 |
549.04 |
24.4 |
202.46 |
24.7 |
271.90 |
19.0 |
46.09 |
96.9 |
28.59 |
5.6 |
|
2001 |
552.51 |
0.6 |
255.55 |
26.2 |
236.89 |
-12.9 |
24.93 |
-45.9 |
35.14 |
22.9 |
|
2002 |
728.67 |
31.9 |
345.07 |
35.0 |
307.39 |
29.8 |
38.92 |
56.1 |
37.29 |
6.1 |
|
2003 |
1053.36 |
44.6 |
391.36 |
13.4 |
577.23 |
87.8 |
37.86 |
-2.7 |
46.91 |
25.8 |
|
2004 |
1091.20 |
3.6 |
485.12 |
24.0 |
514.28 |
-10.9 |
35.32 |
-6.7 |
56.48 |
20.4 |
|
2005 |
1251.03 |
14.6 |
625.35 |
28.9 |
533.19 |
3.7 |
34.18 |
-3.2 |
58.31 |
3.2 |
|
累 计 |
6086.52 |
|
2603.22 |
|
2876.36 |
|
271.48 |
|
335.46 |
|
备注:该表增长速度为现价
由于信贷资金是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利用1997-2005年的数据,以GDP总量作为因变量,贷款余额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见表5),可以得到贷款与GDP之间的关系,我们以此来分析金融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间接推动作用。
从总量上看,贷款余额与GDP总量的相关程度很高, 方程的R2(相关系数)和调整后的R2均在0.98以上。方程表明贷款余额每增加1个单位,GDP将增加0.709个单位。
表4: GDP与贷款回归关系分析表
|
因变量 |
自变量 |
回归方程 |
T统计量 |
R2 |
调整后R2 |
|
GDP |
贷款余额 |
GDP=0.7090L+382 |
20.4697 |
0.9859 |
0.9835 |
从结构上看,贷款流向与全市经济结构存在较大差异。2005年末,全市贷款余额中第一产业贷款余额占25.9%,比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全市GDP比重高出近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贷款余额占42.5%,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占12.7%(见表6)。个人消费贷款中,90%以上为住房消费贷款,其最终流向是房地产业,如果将这部分贷款余额计入房地产业,则第三产业贷款余额的比重超过了五成,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高出11.3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贷款余额所占的比重仅为31.6%,比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低近10个百分点。
从各行业的情况看,贷款集中流向农林牧渔业、工业和房地产业。2005年末,全市贷款余额中,这三个行业的贷款余额占了近八成。其中,房地产业贷款余额(含个人消费贷款)所占比重为24%,比房地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出19.3个百分点;工业贷款余额所占比重为28.1%,比工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低5.2个百分点。
表5: 2005年末贷款余额和GDP行业分布情况表
单位:%
|
行业名称 |
行业贷款比重 |
行业增加值比重 |
|
第一产业 |
25.9 |
15.1 |
|
农林牧渔业 |
25.9 |
15.1 |
|
第二产业 |
31.6 |
41.0 |
|
工业 |
28.1 |
33.3 |
|
建筑业 |
3.5 |
7.7 |
|
第三产业 |
42.5 |
43.9 |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0.3 |
7.1 |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1.3 |
2.8 |
|
批发和零售业 |
6.8 |
9.0 |
|
住宿和餐饮业 |
0.9 |
2.2 |
|
金融业 |
1.7 |
3.0 |
|
房地产业 |
11.3 |
4.7 |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4.8 |
4.4 |
|
教育 |
2.2 |
4.3 |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0.7 |
1.9 |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0.7 |
0.7 |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1.8 |
3.8 |
|
个人消费贷款 |
12.7 |
- |
四、关于金融业发展的思考
重庆的金融业正处于大力提升和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WTO过渡期的即将结束和政府对解决库区产业空心化问题的重视,重庆金融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新的形势,重庆应当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市场的导向作用和企业的集聚效应,努力解决目前金融业发展与重庆直辖地位不匹配的问题,促进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提高金融服务意识和水平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具有信息、人才等发展金融业的独特优势,多年来,金融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金融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全市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2005年末,全市共有36家一级支行、储蓄所1610个、保险代理公司17家,分别比2004年末增加了13家、93个、5家。截至2005年底,全市中外合资、外资金融机构已有7家。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实施金融集聚战略,大力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可以预见,全市金融机构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其对金融业增加值水平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加快金融业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强电讯、网络等金融配套设施的建设,为金融业的发展打好硬件基础。积极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大力支持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制度创新活动,努力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二是努力为每一个金融企业提供务实高效的服务。在金融企业的入驻、注册登记、税费缴纳、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简化审批、审核手续,多为金融企业提供便利。完善和改进服务程序,通过全程办事代理制和网上互联审批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为金融企业服务的工作效率。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帮助金融机构解决遇到的问题。加强与辖区内全国性金融机构的战略沟通,为在渝的全国性金融机构的职能转换做好各方面的保障工作。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市民的金融意识,积极向国内外宣传和介绍重庆的金融优势和金融政策,提升重庆金融业的总体形象。
(二)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重庆金融业务和金融资产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市场,其他市场如债券市场、保险市场、票据市场、租赁市场、期货市场等规模都较小,金融市场结构不平衡。从金融业增加值的行业构成看,2005年银行业及其他金融活动单位增加值占比高达95.2%,保持绝对主导地位;其次为保险业增加值占4%。金融资产、金融业务的过度集中导致了金融资源的市场化程度较低,金融服务效率受到了影响。除了市场大结构不合理以外,各行业内部的市场结构也不合理,专业化分工程度低,经营同构化现象严重。例如,银行业务集中度过高,对大客户争夺激烈,适合小客户、低端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严重不足;证券业务主要集中于经纪、自营、承销等有限几个品种上,证券公司间存在过度竞争;保险险种主要集中于寿险和普通产险,单一险种规模过大。
大力推动符合重庆特色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增强金融市场的功能。一是要努力完善金融要素市场。在目前的情况下,应着眼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未来需求,积极争取那些需要建立但还未建立的要素市场。例如,为非上市公司提供股份转让服务的三板市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目前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重庆应积极向中央争取,力争使三板市场在渝落户。二是要大力推动重庆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健全和完善各项产权交易制度,在为国家及本市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做好服务的同时,吸引非国有产权和异地企业进场交易,努力使重庆产权交易所成为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三是要大力发展金融中介市场。金融中介机构是连接市场和客户,提供信息、法律、咨询等各种专业化服务的市场所在,其数量和水平直接影响金融业的发展。应给予中介机构政策支持,以市场为基础发展投资咨询、资信评级、信用担保、资产评估等中介业务,支持有利于风险管理、价格发现和提高交易流动性的新型金融中介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努力使金融中介机构的数量、服务水平与国际接轨。
(三)加大金融业对重点发展行业的支持度
金融业要重视解决贷款流向与全市经济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加大金融业对重点发展行业的支持度,如对流通企业的融资支持,争取各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加大对流通企业的信贷支持,扩大授信额度,开发新的信贷服务项目;引导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开展中小流通企业的担保业务;支持商业银行与流通企业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推广银行卡;支持符合条件的流通企业利用股票上市、发行债券、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筹措发展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