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统计工作 统计信息 专题栏目
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 > 数据解读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日期: 2019-05-29
字体: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科学发展、富民兴渝,需要强大的文化动力。 2011年,重庆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有效助推了重庆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一、 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势头良好

  2011 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 309.48 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29.6% ,高于同期全市按现价计算的 GDP 增速 3.4 个百分比,比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速高出 2.4 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幅,表现出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3.09% ,略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总量第一,新兴文化产业增速最快

  从我市文化产业的总量分析来看,增加值主要集中在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四个行业,增加值均超过 45 亿元,四个行业合计为 211.84 亿元,占到了整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的 68.5% 。其中,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 21% ,位居第一;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占 17.2% ,位居第二;其他文化服务占 15.7% ,排第三;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占 14.6% ,排第四。由此可见,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出版发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增速上看, 2011 年网络文化服务的增速最高,达 44.1% ,高于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 14.5 个百分点,连续两年位居各行业增速的首位,表明近年来以数字传媒、动漫、网络文化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

  表 1: 2011年分行业文化产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

  (三)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文化领域百花齐放

  在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我市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对包括微型文化企业在内的“微企”单独出台了减免税费、由市财政给予 3 到 5 万元财政补助等优惠政策 。 2011年 11月,市工商局又出台“ 22条”措施,从注册登记、市场监管、执法办案、消费维权等工商行政管理主要职能着手,助推了文化产业发展。同时,我市先后设立了重庆宣传文化发展基金会和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成立了重庆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公司。 2011年底还新成立重庆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市文资公司成功发行 14亿元中期票据。

  2011 年,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融资平台逐步完善,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化领域百花齐放。 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全面完成,新的市场主体活力彰显。出版发行、影视剧制作、重点新闻网站、电影发行、文艺院团等经营性文化单位全面实现转企改制,重庆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区。图书出版社平均生产能力继续居全国第一,渝版畅销书不断涌现。电影消费持续高速增长。 2011年全市城市电影院 74个,比去年增加 23个,同比增长 45.1%;票房收入达到 4亿元,同比增长 33.3%;观众达到 1253万人次,同比增长 40.8%。目前 已有 4家企业进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 8个项目成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重庆演艺集团与美国恒创公司就田纳西州共同购买剧场、开展演出等事项达成协议。重庆杂技有限公司打造的杂技剧《花木兰》,在美国进行为期半年的商演,观众达 5万多人次。举办中国(重庆)国际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推介会、中国西部动漫节,形成了动漫产业“东杭(杭州)西渝(重庆)”的格局。抗战文化遗址走廊、 “龙门阵”国际旅游度假区、 加勒比海水世界、《印象·武隆》、三峡文物园、菩提山·中国长寿文化城、《佛光双桂·绚丽梁平》歌舞剧、《梦幻桃源》音画诗等文化产业项目,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板块。 重庆市累计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5 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5 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41 个。

  (四)国有民营企业交融互补

  近年来,我市以改革为动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全市文化产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了国有、民营文化企业交融互补、“国进民也进”的良好局面。 2011 年,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广电集团、重庆出版集团、重庆新华书店集团等四大国有集团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 70 多亿元,增长 11.1% ;资产总额达 180 多亿元,同比增长 30% 多,实现了国有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新成立的重庆电影集团,重庆新闻传媒中心、天健创意(动漫)产业基地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奠基开工。

  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环境持续改善,除国家禁入领域外,重庆民营文化企业涉及文化产业领域九大类 68 项,行业覆盖率达 85% ,重庆享弘文化传播公司等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壮大。我市已累计发展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 8326 户,占全市微企总数的 12.85% ,解决就业 6.78 万人。

  (五)文化产业发展西部位居中上水平

  2011 年,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 309.48 亿元,占 GDP 比重为 3.09% ,在西部八省市处于中上水平。

  图 2: 2011年西部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比较

  

 

 

  二、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起步较晚、增加值总量较低

  尽管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势良好,但由于起步较晚,无论是与西部强省比较,还是与经济发达地区比较,目前都还有一定差距。例如,四川省 2011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 656.18 亿元,占全省 GDP 比重 3.12% ;而我市 2011 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为 309.48 亿元,占全市 GDP 的 3.09% ,相比而言总量上差距还是较为明显。

  (二)比重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文化产业结构状况分析,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较大,新兴文化产业比重很小。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发展缓慢的特点。

  表 2: 2011年分行业文化产业增加值结构

  

行业分类

比重 %

一、新闻服务

0.4

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20.9

三、广播电影电视服务

14.6

四、文化艺术服务

5.9

五、网络文化服务

3.1

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17.1

七、其他文化服务

15.7

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生产

9.8

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销售

12.5

 

 

  (三)文化消费偏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文化的消费要求将逐渐提高,这将助推文化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重庆市文化消费比例偏低,文化产业发展的消费市场还有待培育。近年来,重庆市城镇、农村居民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总量偏低,增长速度缓慢的特征较为突出(见图 3 )。

  2011 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 1014.79 元,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 6.78% ,同比增长为 8.4% ;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 334.84 元,占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 7.44% ,在西部各省中处于中等水平(见图 4 )。

  2011 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 1474.88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 334.84元,在四个直辖市中处于落后地位(见图 5)。

  图 3:近年重庆市城镇、农村居民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

  

 

 

  图 4: 2011年西部各省城镇、农村居民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

  

 

 

  图 5: 2011年直辖市城镇、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 出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将积极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努力打造“一核两带多节点”的文化产业总体布局:“一核”即以主城九区为中心的都市文化核心区;“两带”是指长江三峡文化旅游产业带和渝东南 ——渝西特色文化产业带;“多节点”是指依托各区县特色文化资源,形成若干特色文化产业“节点”。为在 2015年全面实现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支柱产业的总体目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强化政府产业导向作用

  进一步深刻领会十八大提出的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重庆文化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各级政府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导向和综合协调作用,结合市情制定和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特别希望加大对新兴文化产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因新兴文化产业在我市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是最具成长性的产业。如动漫游戏业、艺术品交易业、节庆会展业、文化经纪业、信息网络业、艺术教育与培训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在新形势催促下急需大力发展。希望政府搭平台、作纽带,穿针引线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有关部门开拓创新制定并落实扶持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推动新兴文化产业优先发展、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

  通过多元化投融资,充分发挥财政和税收的杠杆作用,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股市融资和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一是建议市财政局和市发展改革委进行专项调研,增加全市文化产业专项发展资金,用于重点项目贷款贴息或补助扶持,引导企业和区县推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建立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机制。从总体上看,我市文化消费比例偏低,文化产业发展的消费市场有待培育。建议市政府借鉴北京等省市推出的“文化消费服务券”制度,出台鼓励文化消费政策,由市、区县两级财政每年按一定比例配套资金,向农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发放“文化消费券”。持有“文化消费服务券”的居民,根据需要持券购买图书、电影、文艺演出等文化服务,努力扩大文化消费群体。

  (三)加快建立产业集群

  通过举办文化产品推广会,推进文化企业与社会各界之间的互动,让文化企业拥有良好的产品资源、产品的推广渠道,以及多元化的推广形式与平台。在抓好小微型文化企业发展的同时,以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为抓手,出台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的优惠政策,催生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为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树立标杆、做出示范。不断借鉴先进省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以“培育市场主体,营造发展环境,突出产业特色,塑造文化品牌”为基本思路,建立起我市文化产业的特质品牌及产业集群。

  (四)注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制定和落实重庆市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规划。为适应文化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市场需求,要积极开展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活动,依托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的优势,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重点培养研发设计、文化传媒等专业人才。加快培养既懂文化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人才集聚高地。充分挖掘重庆文化的深厚底蕴,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人才,以优厚的条件和环境吸引人才。要逐步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深化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要把构建人才资源高地作为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基础工程,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产业队伍,为文化企业的稳步前进,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社科处王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