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辖十年看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
今年六月,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一圈两翼”发展战略,渝东北地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被定位为“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渝东北地区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加了,渝东北各区县推动发展的任务加重了,渝东北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来到了。渝东北地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一是处于三峡库区;二是大部分地区是老区和贫困山区;三是我市农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四是“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发展相对比较缓慢的区域。现就渝东北地区直辖十年的经济状况做出简要分析。
一、直辖十年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一)经济实力增强,经济规模扩大
直辖十年,渝东北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2006 年渝东北地区 GDP 为 576.13 亿元,比 1996 年增加了 366.57 亿元,年均增速为 9.4 %; 2006 年人均 GDP 为 6765 元,比 1996 年增加了 4392 元,年均增速为 9.8 %。
从三次产业看: 2006 年 渝东北地区 第一产业增加值为 126.89 亿元,比 1996 年增加了 49.84 亿元,年均增速为 2.2 %;第二产业增加值为 212.02 亿元,比 1996 年增加了 147.86 亿元,年均增速为 13.8 %;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237.22 亿元,比 1996 年增加了 168.87 亿元,年均增速为 11.0 %。
(二)横向比较,经济 发展相对滞后
渝东北地区在“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中,是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的区域。
2006 年全市生产总值为 3491.57 亿元,比 1996 年增加了 2304.1 亿元,年均增速为 10.2 %,而渝东北地区 年均增速为 9.4 %,低于全市水平 0.8 个百分点;比 一小时经济圈低 1.1 个百分点。
(三)内部比较,不够协调
经过直辖十年的发展,渝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幅度较大,成果显著。但从经济结构的合理性看,产业结构还有进一步调整的需要;同时,区域内各区县经济发展也参差不齐。
1 、产业结构不够协调
直辖以来,全市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三次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为 2.1% 、 12.7% 和 11.0% ,三次产业结构由 1996 年的 24.2:39.9:35.9 转变为 2006 年的 12.2:43.0:44.8 。 2006 年全市非农产业比重为 87.8% ,比 1996 年提高了 12.0 个百分点。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我市经济实力,为工业 “反哺 ”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渝东北地区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产业结构不够协调,第一产业比重较高。
直辖十年,渝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有所调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调整幅度最大,比重由 1996 年的 36.8 %降至 22.0 %,降低了 14.8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比较而言,变动幅度最小,由 1996 年的 30.6 %升至 36.8 %,提高了 6.2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1996 年的 32.6 %升至 41.2 %,提高了 8.6 个百分点。
但由于不同区域资源、区位、产业等差异的广泛性存在,渝东北地区小农经济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高,比全市高出 9.8 个百分点,比一小时经济圈更是高出 12.7 个百分点。详见下表:
表一 1996 、 2006 年“一圈两翼”三次产业结构比较表 单位: %
生产总值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其中:工业 |
第三产业 |
|||||
1996 年 2006 年 |
1996 年 2006 年 |
1996 年 2006 年 |
1996 年 2006 年 |
||||||
全市 |
100.0 |
24.2 |
12.2 |
39.9 |
43.0 |
34.7 |
35.3 |
35.9 |
44.8 |
一小时经济圈 |
100.0 |
20.0 |
9.3 |
42.8 |
44.8 |
37.8 |
37.9 |
37.2 |
45.9 |
渝东北地区 |
100.0 |
36.8 |
22.0 |
30.6 |
36.8 |
23.8 |
26.3 |
32.6 |
41.2 |
渝东南地区 |
100.0 |
43.3 |
24.5 |
29.8 |
35.5 |
26.7 |
25.3 |
26.9 |
40.0 |
比较各区域的工业增加值更能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差距。
直辖十年,渝东北地区产业基础仍然薄弱, 2006 年工业增加值比重较全市低 9.0 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工业的 12.3% ,大企业、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多,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较低, 2006 年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 125.4 %,比全市水平低 28.3 个百分点,是“一圈两翼”中最低的区域。
2 、区域内各区县经济发展参差不齐
渝东北地区由十一个区县组成。直辖十年,区域内各区县发展参差不齐,年均增速最高的垫江县为 12.0 %,最低的巫溪县为 9.1 %,二者相差 2.9 个百分点。详见下表:
表二 渝东北各区县直辖十年均增速 单位:%
再看各区县对渝东北地区的贡献率、拉动力也参差不齐。以 2006 年为例,贡献率最大万州区为 29.7 %,最低的是 城口县 为 2.0 %,相差 27.7 个百分点。详见下表:
表三 渝东北各区县 2006 年增长速度、贡献率、拉动力 单位:%
区县 |
增长速度 |
贡献率 |
拉动力 |
区县 |
增长速度 |
贡献率 |
拉动力 |
|
万州区 |
14.0 |
29.7 |
3.4 |
云阳县 |
10.4 |
7.0 |
0.8 |
|
开 县 |
12.5 |
13.2 |
1.5 |
丰都县 |
12.1 |
6.9 |
0.8 |
|
奉节县 |
12.5 |
9.0 |
1.0 |
巫山县 |
12.0 |
4.0 |
0.5 |
|
忠 县 |
13.0 |
8.9 |
1.0 |
巫溪县 |
9.2 |
2.2 |
0.2 |
|
垫江县 |
12.0 |
8.8 |
1.0 |
城口县 |
12.7 |
2.0 |
0.2 |
|
梁平县 |
11.8 |
8.3 |
0.9 |
|
|
|
|
|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 2006 年,万州区增速为 14.0 %、贡献率、拉动力最大,居渝东北地区首位;而增长速度低的仍然是巫溪县,其 2006 年增速仅 9.2 %,比万州区低 4.8 个百分点;贡献率比万州区低 27.5 个百分点;拉动力低 3.2 个百分点。
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发展
(一)特色经济谋发展
市委市政府贯彻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把渝东北地区划分为五大特色经济板块,引导各区县各展所长。
渝东北地区深入贯彻落实汪洋书记重要讲话,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城市带动、开放创新、软实力提升、可持续发展、固本强基六大战略,着眼于“率先发展、加快发展”,渝东北地区国民经济已经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强劲势头。
在我市经济持续走高的大环境下, 2007 年上半年,渝东北地区有 5 个区县 GDP 的增速同比 高于全市水平 。其中:万州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创直辖以来最好水平, 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3.28亿元,同比增长 15.7%,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 1.4个百分点,比全市快 1.2百分点。 该区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五大特色产业,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又快又好发展态势,生产和效益同创历史新高。上半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25.85 亿元,同比增长 28.1 %,增速比全市快 7.4 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好水平;城口县也高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城口 GDP 增速 15.2 %,比全市 快 0.7个百分点,其中 工业增加值增长 42.2% ,成为全市工业增速最快的区县。
(二)突破发展“瓶颈”
渝东北地区发展任务重,工作头绪多,必须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努力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消除发展的关键障碍。各区县工作重点不同,但渝东北地区有一个共同的重点,就是坚持劳动力的梯度转移,以带动人口有序转移,最大限度地减轻渝东北地区的人口和环境压力。渝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匮乏、人地矛盾突出,配置资源的成本比较高,必须做好“减人”的文章。农业结构调整在质上还没有很大的突破,农民对市场变化趋势难以把握,农业科技、信息、产前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跟不上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实际需要。要继续发挥库区的资源优势,加快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继续发展见效快的特色农业及农产品精加工企业,保持农村经济稳步增长。要继续加大对农民工、尤其是对农村移民的技能培训,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步伐。
(三)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库区工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工业传统产业比重偏大,仍以食品、医药、化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缺乏龙头带动型、支柱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是库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及财政收入的支柱行业,要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发展协调、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体系,当前,尤应加强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把企业做大做强。
(四)大胆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统筹一部分是统筹城乡的工作,另一部分是统筹城乡的改革。改革试验区关键是改革,如户籍制度的改革、社保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财政制度的改革、金融制度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