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统计工作 统计信息 专题栏目
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 > 数据解读

2005年重庆市劳动力流动状况分析

日期: 2019-05-29
字体:

     ——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劳动力系列分析之三

  我国劳动力的流动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社会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深入,我市劳动力的流动也随之加快。研究分析我市劳动力的流动状况,对我市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和举足轻重的作用。2005年重庆市劳动力地域间流动总量已达相当大规模。全市外来劳动力225.7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1%;全市外出劳动力565.77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0%,其中区县间外出劳动力177.67万人,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31.4%;跨省市外出劳动力388.10万人,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68.6%。从总体上看,全市流出劳动力数量大大多于流入劳动力数量,以下进一步分析全市流动劳动力特征:

  一、外来劳动力基本特征

  (一)青壮年劳动力是外来劳动力主体

  在全市外来劳动力中,39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占68.7%,其中20-24岁占12.5%,25-29岁占13.1%,30-34岁是外来人口的峰值年龄,占21.2%,35-39岁占18.5%。

  相比之下,城镇和乡村常住劳动力中39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分别占53.7%和37.6%,低于外来劳动力15.0和31.1个百分点。反映劳动力人口总体年龄状况的综合指标显示,外来劳动力年龄结构比常住劳动力年轻:外来劳动力平均年龄为35.3岁。相应城镇常住劳动力平均年龄为40.1岁,乡村常住劳动力平均年龄为45.7岁。

  (二)外来劳动力受教育水平高于常住劳动力人口

  2005年外来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年,而我市常住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外来比常住高2.2年。从不同受教育程度对比看,外来劳动力受高中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较高。外来劳动力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比常住劳动力高10.9个百分点,高中受教育程度高12.0个百分点,初中高5.4个百分点。

  表1 2005年重庆市外来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构成

  单位:%

  未上过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

  本科及以上

  外来劳动力

  1.7

  18.4

  41.5

  21.9

  10.6

  5.9

  常住劳动力

  8.3

  40.1

  36.1

  9.9

  3.8

  1.8

  资料来源:重庆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三)外来就业人口从事的行业以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为主

  外来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两者合计共占了41.8%;其次的是农林牧渔业,占了11.0%,这部分外来就业人口主要是婚姻嫁娶而户口未迁移的人员;建筑业占了8.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占了6.5%。在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对劳动力学历要求较高,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外来就业人口也占了相当比重,占13.8%,进一步分析发现从事这几个行业的就业人口中以市内外来劳动力居多,占全市外来劳动力的91.8%。

  与全市常住就业人口相比,外来就业人口除从事农林牧渔业的比重比常住就业人口低了57.5个百分点外,其余的18个行业所占比重都比全市常住就业人口高。

  二、外出劳动力基本特征

  (一)外出劳动力的流向特征

  1.市外外出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等东部地区

  从劳动力外出流向来看,依旧延续向东部地区集中的趋势。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流向广东、浙江、福建等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占我市外出市外劳动力的67.7%。而流向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占我市外出市外劳动力的5.8%和16.8%

  分省市来看,2005年我市市外转移劳动力的主要流向地前三位的分别是广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尤其是广东省吸纳了我市市外外出劳动力的40.9%,成为重庆市外出人口的最大流入省份。浙江省和福建省吸纳的我市劳动力分别占外出市外劳动力的14.9%和9.5%。

  2.市内外出劳动力主要流向经济发达的主城区

  经济发达的地区是我市市内流动劳动力的主要流入地区。市内流动劳动力主要流向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等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5区。流向这5个区的劳动力占市内外出劳动力的62.4%。分经济圈来看,流向都市发达经济圈的劳动力占78.6%,流入渝西经济走廊的劳动力占8.7%,流向三峡库区经济生态区的劳动力占12.7%。

  3.外出劳动力流出地状况

  分三大经济圈看外出劳动力状况:全市外出劳动力565.77万人,其中都市发达经济圈外出劳动力56.58万人,占其户籍劳动力11.6%;渝西经济走廊外出劳动力200.28万人,占其户籍劳动力23.3%;三峡库区经济生态区外出劳动力308.91万人,占其户籍劳动力23.1%。从三大经济圈外出劳动力占其户籍劳动力的比重看,都市发达经济圈较低,而其余地区(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区)比重相近。进一步分析跨省市的外出劳动力占户籍劳动力比重,我们发现,都市发达圈外出市外劳动力占户籍劳动力比重很低,约2个百分点,而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经济生态区所占比重较高,分别占15.5%和17.9%。

  (二)外出劳动力性别特征以男性居多

  外出劳动力性别比明显高于常住劳动力。2005年全市外出劳动力中,男性占54.7%,女性占45.3%,性别比为120.7。同年,全市常住劳动力人口中,男性占52.3%,女性占47.7%,性别比为109.6,外出劳动力性别比比全市常住劳动力人口高11.1个百分点。

  从不同年龄组情况看,外出劳动力人口性别构成差异较大。16-49岁年龄组,男性比重明显大于女性,性别比为128.3,其中45-49岁年龄组的男性比重最高,性别比为176.2。导致以上年龄组性别比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女性的中、高等学校在校率较低,在年轻时外出打工较多;25岁以后,女性进入结婚生育年龄,外出打工较少,导致25岁以上外出劳动力中,男性比例较大。

  (三)外出劳动力就业特征情况

  由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缺少外出人口就业等情况数据,拟用2004年1%人口抽样调查中外出人口就业情况数据来替代分析。

  1.外出劳动力主要是以务工经商为动因

  外出劳动力就其外出动因来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而外出的经济型外出劳动力人口和以非经济利益为目的外出的社会型外出劳动力人口两类。2004年我市外出劳动力中,以务工经商为主的经济型外出劳动力的比重约占85.3%,务工经商成为劳动力人口外出的第一原因。作为随迁家属、投亲靠友、婚姻嫁娶等社会型外出劳动力所占比例较小。

  2.外出劳动力六成在第二产业就业

  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集聚最多外出劳动力就业的行业是制造业,占外出就业人口总量的34.7%;其次是建筑业,占21.8%;处于第三、第四位和第五位分别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外出就业人口的10.1%、9.3%和6.5%。上述五种行业共占外出就业人口的82.4%,其余行业所占比重均较低。

  从产业结构看,全市外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就业比重从高到低依次为二、三、一,分别占外出就业人口的60.0% 、34.4%和5.6%。可见外出劳动力的就业模式趋于工业化发展型。

  表3 2004年重庆市外出就业人口行业构成

  单位:%

  行 业

  占外出就业人口比重

  合 计

  100.0

  农林牧渔

  5.6

  采矿

  2.7

  制造

  34.7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的供应

  0.8

  建筑

  21.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2.9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

  1.1

  批发和零售

  6.5

  住宿和餐饮

  9.3

  金融

  0.1

  房地产

  0.1

  租赁和商务服务

  2.7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

  0.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

  0.1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

  10.1

  教育

  0.2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0.4

  文化体育和娱乐

  0.4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0.4

  资料来源:重庆市2004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3.外出就业人口职业相对集中在蓝领型职业上

  在外出就业人口中,从事蓝领型劳动的占78.8%,其中生产、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人数最多,比重达47.8%,其次是商业、服务业人员,比重为25.2%,这两个职业大类的就业人口约占外出就业人口的73%。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员和有关人员等白领型职业的就业人口则很少。

  表4 2004年重庆市外出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

  单位:%

  职 业

  占外出就业人口比重

  合 计

  100.0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0.6

  专业技术人员

  6.6

  办事员及有关人员

  6.2

  商业、服务业人员

  25.2

  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

  5.8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47.8

  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7.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