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 数据解读

大力“引智” 富民兴渝

日期:2019-05-29

     重庆市统计局 唐嘉 景雯

  跨入新世纪以来,重庆市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大力引进国外智力,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为库区开发、三峡移民、扶贫攻坚、国企发展以及旅游开发、环境保护、基础建设等提供国外智力服务,特别是在现代管理和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方面,国外智力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来渝境外专家基本情况综述

  (一)聘用规模稳定,结构日益改善

  随着重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日益完善,境外专家的聘用在保证一定规模的前提下,在结构上不断调整、日益完善。2003年,全市有计划聘用境外专家共计1831人次,与2002年1835人次的总规模基本保持不变。其中,经济技术管理类专家697人次,占38.07%,教科文卫类专家1134人次,占61.93%;长期专家673人次,占36.76%,比2002年的30.74%增加了6.02%,结构改善明显,“短期向长期转变”的方针得到了贯彻;男性专家1538人次,占84%,女性专家293人次,占16%。重庆市近四年聘用境外专家基本情况见表一。

  表一 重庆市聘用境外专家基本情况单位:人次、%

  

2003     2002     2001     2000    
数量     结构     数量     结构     数量     结构     数量     结构    
境外专家总计     1831     100     1835     100     2379     100     2769     100    
其中:经济专家     697     38.07     625     34.06     1023     43     2769     100    
文教专家     1134     61.93     1210     65.94     1356     57     -     -    
其中:长期专家     673     36.76     564     30.74     1005     42.24     967     34.92    
短期专家     1158     63.24     1271     69.26     1374     57.76     1802     65.08    
其中:男性专家     1538     84     1519     82.78     2042     85.83     2619     94.58    
女性专家     293     16     316     17.22     337     14.17     150     5.42    

  (二)来渝渠道开放畅通,聘用方式多种多样

  随着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我市境外专家的聘用渠道也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用人单位不仅可以根据国家聘用计划,由政府出资聘请境外专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筹资金进行聘请。2003年,全市企事业单位聘用境外专家1789人次,占97.71%,其中内资企事业单位聘用境外专家1306人次,占全部境外专家的71.33%,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的企事业单位聘用境外专家483人次,占全部境外专家的26.38%;机关和社会团体聘用39人次,占2.13%;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聘用3人次,占0.16%。境外专家受聘方式也呈多样化。2003年,以合同聘请方式来渝的境外专家743人次,占全部境外专家的40.58%,通过项目技术服务来渝的境外专家361人次,占19.72%,通过工程承包来渝的境外专家15人次,占0.82%,其他方式712人次,占38.89%。

  (三)行业分布集中,教育担当主角

  随着我市“引智”工作的逐年深入开展,境外专家已初步渗入我市各行各业。由于我市属老牌工业基地,境外经济专家仍然相对集中于制造业。2003年全市境外专家受聘于制造业共445人次,占全部境外经济专家的63.85%,较2000年的79.88%虽略有下降,但仍处于主导地位。批零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及其他社会服务行业聘用境外专家所占比例有所增长,这与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密切相关。2003年,受聘于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境外专家共1055人次,占文教科卫类专家的93.03%,占全部境外专家的57.62%,较2001年增长81.27%,一跃成为我市境外专家最大的一支生力军。我市近四年聘用境外专家行业分布见情况表二。

  

表二 重庆市聘用境外专家行业分布      

单位:人次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一、经济技术管理类     697       625       1023     2769    
农林牧渔业     39       30       38     31    
采掘业       0     5     0     0    
制造业       445       428       636       2212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3     0     61     0    
建筑业       3     2     15     32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0     0     0     0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0     2     3     19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21       17       62       82    
金融、保险业       11     11     2     0    
房地产业       70       60     93       281    
社会服务业       50       38       113       106    
其他行业       16     2     0     0    
机关社会团体       39     30     0     6    
二、文教科卫类专家       1134       1210       1356       -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41     35     14     -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1055       1146     582     -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38       29       760     -    

  (四)美、日、港澳台为主,英、韩等国增长迅速

  我市聘用的境外专家以来自美国、日本和港澳台地区为主。2000年,三国(地区)专家占全部来渝境外专家的比例超过80%,此后,该比例虽逐年下降,但至2003年,来自美、日、港澳台地区三国(地区)的境外专家仍占据了我市外专市场的“半壁江山”,达到49.26%,其中美国321人次,占17.53%,日本309人次,占16.88%,港澳台地区272人次,占14.86%。近两年来,一些国家的专家来渝人数增长迅猛。2003年,来自英国的专家186人次,是2000年18人次的10倍;来自韩国的专家139人次,而在2002年仅为12人次。我市近四年聘用境外专家主要国别(地区)情况见表三。

  表三 重庆市聘用境外专家主要国别(地区)情况

  单位:人次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境外来中国大陆工作专家合计     2769     2379     1835     1831    
港澳台     924     688     238     272    
日本     1317     353     389     309    
新加坡     31     87     94     23    
韩国     35     34     12     139    
英国     18     103     139     186    
德国     46     72     90     92    
法国     18     114     83     53    
加拿大     10     105     48     123    
美国     109     487     427     321    
澳大利亚     21     65     103     113    
其他     240     271     212     200    

  (五)学历素质较高,工作绩效显著

  来渝境外专家普遍拥有高学历、高素质和丰富的企、事业管理经验,主要从事高级管理、技术及项目负责人等工作。2003年来渝工作的长期境外专家中,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占92.42%,其中硕士占24.37%,博士占5.2%。持有专家证的专家约占50%。其中,从事管理工作的项目负责人、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占48.74%。

  境外专家的工作绩效普遍得到了聘用单位的认可。2003年,来渝长期工作的专家中,99.41%的专家工作绩效得到了聘用单位的肯定,部分专家获得了由各部委、企事业单位颁发的奖项。为表彰为重庆经济建设和中外交流合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重庆市人民政府于2001年起设立了“三峡友谊奖”。截至2003年,共有17位外国专家获得了该项殊荣。

  二、“外智”推动重庆社会经济发展

  近四年来,重庆积极争取引智项目计划,努力扩大引智资金来源,提高引智干部队伍素质,不断加大引智工作力度,对促进我市工农业和科教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根据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示范推广基地,发展农业新品种,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2000年至2003年,全市有计划地聘请境外农业专家138人次来渝技术指导、合作经营,重点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种养殖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动农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销售、储运、保鲜技术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市嘉顿公司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共引进从事种植、工厂化育苗、调香、管理等领域的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专家17人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仅2000年,公司销售收入达9662万元,出口创汇860万美元。为了促进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的消化吸收,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市外专局指导帮助下,一批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在我市陆续建立起来,2002年我市评选建立了草地畜牧业综合开发、黄籽油菜种植及加工、悉尼蓝桉种植三个市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推广应用于生产实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受到农民普遍的欢迎。

  2、引入先进科学技术,推动技术进步服务,加快了我市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大量从事技术工作和项目管理的境外专家应用境外的先进技术,帮助企业增加品种、改善质量、降低能耗、控制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给我市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西南铝业集团是我市工业企业的一个引智“大户”。近10年来,全厂共引进外国专家9批25人次,专家累计工作日为600天。2002年,西南铝业集团聘请澳大利亚专家McCormick先生,就热轧工艺技术和“1+4”热连轧工艺技术进行了技术指导,通过这些技术改进措施,以年轧制板带箔产品产量10万吨计算,将少报废100吨产品,年增加效益可达二百多万元。1996年年产值仅为300万元的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在近几年加大了引智力度,该院与日本三菱、瑞典MBT公司共同合作开展碳纤维加固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与研究,这一项目成果不仅提高了重庆地区建筑物的加固水平,仅建筑物加固一项年产值可达200万元,2002年该院年总产值超过1800万元。

  3、引进先进管理制度和经验,对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入WTO之后,我市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为了更好地在管理和运营上与国际惯例接轨,在行政管理体制和企事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中,借助“外智”,紧紧围绕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消化吸收境外的做法和经验,学习境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机制。2001年9月,中共重庆市委企业工委和市人事局组织重钢集团等十四家大中型企业的有关管理干部赴英国进行大中型国有企业转制改革培训。培训人员对英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历程、制度、环境和英国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等方面认真考察、学习,学成回国后他们的工作绩效受到单位的一致好评。市级和区县政府有关部门以及行业主管机构一方面积极联系境外专家来渝举办专题培训班和研讨会,培训市和区县政府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邀请他们为重庆的城市规划、政府职能、人事管理、工商、财税、统计等专业领域出谋划策,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4、投身人才教育培养,实施“科教兴渝”战略。科学、教育与文化领域是当代知识经济的培训基地,重庆历来重视人才的教育培养,我市不仅以各种渠道吸引境外高水平专家来渝从事教育工作,更是积极鼓励和支持出国留学人员回渝工作或以各种形式为渝服务。来渝工作的境外文教专家长年保持较高的数量且覆盖面广。目前,教育系统内聘请的境外专家分布在市内各大高校、中、小学、幼儿园以及职教系统。他们利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结合我国的国民教育实际情况,创造了一批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开拓出教育领域的一片新天地,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3年11月10-11日,全国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重庆召开。我市西南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获得全国聘请外国专家先进集体称号,重庆邮电学院张木兰、重庆师范大学胡朗获得先进个人称号。

  5、架起中外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中外友好事业的发展。来渝境外专家不仅在社会经济建设上对渝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同重庆人民的共同生活、交流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重庆的对外交往也日益广泛。我市相继与法国图卢兹、美国西雅图、加拿大多伦多、日本广岛、英国莱斯特、俄罗斯沃罗涅什、德国杜塞尔多夫等市结为友好城市,万州区和江津市还分别与法国热尔省、日本都城结为友好城市,共同推动双边经济、文化、科技、贸易等多方面的发展。专家们用智慧和汗水建设重庆,带走的是巴渝人民的热情和对巴渝文化的理解,让中外友谊之花在世界各地绽开。

  三、重庆聘用境外专家情况与其他地区的比较

  1、专家总量相对较少。2003年,重庆市聘用境外专家1831人次,占全国的0.47%,其中经济专家占全国的0.21%,文教专家占全国的1.89%。聘用境外专家总量远低于2003年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第19位,在西部十二省(市、区)中居第六位,低于四川(10680人次)、陕西(2807人次)、新疆(2708人次)、云南(2562人次)和贵州(2027人次),仅与广西(1831人次)相当;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我市聘用境外专家仍处于落后状态,在全国四个直辖市中处于最后。我市聘用境外专家数量仅相当于四川的17.14%,北京的6.51%,广东的1.76%。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港澳台专家来渝数量偏少是造成专家总量较少的主要原因。2003年,港澳台地区来渝专家占14.86%,而这一比例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36.8%的一半。

  2、长期专家比重偏低。扩大长期专家比例有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利用“外智”。从专家工作时间上看,2003年,重庆市聘用境外长期专家占全部境外专家的36.76%,低于全国47.47%的平均水平。而同期贵州省境外长期专家比例为77.21%,北京市为61.54%,广东省为38.49%。

  3、行业分布不均衡。社会服务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由于政策性倾向和自有资金不够充裕等原因造成这部分企业聘请境外专家相对比较困难。从行业分布上看,我市从事社会服务业的境外专家人数占全部境外专家的2.72%,低于全国9.74%的平均水平。而在北京等服务行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一比例高达30%。

  4、专家年龄结构偏高。2003年来渝工作的境外长期专家,50岁以上的占全部长期专家的33.43%,高于全国23.24%的平均水平,年龄机构有所偏高。

  四、当前重庆引智工作的重点

  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作为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在引智工作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地理优势、环境优势和项目优势等四大优势。这些优势,是重庆引进境外智力的有利条件。我们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重庆的比较优势,认清当前引智工作的重点,结合我市引智工作的实际,进一步加大引智力度,为我市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好务。

  (一)、夯实基础工作,实现引智规范化、制度化。由于我市引智工作与全国其他省市比较起步较晚,有一段时间,我市境外专家市场有些混乱,“菲律宾乐队,俄罗斯舞女也被称作专家”。为了加强引智工作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指导引智工作健康发展,2002年起我市相继起草、出台了《重庆市聘请外国经济技术专家项目管理办法》、《聘请外国专家管理办法》和《出国培训管理办法》等专家项目和出国培训规范性文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两年来,我们面对引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一方面要提高机构办事效率和引智队伍素质、建立健全区县引智机构、积极争取引智项目计划、努力扩大引智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宏观管理、重视示范引导和加大舆论宣传,为引智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引资引智”要协调发展。2003年,全市利用外资5.67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同期,全市聘用境外专家1831人次,比上年略有下降。这表明有的部门和地区只重视“引资”,不重视“引智”,对于引智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引智工作做得还不够到位。引资和引智是相辅相成的,招商引资是我市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如果没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外开放的深入将得不到保证。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以引资带动引智,在引进资金、引入项目的同时,带动境外一批优秀人才来渝工作,推动我市的经济建设发展。我们应当站在战略高度上来看待引智工作的重要性,不要片面追求既得利益,要做到引资和引智协调发展。

  (三)、引智要突出重点,急我所需。政府引智的条件是有限的,引智工作要抓住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工业、大农业并存的特点,围绕重庆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发展方向来开展。目前,农业的产业化、国企改革与发展、三峡移民和库区开发、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工程项目、科教兴渝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是我市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现代管理和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方面提供更多的国外智力援助。引智政策除了应向这些方向有所倾斜外,我们更应鼓励、支持一批重点企业,使其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

  (四)、借助外智,改善我市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面对入世的挑战和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仅仅利用外智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而 ,在引进境外专家的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对自有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我们聘请境外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来渝,举办专题培训班和研讨会,培训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聘请国外专家到企业进行实地指导,帮助企业学习借鉴境外先进的管理、营销、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有针对性地选派管理、科技人才出境培训,学习境外成熟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走“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路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