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生产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能动要素——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得以逐步实现。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我市劳动力外出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分析我市外出劳动力转移特征,对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外出劳动力总量持续增长
“十五”期间,我市外出劳动力总量持续增长。2005年,我市外出劳动力总量为565.77万人,比2000年的387.81万人增加177.96万人,增长45.9%。其中,外出市外劳动力388.10万人,比2000年增加128.63万人,增长49.6%。
与市外外来劳动力相比,我市外出市外劳动力在绝对数量上远远多于市外外来劳动力,劳动力处于净外出状态。但从变化的增长幅度来看,外出市外劳动力的增幅呈现出逐渐趋缓的趋势,而市外外来劳动力正处于加速增长的阶段。
图:重庆市2000—2005年外出市外劳动力和市外外来劳动力增速变化
资料来源:1、重庆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2、重庆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二、农村外出劳动力向城镇地区和非农产业的转移速度较快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开始建立,户籍制度对劳动力转移的限制日益松动,劳动力开始按照市场的指导进行转移。我市二元经济特征明显,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致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冲破户籍制度的限制向城镇地区和非农产业转移,转移速度较快。“十五”期间,农村劳动力的这种转移趋势突出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城镇化率的提高,使得乡村人口大量减少。2000年我市乡村地区人口为1834.64万人,2005年为1533.30万人,5年共减少了301.34万人,平均每年减少60.27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劳动力人口。
第二,2000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为943.12万人,2005年为794.81万人,五年来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减少148.31万人。其占全市就业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55.8%下降到2005年的49.3%,下降了6.5个百分点。
第三,农村外出劳动力人口增加。2005年,全市外出人口总量为637.26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22.8%,比2000年增加了240.44万人,增长60.6%,其中劳动力人口占绝大部分。由于资料限制,我们不能分析全部外出劳动力人口中农业户口人数的增长情况,但可用农业户口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变化和市内劳动力流动中农业户口人数的比重变化情况来说明:五年来,农业户口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了8.6个百分点,若按户籍人口计算,下降更多;我市市内转移劳动力中,农业户口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上升了4.1个百分点。
三、外出劳动力市内转移比例上升
“十五”期间,在全部外出劳动力中,我市外出市外劳动力比重下降,市内外出劳动力比重上升。2000—2005年我市劳动力市内转移数量虽然始终小于市外转移数量,但5年来市内转移劳动力占全市转移劳动力的比重上升了5.0个百分点。劳动力市内转移比重的上升主要是由以下两方面引起的:一方面,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从收入角度对劳动力的吸引能力加大,使得部分劳动力选择市内转移;同时由于部分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我市等西部省市转移,也使得一部分劳动力在市内就能够转移;另一方面,我市在“十五”期间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政策扶持积极扩大就业岗位,全方位鼓励自主创业,切实强化就业服务,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面。就业岗位的增加意味着外出劳动力在市内就业机会增加,并且劳动力选择市内就业比选择到市外就业更节约成本,因此劳动力更愿意选择在市内就业,从而使得外出市内的劳动力的比例上升。
四、外出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
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高,可以吸引劳动力向其转移。同时,发达地区的市场经济较为健全,要素市场发育和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高,削弱了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的制度性障碍,以至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吸纳地区。而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反过来也推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改善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十五”期间,我市劳动力转移亦遵从以上规律。
表:重庆市2000年和2005年劳动力转移地区分布
单位:%
年 份
|
合计
|
外出市外劳动力
|
市内转移劳动力
|
||||||
小计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小计
|
主城
|
渝西
|
库区
|
||
2000年
|
100.0
|
72.7
|
45.0
|
6.0
|
21.7
|
27.3
|
13.8
|
5.3
|
8.2
|
2005年
|
100.0
|
67.7
|
52.4
|
3.9
|
11.4
|
32.3
|
25.4
|
2.8
|
4.1
|
增减百分点
|
——
|
-5.0
|
7.4
|
-2.1
|
-10.3
|
5.0
|
11.6
|
-2.5
|
-4.1
|
资料来源:1、重庆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2、重庆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上表反映了我市2000年和2005年劳动力转移的地区分布变化情况。通过对比可以看出,2000—2005年期间,东部地区一直是我市劳动力市外转移的主要目的地,而都市经济发达圈则一直是我市劳动力市内转移的主要目的地,这种地区整体分布特征是和前面的理论分析结论相一致的。五年来,其变化特征如下。
(1)流向东部地区劳动力比重上升。我市市外转移劳动力占全部转移劳动力的比重虽然从2000年的72.7%下降到了2005年的67.7%。但是流向东部地区的比重却上升了7.4个百分点,流向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比重则分别下降了2.1和10.3个百分点。分省市来看,2005年,我市市外转移劳动力的主要流向地是广东,其次是浙江,其他排在前5位的省依次是福建、四川、云南。与2000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只是四川省由第二位下降到了第四位。
(2)主城区对劳动力吸纳力增强。劳动力的市内转移与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呈现出劳动力由渝西、库区向主城区大量聚集的态势。5年间,主城地区吸纳转移劳动力的比重由13.8%上升到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