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扫描
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需要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依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变,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品和支柱产品为支撑的新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如何?突出哪些特点?存在哪些问题?我们依据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调查资料,作简要分析:
一、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壮大,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统计显示,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产值973.59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实现利税124.92亿元,比上年增长38.8%。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606.08亿元,比上年增长41.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1.4%,比上年增加2.5个百分点。说明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扩大,增长速度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显示成效。
二、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如下趋势、特征
(一)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属国家分类标准的高技术领域比重偏低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中,属国家统计标准的高技术领域产值为120.57亿元,仅占12.4%。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中真正属高技术产业的比重偏低。
目前,国家监测的高技术产业包含核燃料加工、信息化学品制造、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公共软件服务,共八个领域58个行业小类。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中纳入国家高技术产业监测领域的情况如下:
高技术产业分类 | 高新企业总产值(亿元) | 高技术产值占全部比重(%) |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 | 973.59 | — |
其中:高技术产业 | 120.57 | 12.4 |
(三)、医药制造业 | 45.32 | 4.7 |
(四)、航空航天器制造 | 0.33 | 0.1 |
(五)、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 35.36 | 3.6 |
(六)、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 2.32 | 0.2 |
(七)、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 25.17 | 2.6 |
(八)、公共软件服务 | 12.07 | 1.2 |
(二)、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呈向重点区域集中的趋势
1、2004年,全市有14个区、县的高新企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96.8%;其中达到100亿元的区县有4个:九龙坡区、江北区、沙坪坝区、渝北区,与2003年比,增加了渝北区。这4个区县的高新企业总产值达到609.5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的62.6%。
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上10亿元的区县
总产值(亿元) | # 高新产值(亿元) | |
总 计 | 973.59 | 606.08 |
九龙坡区 | 244.21 | 142.39 |
江北区 | 137.93 | 100.01 |
沙坪坝区 | 125.65 | 68.71 |
渝北区 | 101.77 | 92.12 |
巴南区 | 85.90 | 60.46 |
南岸区 | 76.92 | 38.33 |
涪陵区 | 35.88 | 16.27 |
长寿县 | 31.13 | 8.36 |
北碚区 | 19.57 | 10.71 |
大渡口区 | 18.57 | 17.00 |
江津市 | 18.24 | 8.04 |
渝中区 | 16.90 | 8.38 |
璧山县 | 15.62 | 7.27 |
万州开发区 | 14.42 | 7.11 |
2、三大经济开发区内聚集的高新技术企业呈上升趋势,区内高新企业总产值和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分别达到211.68亿元、163.96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22.8%、27.1%,比上年提高了9.4和13.2个百分点。
其中,高新技术开发区内高新企业总产值72.19亿元,同比增长59.0%,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1.25,增长76.8%;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企业总产值60.13亿元,增长92.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8.22,增长81.4%;北部新区高新企业总产值89.36亿元,增长24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4.49,增长472%。目前,北部新区高新企业总产值或者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均超过高新技术开发区,上升为第一。
3、 从三大经济圈来看:都市发达经济区实现高新技术及产品产值538.11亿元,比上年增长44.4%;渝西经济走廊为32.55亿元,增长35.6%;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为35.42亿元,增长17.1%。而都市经济发达区实现的高新技术及产品产值比重高达88.8%。
(三)、从高新技术产品结构看,三大先导产业增长快于两大优势产业
2004年,三大先导产业总体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3.73亿元,比上年增长67.8%。其中:信息工程领域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7.12亿元,增长75.3%;生物工程为39.05亿元,增长19.6%;环保工程为37.56亿元,增长164.6%。
两大优势产业总体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73.23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其中:光机电一体化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96.85亿元,比上年增长37.2%;新材料为76.38亿元,增长29.9%。
从高新技术产品构成看,两大优势产业仍然是我市高新产业的重头戏,所占比重达78.6%,但比上年下降近4个百分点;而三大先导产业所占比重20.5%,上升了3个百分点;
(四)、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工业企业是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主力军
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25.62亿元,比上年增长44.3%,占全市比重86.7%; 而小型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9.70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占全市比重9.9%;非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0.76亿元,增长27.6%,占全市比重3.4%。
(五)、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幅度快、比重提高
2004年,随着我市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外商和港澳台商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投资的力度加大,地位迅速提高。外商和港澳台商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82.27亿元,比上年度翻了一倍;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达到30.1%,比上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6.63亿元,比上年增长78.1%,占全市比重27.5%,比上年提高9.2个百分点;港澳、台商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占全市比重2.6%,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内资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23.81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69.9%,比上年下降8.8个百分点。
(六)、传统支柱行业占高新的地位举足轻重
从行业结构看,我市高新技术产品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软件业、科学研究和农业这四大行业。而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几大传统制造业占据九成比重,特别是 “两车”(汽车、摩托车)的高新产品产值就超过全市高新产品产值的一半。
主要行业高新技术产品生产情况(亿元)
行业分类 | 高新产品产值 | 占全市比重(%) |
全市总计 | 606.08 | - |
其中:(一)农、林、牧、渔业 | 0.88 | 0.14 |
(三)制造业 | 579.06 | 95.5 |
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339.37 | 56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32.43 | 5.4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31.11 | 5.1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30.23 | 5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28.62 | 4.7 |
医药制造业 | 27.89 | 4.6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20.79 | 3.4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15.14 | 2.5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4.09 | 2.3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 | 13.44 | 2.2 |
食品制造业 | 6.46 | 1 |
(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14.10 | 2.3 |
(十三)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普查业 | 4.20 | 0.7 |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问题。重庆市虽然已经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上取得了不少成就,但高新技术的产业结构仍需要完善。我市确立的信息、生物、环保三大先导产业发展良好,2004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3.73亿元,但占全市的比重仅仅两成;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实现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73.23亿元,所占比重近80%。这其中:汽车、摩托及配套产品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36.35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一半。但从行业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传统制造业的投资回报率比较低,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市场空间拓展难度较大,而信息、生物、新材料、能源、环保、农业等这些行业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市场拓展空间巨大,前景应该被十分看好。基于构建和完善我市新经济产业体系思考,应该加大对新型产业-—信息、生物、环保产业的扩张,培育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使之做大、做强。
(二)、科技经费投入不足。高新企业科技投入的特点是高风险、长周期、高投入、高回报,但企业资金相对短缺,忙于解决眼前问题,对未来才能产生效益且有风险的科技投入无暇顾及。2004年我市高新企业投入科技活动经费31.69亿元,占企业销售收入3.5%,仅仅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投入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19.58亿元,占销售收入2.2%,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的高新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投入一般在8~10%;作为科技型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增长幅度小,投入比例低,必然导致高新技术源头萎缩,进一步拉大我市与京、津、沪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三)、高新企业对高新技术创新重视不够,机制不顺
从我市高新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看,尚未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竞争环境。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由于我市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完善,部分企业尤其是部分国有企业依赖政府的思想依然存在,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够强。
从企业内部环境看,企业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尤其是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和研发经费的投入机制。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进行科技开发的财税政策和信贷政策,但由于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部分高新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领导人只愿意采用已被市场证明成功的科技成果,不愿承担风险进行开发性投入和率先应用科技成果。他们没有认识到率先采用科技成果迅速占领市场和自己开发科技成果以降低技术成本和享有技术持有权的好处,轻视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低估科技成果的价值。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除观念问题外,还有利益驱动的短期化问题,不愿本人栽树,后人乘凉。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统计局 主办单位:重庆市统计局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青竹东路感育路9号 邮编:401123 电话:023- 67637000
网站标识码:5000000010
ICP备案:渝ICP备05008095号-5国际联网备案: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17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