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重庆市用电量增长低于全国,经济增长高于全国
一季度,重庆市 GDP同比增长 14.4%,高于全国 6.3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 4.8%,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 1.9%,分别低于全国 2.0和 2.6个百分点。在与全国的比较中,和经济增长关系紧密的电力消费增速与 GDP增速为何会呈现相反的态势?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一、资源要素“瓶颈”下的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用电量低增长
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需求持续增加,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重庆“无油、少煤、缺电”的能源状况对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越来越明显,而缺电又是其中的主要矛盾,今年重庆电力缺口预计在 100万千瓦左右。为此,近年来重庆大力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今年一季度重庆 GDP同比增长 14.4%,全社会用电量增长 4.8%,以较低的电力消耗支撑了较高的经济增长,说明近年来的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一)“重型”产业比重下降
长期以来,重庆工业结构“偏重”,全社会电力消费的七成是工业,工业用电的七成是“六大”高耗能行业,重型化特征使得加快发展面临能源和资源的严重制约。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我市工业重型化特点正在弱化。
一季度,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25.7%,较去年同期下降 2.5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 12.5%,较去年同期下降 20.2个百分点,受重钢等企业的影响,用电量同比减少 3亿度,影响工业用电量增速下降 3.3个百分点(见表 1)。
表 1:重庆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和用电量变化
注:重庆六大高耗能行业为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无论从增加值还是用电量看,高能耗产业比重和贡献率均在下降,减小了全市电力消耗强度,电力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耗用电能最多的“六大”高耗能行业一季度对工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负,是工业用电量增速低于全国的主要原因。若我市“六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与去年同期持平,工业用电量增速将为 5.2%,高于全国水平 0.7个百分点。
(二)“轻型”产业强势崛起
对于重庆而言,发展能耗低的新兴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是破解能源缺口难题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笔电产业的迅猛发展改变了重庆长期以来“偏重”的工业结构, 在汽车、化工等传统行业增速放缓时, 有力地支撑了重庆经济(见表 2)。
表 2:重庆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增加值和用电量变化
一季度,随着富士康、广达等一大批笔电企业投产放量, 电力消费强度低的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成为 工业增长的主动力,增加值增速高达 21 6.2% ,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 48.8%,较去年同期高出 39.0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已接近其他行业的总和。 该行业一季度耗电 1.2亿千瓦时,仅为六大高耗能产业用电量的 1.6%。若将笔电产业消耗的 1.2亿度电用于电解铝的生产,仅能生产 1万吨电解铝,产值为 1.5亿元左右,即少生产 1万吨电解铝腾挪出来的电量能满足一季度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用电需求,也即,减少 1.5亿元电解铝的产值节余的电量就能多生产 312.85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
正是低能耗的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支撑了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6.3%的高增长,增速快于全国水平 4.7个百分点。若剔除笔电行业的增长贡献,我市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仅为 8.3%,低于全国水平 3.3个百分点。因此我市工业用电量增长低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国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
(三)单位电量产出较快增长
一季度,重庆市工业单位电量产出为 12.09元 /千瓦时,同比增长 15.8%。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单位用电量产出高达 249.6元 /千瓦时,“六大”高耗能行业为 9.9元 /千瓦时,前者是后者的 25.2倍。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仅消耗了 1.2%的工业用电量,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却高达 48.8%。而“六大”高耗能行业消耗了 68.1%的工业用电量,却只贡献了 12.5%的工业增量。
通过发展笔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单位电量产出,即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开源节流中的“节流”,以应对电力紧缺,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过度依赖,这正是重庆工业“由重转轻”结构调整的重要现实意义。
(四)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不同产业部门的电力消费强度不同,产业结构是影响单位电量产出的主要因素。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一定联系,但没 有直接线性关系,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增长对电力需求的敏感度较小。一季度,我市第三产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15.0%,增加值占比却高达 36.5%。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耗电量为 280.12千瓦 /万元,仅是第二产业的 37.3%,可见第二产业的耗能大大高于第三产业。在一季度 GDP增长中,第二产业同比增长 16.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69.6%,分别比去年同期降低 4.0和 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 12.2%,贡献率为 29.4%,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 0.8和 4.1个百分点,尤其是金融业增速达 21.5%,贡献率为 13.4%,而金融业的产出增长与电力消耗关系较小。耗能较高的第二产业同比增幅下降,耗能较低的第三产业同比增幅上升,再次强化了重庆一季度耗电低、增速快的态势。因此,重庆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经济增长与电力增长关系同全国存在必然差异。
二、转型过程中重庆良好的发展动力带来经济的较快增长
一季度 ,重庆在全国宏观经济政策“稳中求进”的大背景下,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523.87亿元,同比增长 14.4%,增速居全国第 3,西部第 2位;经济增速高于全国 6.3个百分点。分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104.51亿元,增长 3.9%,高于全国 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 1498.92亿元,增长 16.2%,高于全国 7.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 920.44亿元,增长 12.2%,高于全国 4.7个百分点(见图 1)。非农产业比重达到 95.9%,高于全国 2.3个百分点;除第一产业以外,我市第二、三产业的增速均远高于全国水平,支撑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图 1: 2012年一季度重庆市和全国 GDP及分产业增加值增速
单位: %
(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 4.7个百分点
一季度,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6.3%,高于全国水平 4.7个百分点(见图 2),延续了近年来工业增长快于全国的态势。特别是 2011年以来,重庆通过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笔电行业强势崛起,一季度实现增加值 102.71亿元,同比增长 216.2%,为重庆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汽摩、化工等传统产业增速放缓时,支撑重庆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图 2: 2010– 2012年重庆市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单位: %
(二)投资增速高于全国 1.8个百分点
一季度,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1402.12亿元,同比增长 22.7%,增速比全国高 1.8个百分点(见图 3)。其中工业投资为 413.92亿元,增长 19.7%,较去年同期提高 0.3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的贡献率为 26.2%,拉动投资增长 5.9个百分点。目前重庆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需要有较高的投资增长率支撑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功能提升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投资增长保持平稳,更多的投资进入实体经济,形成累计效应,为重庆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图 3: 2010– 2012年重庆市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单位: %
(三)消费增速高于全国 1.9个百分点
一季度,重庆市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 191.53亿元,增长 12.2%;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 43.52亿元,增长 8.4%。与全国趋势相同,一季度我市消费增长态势有所放缓。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72.60亿元,同比增长 16.7%,高出全国水平 1.9个百分点(见图 4)。
图 4: 2010— 2012年重庆市和全国社零总额增速
单位: %
(四)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 114.3个百分点
一季度,重庆市实现进出口总值 89.87亿美元,同比增长 1.2倍,高出全国水平 114.3个百分点(见图 5),增速继续保持全国第 1位。其中,出口 58.42亿美元,同比增长 1.5倍,高出全国水平 146.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 1位;进口 31.45亿美元,增长 79.2%,高出全国水平 72.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 2位。全市外贸迅猛增长主要得益于 IT产业的积聚和兴起,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全市外贸的龙头。一季度,全市笔记本电脑出口 920.87万台,同比增长 5.9倍,出口值达 31.44亿美元,同比增长 5.5倍,占出口总量的 53.8%。
图 5: 2010– 2012年重庆市和全国进出口总值增速
单位: %
(五)金融业存贷比高于全国 13.1个百分点
在国家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导向下,今年央行货币政策出现微调并定向宽松,我市加快推进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金融业规模不断扩大。一季度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 299.21亿元,增长 21.5%,比去年同期提高 13.1个百分点;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13.4%,比去年同期提高 8.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为 1.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 1.1个百分点。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强力拉动有效弥补了工业经济下滑对重庆经济带来的影响。此外,一季度重庆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 14.8%,高于全国 2.3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 18.2%,高于全国 2.5个百分点;存贷比达到 83.1 %,高于全国水平 13.1个百分点,资金洼地效应明显。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离不开电力支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技术的不断进步等多种因素,将推动单位电量产出大幅度提高。囿于重庆是“缺资源、缺能源”的地区,重庆经济必须要实现“低消耗、高增长”资源节约型的发展,在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引领下,近年来重庆市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打造以笔电为代表的低能耗产业和以新型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逐渐走出了一条“低能耗、高增长”的发展之路。
(核算处陆昕、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