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统计工作 统计信息 专题栏目
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 > 数据解读

“十五”期间重庆市就业人口转移特征分析

日期: 2019-05-29
字体:

     ——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劳动力系列分析之五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发展继续保持了健康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外来劳动力逐渐成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分析“十五”期间我市外来劳动力转移特征,对进一步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外来劳动力资源,不断改善就业状况、优化经济结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外外来劳动力快速增长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竞争力不断加强,对市外劳动力的吸引力也随之增强,市外外来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2005年,我市市外外来劳动力达到48.05万人,比2000年的36.82万人增加11.23万人,增长30.5%。

  虽然从绝对数量上看,我市外出市外劳动力仍然远远多于市外外来劳动力,劳动力处于净外出状态。但从变化的增长幅度来看,外出市外劳动力的增幅呈现出逐渐趋缓的趋势,而市外外来劳动力正处于加速增长的阶段(见图1)。

  图1:重庆市2000—2005年外出市外劳动力和市外外来劳动力增幅变化

  资料来源:1、重庆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2、重庆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二、外来劳动力年龄结构有所老化

  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受到地区收入差异的吸引,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也就是说,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为了寻找就业岗位和较高的收入。因此,转移的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相对较为年轻。我市外来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年龄结构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特征。2005年全市外来劳动力中, 39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占68.7%,其中30—39岁的劳动力所占比例最大,达39.7%。与2000年相比,外来劳动力的年龄构成有所老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比重最高的年龄组年龄上升。2000年,比重最高的年龄组是20—29岁组,占35.5%。2005年比重最高的年龄组是30—39岁组,占39.7%。二是平均年龄提高,2000年外来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3.7岁,2005年为35.3岁,提高1.8岁。三是年龄中位数提高。2005年,外来劳动力的年龄中位数是35.0岁,比2000年提高2.8岁。

  三、外来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有较大提高

  (1)较高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升高。2005年我市外来劳动力人口中,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外来劳动力的5.9%,比2000年的2.9%提高了3.0个百分点;大专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为10.6%,提高了3.3个百分点;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比2000年略有下降,分别下降了1.1和0.4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为18.4%,比2000年下降了3.9个百分点。未上过学的劳动力比重为1.7%,比2000年的2.6%下降了0.9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重庆市2000年和2005年外来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构成

  单位:%

  

年 份
未上过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
本科及以上
2000
2.6
22.3
41.9
23.0
7.3
2.9
2005
1.7
18.4
41.5
21.9
10.6
5.9
增减百分点
—0.9
—3.9
—0.4
—1.1
3.3
3.0
 

 

  资料来源:1、重庆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2、重庆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2)平均受教育年限上升。2000年全市外来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4年,相当于高中一年级水平,2005年为9.9年,接近高中二年级水平,5年间,外来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上升了0.5年。外来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上升幅度大于2000—2005年我市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幅。

  (3)外来劳动力文盲率下降。2005年,不识字的文盲劳动力占外来劳动力的1.6%,比2000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外来劳动力整体素质较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市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带动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促进我市劳动力结构的优化,加速经济的发展。

  四、外来劳动力流动原因具有多样性和明显的性别差异

  虽然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以寻找就业机会,增加劳动收益为主要目的,但转移的劳动力人口始终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具有多样性的人群,因此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也具有多样性。

  2005年,“务工经商”是外来劳动力流动的最主要原因,因“务工经商”而流动的外来劳动力占外来劳动力总数的51.1%,比2000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因“拆迁搬家”、“婚姻嫁娶”而流动的外来劳动力比例也较高,均超过了10%,分别为10.8%和16.0%。其中,因“拆迁搬家”而流动的比例比2000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因“婚姻嫁娶”而流动的比例比2000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是增幅最高的流动原因(见表2)。

  表2:重庆市2000年和2005年分性别的外来劳动力流动原因构成

  单位:%

  

迁移原因
2000年
2005年
增减百分点
小计
男性
女性
小计
男性
女性
小计
男性
女性
合 计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
——
——
务工经商
51.9
59.0
43.1
51.1
56.9
44.0
-0.8
-2.1
0.9
工作调动
7.6
9.8
4.8
6.7
7.9
5.1
-0.9
-1.9
0.3
分配录用
2.1
2.2
2.0
0.9
0.9
1.0
-1.2
-1.3
-1.0
学习培训
0.6
0.6
0.6
0.3
0.2
0.5
-0.3
-0.4
-0.1
拆迁搬家
11.3
11.3
11.3
10.8
11.8
9.5
-0.5
0.5
-1.8
婚姻嫁娶
13.5
6.3
22.6
16.0
9.8
23.6
2.5
3.5
1.0
随迁家属
3.8
2.5
5.4
6.0
4.8
7.7
2.2
2.3
2.3
投亲靠友
4.4
4.0
4.8
3.9
3.7
4.0
-0.5
-0.3
-0.8
其 他
4.8
4.3
5.4
4.3
4.0
4.6
-0.5
-0.3
-0.8
 

 

  资料来源:1、重庆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2、重庆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分工、社会地位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外来劳动力的转移原因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总体来说,男性劳动力转移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比重远高于女性,而女性劳动力因社会型原因而转移的比重则远高于男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差异正在逐步缩小。2005年,外来劳动力中因“务工经商”和“工作调动”转移的男性劳动力占男性外来劳动力的64.8%,而因这两项原因转移的女性劳动力只占女性外来劳动力的49.1%,男女性别差异为15.7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5.2个百分点。因“婚姻嫁娶”、“投亲靠友”和作为“随迁家属”转移的女性劳动力占女性外来劳动力的35.3%,而男性的比重仅为18.3%,男女性别差异为17.0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3.0个百分点。

  五、外来劳动力就业于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就业灵活,对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的要求相对较低,是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产业,也是外来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外来就业人口有一半以上在第三产业就业。2005年,我市外来劳动力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为58.0%,比第一产业高47.0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27.0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外来劳动力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3.0和1.7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外来劳动力所占比重上升了4.7百分点(见表3)。

  表3: 重庆市2000和2005年外来劳动力就业的产业分布

  单位:%

  

年 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年
14.0
32.7
53.3
2005年
11.0
31.0
58.0
增减百分点
—3.0
—1.7
4.7
 

 

  资料来源:1、重庆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2、重庆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