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统计工作 统计信息 专题栏目
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 > 数据解读

科技为重庆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日期: 2019-05-29
字体:

     ——— 2005年重庆市科技事业发展简析

  2005年,我市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科技活动队伍继续发展壮大,人员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经费支出持续高速增长,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科技机构数量增加,并逐渐成为科技活动的主要载体,科技活动取得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

  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人员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

  由于重视科技人员的发现、培养和队伍稳定,重视科技投入,我市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人员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5年,我市科技活动人员达到69758人,比上年增加3862人,增幅较上年有所提高;每万名城镇经济单位从业人员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24人,较上年提高15人。

  从科技活动人员分布看,企业仍是科技队伍的主力军。企业科技活动人员49551人,较上年增加3647人,占全市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71%;高等院校科技活动人员10934人,较上年减少54人;科研机构科技活动人员5053人,较上年增加134人;其他单位科技活动人员4220人,较上年增加135人。2005年科技活动人员新增因素的94.4%来自企业。

  随着科技人员规模的扩大,科技人员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49152人,比上年增加3199人,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为70.5%,较上年小幅增加。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折合全时当量24911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0461人,分别较上年增加4172人和3617人,R&D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为82.1%,比全国水平高0.5个百分点;专职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人员18341人,较上年增加2765人,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达到26.3%,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科技经费支出持续高速增长,企业科技创新的

  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2005年,我市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70.4亿元,较上年增加12.8亿元,增长22.1%,增幅比2004年回落7.5个百分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2.1亿元,较上年增加8.4亿元,增长35.6%,远高于全国20.4%的平均水平。我市已连续三年保持35%以上的高速增长态势。

  从R&D经费支出分布观察,企业继续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R&D经费支出23.9亿元,较上年增长42.4%,占全市的比重为74.6%。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这对科技活动的稳定发展和加快产业化进程十分有利;高等院校R&D经费支出5.5亿元,较上年增长16.2%;科研机构R&D经费支出2.4亿元,较上年增长27.8%;其他单位R&D经费支出0.2亿元。

  从R&D经费构成看,基础研究1.1亿元,较上年减少0.4亿元;应用研究4.5亿元,较上年增加0.9亿元;试验发展25.1亿元,较上年增加7.4亿元,体现出工业城市、库区经济的特色。

  为保持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适度加大科研基建经费投入力度。2005年我市科研基建经费支出1.4亿元,较上年增加0.5亿元,占全市R&D经费支出的比重为4.3%,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R&D经费投入应根据我市的经济发展状况逐步加大投入,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就是衡量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在连续几年科技经费支出高投入的推动下,2005年我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首次迈上1%的台阶,达到1.05%的新高,较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但和全国水平1.30%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可喜的是,与全国的差距显现逐年缩小的趋势。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与全国比较情况 (%)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全 国
1.09
1.26
1.31
1.23
1.30
重 庆
0.57
0.64
0.78
0.93
1.05
重庆与全国差距
0.52
0.62
0.53
0.30
0.25
 

 

  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继续保持高水平增长,投入强度进一步加大。全市R&D经费支出的75%靠企业支撑,而企业R&D经费投入的90%来自大中型工业企业。因此,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经费投入成为影响全市R&D经费投入的第一要素。大中型工业企业全年R&D经费支出21.5亿元,较上年增加6.9亿元,增长46.8%,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1.2个百分点,并随生产经营的发展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突破2004年的0.9%,达到1.18%的新高,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0.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2个百分点。显示出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意识进一步增强,研发经费投入不断提高。(注: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为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科技机构数量小幅攀升,逐渐成为科技活动的主要载体

  2005年,全市科技活动机构616个,其中企业自办364个,分别较上年增加36个和24个,较上年均有小幅增长。

  科技活动趋向科技机构集中,科技机构逐渐成为科技活动的主要载体,加强和引导科技机构管理是科技工作的重点。科技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0168人,较上年增加5446人,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为43.2%,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科技机构中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4.2亿元,较上年增加11.3亿元,占全部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为48.6%,比上年提高8.9个百分点。这标志着科技机构逐渐成为我市科技活动的主要载体,将有利于我市技术创新的正规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有利于技术创新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科技的深度开发和高质量成果的产出。

  从科技机构的分布情况看,多数为企业自办科技机构。2005年,企业自办科技机构364个,机构中科技活动人员18261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25.0亿元,分别占全市科技活动机构总数的59.1%、60.5%和73%。因此,引导和加强科技机构管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企业自办科技机构上。

  增加科技投入取得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科技投入持续快速增加,科技事业取得明显成效。

  2005年,我市共开展科技项目(课题)13735项,较上年增加1884项,增长15.9%;科技项目(课题)经费支出52.3亿元,较上年增长48%,在全部科技项目经费支出中,企业科技项目经费支出占85.4%。

  专利数量大幅增加,企业仍是我市的专利大户。2005年专利部门共受理专利申请6260件,其中发明专利918件,分别较上年增长21.1%和63.3%。企业是专利大户,全市90%的专利申请和58%的发明专利来自企业。

  工业企业即是科技活动的主体,也是科技活动的主要受益者,在近几年技术开发投入持续快速增长的作用下,工业企业取得了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2005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680.32亿元,较上年增加160.51亿元,增长30.9%,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7%,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77511元/人年,较上年提高12182元。

  继续推进我市科技进步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推进我市的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仍有一些方面值得注意。为此,就继续推进我市科技进步提出如下建议:

  一、 继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并注意投入的侧重点,继续巩固大中型工业企业在科技投入中的主导地位

  由于以前我市R&D经费投入底子太薄,欠账较多,即使“十五”期间平均增幅达到33.9%的高位,到2005年末,全市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05%,与全国平均水平1.30%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达到《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和《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的到2007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2010年达到1.7%以上、2020年达到2.5%以上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与直辖市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不相适应,与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的建立还不相适应。

  就我市经济结构和状况的实际情况,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建议侧重点应放在交通机械制造、化工制药、新型材料等重点行业和能源、环境、资源等瓶颈制约行业上,并注重向高技术领域倾斜,有利于尽快形成科技多投入、经济多产出的良性循环,切实有效地推进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的建立和巩固。

  继续巩固和强化大中型工业企业在科技投入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增加政府和其他方面投入。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市R&D经费的73%靠工业企业支撑,67%靠大中型工业企业支撑,小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仅占全市的3.9%,多数小型工业企业在技术开发人员、资金、条件、需求意识等方面都不具备自主开发条件。因此,巩固和强化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主导地位,符合我市的实际情况,能够最大限度的动员社会资源加快创新型城市建立,最大限度的减少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和进程,最大限度的增加科技投入的技术经济效益,同时兼顾基础和公共领域科技进步。

  二、 构建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转换交易平台

  我市科技活动经费80%是企业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91%的科技活动经费用于单位内部开展科技活动支出,说明目前我市的科技活动多是自筹资金、自主研发、自己受益的内向型科技活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单位之间的技术优势互补还有待加强,技术力量、科研设备和其他资源的整合程度还有待提高,否则,不利于充分利用技术资源,不利于高技术含量的项目开发,不利于现有技术和成果的社会性产业化,造成不必要的技术信息不对称、重复研发、技术资源浪费、技术开发效率不高,影响技术经济效率的提高。多数小型企业无力研发,由于技术经济目标不明确和资金短缺也不能引进,靠简单再生产很难做大做强。

  为此,建议政府牵头,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整合包括“重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在内的现有科技环境资源,通过有效途径,构建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转换交易平台,为创新型社会的建立搭建社会创新舞台,让科技更好地成为推动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