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 数据解读

工业兴市的脊梁 重庆明天的希望

日期:2019-05-29

  ——2003年工业50强企业生产经营综述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工业兴市”重点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统一,保持了2000年以来呈现的周期性扩张态势,超过了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并刷新了重庆工业发展的历史记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500亿元大关,达到1588.99亿元,比2002年增长26.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9.7%,同比提高18.7个百分点;规模效益均创历史新高。

  2003年,我市重点工业企业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注重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支撑了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其中50强企业生产经营优异、贡献突出。

  一、抓好经营管理,生产效益保持增长

  2003年,我市工业50强企业经济增长保持了很强的速度效益型特征:实现工业增加值180.4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7.8%,其中长安股份、重庆烟草、重钢股份、庆铃集团等4户50强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上10亿元。人均创利税8.76万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3.9倍。实现利润50.31亿元,占全市的58.5%;企业利润总额超过3000万元的达31户,占50强企业的62%;利润总额超过5000万元的20户,占40%,其中长安股份、重钢股份、庆铃集团、重庆烟草、扬子乙酰、力帆实业、川维厂7户企业的利润超过1亿元;50强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高达230.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00.5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市50强企业的生产和效益能一直处于上升通道,得益于企业加强了经营管理,提高了企业资源的配置度和利用效率。在经营管理方面各有侧重、屡出新招:面对激烈而残酷的市场竞争,长安公司致力于创新资源管理,为裂变式发展奠定基础,包括创新思想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商家资源管理、财务资源管理,以提升公司发展的推动力、支撑力、竞争力以及融资力等四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公司保持了在全国的汽车行业第三、微车行业第一的地位。庆铃集团按照国际惯例要求,严格企业管理,强化企业最薄弱的财务、采购环节的管理,建立内外两个矩阵约束体系;突出营销管理,构筑起了从商品策划、开发、生产到营销及售后服务的一体化保证体系,使企业优质、高效的生产有了可靠的保证。科瑞制药坚持不断推进现代企业管理目标,始终以加强财务管理,控制产品成本为主线开展经济工作,严格控制各项费用开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各种费用却大幅度下降,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销售衔接良好

  50强企业是生产大户,同时也是销售大户。2003年,50强企业的产销率高达98.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8.77亿元,占全市的35.7%。

  市场经济时代,打造完善的营销机制是企业生产保持良性循环的基本前提和条件。2003年,我市50强工业企业贴近市场需求,对营销战略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宝贵的实践效果。重庆啤酒在产品销售上独辟蹊径,在全国同行中率先走出“工厂+酒吧”的经营路子,相继开办了纽卡斯尔酒吧和“金山城”啤酒馆,还成立了专门公司来负责重啤酒吧产业的经营,目标直指全国大中城市,力争把重啤的啤酒馆开遍全中国。登康公司面对国内新一轮洗牌式竞争的牙膏市场,确立了“大流通 + 区县市场深度分销 + 大卖场直供”的多层次结合的销售模式,以个性醒目包装、树立品牌形象为手段,赢得消费者的广泛赞同。四维瓷业为了更好地整合市场资源,实行向区域总代理制转型的重大举措,配套建立了以市场营销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和资金循环系统为主的市场运行机制,三大系统互为补充,通力协作又相互制衡,确保了市场的健康、协调发展。

  引人注目的是,在50强企业中,长安股份、重钢股份、力帆实业、庆铃集团、西南铝业等13户企业的年主营业务收入在10亿元以上,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7.12亿元,占了50强企业的73.3%,可见我市一批工业巨鳄正在浮出水面。

  2003年面对因伊拉克战争,世界贸易趋紧的严峻形势,50强企业主动出击,趋利避害,表现不俗。在50强企业中,有34家企业的产品出口,出口交货值达到45.44亿元,占全市的 43.7%。

  三、实现新产品的滚动开发,企业发展后劲十足

  50强企业是我市新产品开发的先进群体,2003年,我市50强企业百元收入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达到2.53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8.9%,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3.0个百分点,30家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在全市平均水平之上,其中庆铃集团、黔江烟厂、力帆实业等11家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超过了60%。

  今年新进入50强的清华紫光、潍柴发动机、渝江压铸、重庆机床厂、重型铸锻厂等5家企业都是各自行业的技术开拓者和领先者。清华紫光依托西南师大为研发基地,开发的年产2500吨黄血盐钾清洁生产新工艺项目获“九五”国家技术创新优秀项目奖。重庆机床厂一贯坚持“从细微处见精神”的科研原则,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在数控机床开发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其核心技术高精度球面蜗轮副加工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已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重型铸锻厂依靠过硬的军工技术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主要产品先后获得美国ABS、德国GL、英国LR等世界著名船级工厂的认证。

  连续多年入围50强的企业凭借完善、成熟的技术开发系统和机制,屹立于强手如林的市场并不断发展壮大。多年来,长安股份努力提高新产品的知识产权自主化率,去年在意大利设立了长安汽车海外技术分中心,为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今年该中心在短时期内就开发出“镭蒙”品牌的经济型适用车并实现批量生产,公司继续保持在国内小型车行业的领先水平。庆铃集团不断追逐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抢占技术制高点,巩固和强化市场优势,先后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生产线100余条,现在平均不到3年就推出一轮新产品,在市场上总是保持优质、高档的品牌形象。重钢股份在新建的技改项目中,广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为企业赢得了市场,扩大了利润,企业发展达到新高度,今年首次入围50强企业前三甲。嘉陵集团不断提高配套供应商准入“门槛”,提升产品质量,扩大产品差异,产品市场走俏,集团生产的嘉陵牌摩托车跃居2003年度全国市场销量第一位,创6年来的新高,企业在50强的排位比上年度提前了近20位。

  四、无形资产增大,企业获得强大生机

  提及世界知名企业,人们总能如数家珍般说出美国通用、德国大众、英国壳牌等许多企业,大家不一定是这些企业的消费者却对它们耳熟能详,世界名企依靠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强大的市场宣传早已深入人心,培育了遍及全球的消费者和潜在购买力。50强企业也深谙其道,为提高企业的市场知名度而长期不懈努力。以我市几家较大的生产摩托车的50强企业为例,力帆实业为充分挖掘品牌资源,正构筑以摩托车、汽油机、汽车电子等多产业为塔基,酒、防盗门等贴牌(OEM)生产为塔身,银行、证券、期货等资本运作为塔尖的“力帆金字塔”。宗申集团热衷于组建摩托车车队,参加国际赛事来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目前,企业已成功引入世界摩托车锦标赛首次登陆中国,成为支持中国摩托车运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隆鑫工业集团以“创世界名牌,立百年企业”为发展目标,进行了“产品隆鑫、机制隆鑫、知识隆鑫、信息隆鑫、质量隆鑫、信誉隆鑫”的全方位、多角度的企业形象塑造,“LONCIN”(隆鑫)已成为中国的驰名商标。

  2003年,我市50强企业生产的长安之星微型客车SC6350型、斯达-斯太尔牌重型汽车、泰山牌铝芯交联聚乙烯绝缘架空电缆、三峰牌结构钢热轧厚钢板、白云牌阳极氧化着色型材等27种产品被评为“2003年重庆市名牌产品”,占当年新入选产品的四成多。天友牌屋形纯鲜牛奶、搅拌型酸奶,诗仙太白酒,笛女牌笛女大曲酒等50强企业的产品还入选“重庆市名特产品”。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当前,我市已进入全面建设新型工业化的新时期,“扶优扶强”已形成众星拱月的良好局面,50强企业正振奋精神,增强信心,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市委二届五次全委会精神,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契机,促进工业经济大发展,为实现“富民兴渝”的宏伟目标,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