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普公报数据与京津沪地区的对比分析
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是新时期我国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同时也为我们和全国发达地区之间作对比、找差距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平台。
在这里,我们以全国和各直辖市的经济普查公报数据(时点资料为2004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4年度)为基础,以对比分析为手段,客观分析了重庆工业经济的发展概貌,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好地贯彻执行“十一五”规划提供第一手的决策信息,以助力于重庆工业经济“爬坡上坎”。
一、从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看
经济普查公报数据表明:受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行业结构不同的影响,与全国以及其他直辖市相比,重庆的工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在构成比例存在较大差异(见表一)。
一方面,从绝对数上看,我市的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均大大低于京津沪地区。就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数而言,重庆分别比北京、天津、上海少15752个、8906个、41611个;就从业人员数而言,重庆分别比北京、天津、上海少11.40万人、14.07万人、202.00万人。由此可见,我们壮大工业企业群体和工业领域吸纳劳动力仍有较大的空间,在保持工业经济总体有高水平的投入产出效果前提下,可以通过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园区经济的成片开发以及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等多种渠道,积极稳妥地引导第一产业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领域。
另一方面,从平均数看,我市的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平均从业人数又普遍大于京津沪地区,重庆分别比北京、天津、上海多26人、16人、14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也多出3人。我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平均从业人数较多的状况与我市工业具有较强的重型化和劳动密集型特征是紧密相关的。经济普查公报数据显示,我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从业人员数位居前三位,分别占22.2%、10.9%和10.8%,这三大行业均是劳动力密集型的。
表一: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的比较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
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数(个) | 1451000 | 37227 | 30381 | 63086 | 21475 |
从业人员(万人) | 9643.80 | 160.70 | 163.37 | 351.30 | 149.30 |
法人单位平均从业人数(人) | 67 | 44 | 54 | 56 | 70 |
二、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
考虑到对工业发展的战略意义以及我市的实际,我们从经济普查公报列举的数十个工业产品中有代表性地选取了发电量、钢材和汽车三个来开展对比分析(见表二)。
表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比较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
发电量(亿千瓦时) | 22033.1 | 203.89 | 339.76 | 705 | 262.7 |
钢材(万吨) | 31975.7 | 870.61 | 1724.91 | 1923.7 | 301.6 |
汽车(万辆) | 509.1 | 53.9 | 22.9 | 55.8 | 40.9 |
经普公报数据清晰地表明:重庆除了发电量比北京多出58.81亿千瓦时以及汽车比天津多18万辆外,其余均比京津沪地区低。去年,“重庆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已出台。规划提出,在未来的5到10年间,重庆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是打造“汽车名城”,到2007年,我市汽车整车产销量将达到100万辆,到2010年攀升到150万辆,跻身全国第三大汽车生产基地。从经济普查公报数据看,我们距离实现这个宏伟的发展目标还比较远。按照规划,到2007年我市汽车产量在全国的比重将达到12%以上,而2004年只占全国的8.0%。值得注意的是,今后在采取扶持发展骨干企业如长安、庆铃、重汽等;引进民营资本进入汽车业实现资本多样化;大力发展微车、轻型车、轿车及重型汽车四大拳头产品等有效措施促进汽车产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应大力促进与之配套的电力、钢材等燃料、原材料行业的发展,这也是我市工业的当务之急,否则打造“汽车名城”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从资产和负债看
自直辖以来,我市一直致力于坚持“七个一批”和“三大基础”两手抓,举全市之力打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攻坚战。应该说,我们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亏损国有工业企业加快了体制的转换,逐步变为了盈利企业,盈利企业正茁壮成长壮大,企业资产的质量得到优化改善,但和全国平均水平以及京津沪地区比,我们企业资产的实力和质量亟待提高(见表三)。
表三:工业法人单位资产和负债的对比
单位:亿元、%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
资 产 | 240706.8 | 13451.9 | 6143.17 | 15577.1 | 3160.18 |
负 债 | 136785 | 4697.8 | 3478.92 | 8036.5 | 1909.83 |
户均资产 | 0.17 | 0.36 | 0.20 | 0.25 | 0.15 |
资产负债率 | 56.8 | 34.9 | 56.6 | 51.6 | 60.4 |
就户均资产来说,重庆分别比全国、北京、天津、上海低0.02亿元、0.21亿元、0.05亿元、0.10亿元;就资产负债率来说,重庆分别比全国、北京、天津、上海高出3.6个百分点、25.5个百分点、3.8个百分点、8.8个百分点。这“一高一低”明确地指出了重庆工业发展的一大软肋:企业个体普遍偏小且负重前行。资产是企业再生产运动及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我市工业在经过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应注重引导市场微观主体—企业增强实力,做大规模,努力提高资产占有量,提高优质资产的比例,提高规模经营效益,最终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从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看
经济普查公报列举了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这使得我们可以量化考察重庆和京津沪地区的企业,在面对同样激烈的市场竞争状态下的不同表现(见表四)。
表四:工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的对比
单位:亿元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
主营业务收入 | 218442.8 | 6225.3 | 6112.49 | 15268.1 | 2551.98 |
利 润 | 13065.4 | 389.9 | 408.46 | 1058.7 | 144.18 |
户均主营业务收入★ | 1505.46 | 1672.25 | 2011.95 | 2420.20 | 1188.35 |
户均利润★ | 90.04 | 104.74 | 134.45 | 167.82 | 67.14 |
注:标“★”栏数据单位为“万元”。
经济普查公报数据表明:就户均主营业务收入来说,重庆分别比全国、北京、天津、上海少317.11万元、483.90万元、823.60万元、1231.85万元;就户均利润来说,重庆分别比全国、北京、天津、上海少22.90万元、37.6万元、67.31万元、100.68万元。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两个指标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经济学意义来讲,主营业务收入可以用来衡量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判断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利润是企业经营所追求的目标;是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进行投资决策和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企业分配的基础。因此,我市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偏低对于微观企业保持良好生存和全市工业维持旺盛生机是十分不利的。
要走出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偏低的困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有效途径。经济普查公报数据表明:2004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科技活动经费47.33亿元,其中,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17.26亿元,占36.5%。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15.43亿元,投入强度(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销售收入之比)为0.59%。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科技活动经费2402.1亿元,其中,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965.7亿元,占40.2%。R&D经费为1104.5亿元,投入强度为0.56%。显然,我们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比例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而R&D经费的投入强度与全国平均水平大体相当。重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凭这样低的科技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按照“加强分层面推动技术创新,抓好产学研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重庆大学、邮电学院、交通学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集群优势以及切实调动广大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参与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型工业化体系向纵深发展,力争到2007年要实现传统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先进制造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稳步提高,总体达到西部地区最好水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企业组织规模、生产规模、盈利能力、研发投入各方面比较,重庆和京津沪都有不小的差距,就是和全国平均水平比也存在一定距离。但我们也不要气馁灰心,落后和差距的形成有其固有的历史、地域原因,通过理性地分析所处的现状,而是大有作为的,是可以奋起直追的。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要善于学习借鉴京津沪地区的先进发展经验,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走追赶型经济发展路子,正确处理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早日实现老工业基地向现代制造业基地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