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 数据解读

2002年我市工业企业集团加速发展

日期:2019-05-29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完全进入全球经济的竞争环境中。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下,充分发挥我国优势,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将会为我国经济拓展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就有了最重要的保证。为此了解重庆企业集团现状,深入分析其规模、结构及资本运作方式,对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企业集团,带动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重庆市企业集团中分量最重的当属工业企业集团。基于此,本文就我市工业企业集团进行专题分析。

  2002年在我市95户重点企业集团中,工业企业集团有47户。其中采掘业2户、制造业41户、电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户。在制造业中,交通运输制造业的集团个数最多,有14户;其次为食品加工及制造业5户,饮料制造业4户,化工3户,纸制品及印刷3户,电子机械及电子通讯设备制造3户,纺织业2户,有色金属冶炼集团2户,医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普通机械制造、仪器仪表制造业各1户。2002年我市工业企业集团发展趋势及运行特点如下:

  一、集团总体规模继续扩张,集团间的规模差距逐步拉开。

  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2002年,47户工业企业集团资产总额合计数为946.74亿元,较上年增长5.6%。户均资产规模达到20.14亿元,较上年增加1.06亿元。从单个企业集团看,户均资产达到10亿元以上的有20户,其中100亿元以上的有3户, 50—70亿元的有2户,20—50亿元的有7户,10—20亿元的有8户;10亿元以下的有27户,其中5—10亿元的有5户;5亿元以下的有22户。资产规模最大的集团是最小集团的141.4倍,二者相差136.36亿元,第一与第二之间相差近12亿元。

  生产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2002年47户工业企业集团发展势头良好,实现营业收入614.6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7%。户均实现营业收入13.08亿元,较上年增加1.88亿元。营业收入在5亿元以上的有18户,5亿元以下的29户,分别占38.3%和61.7%。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的只有长安汽车集团1家;50—60亿元的1户;30—50亿元的有7户;10—30亿元的5户;5—10亿元的4户。同样,各集团间的个体差异非常大,实现营业收入最多的与最低的相差140多亿元,第一与第二之间相差也有90亿元。

  成员企业增加,并逐渐向市外扩张。47户工业企业集团2002年拥有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市内外成员企业373家,同比增长 1.1%,每户企业集团平均拥有成员企业7.9家。拥有成员企业最多的是重庆钢铁集团和太极集团,其母子公司合计数分别为26户和25户。太极集团近几年加快实施兼并、扩张的战略措施,走出涪陵,向市内外延伸,其控股子公司不仅在渝中、南岸、沙坪坝、江北等市内都有分布,还进入四川、浙江等外地市场,在其所拥有的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子公司中有44%分布在市外,并且还有3家市内的上市公司,这在我国还比较少。

  二、规模效应初步显现,经济效益大幅改善,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经济效益大幅改善,运行质量显著提高。随着我市工业企业集团资本规模的扩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其规模效应和抗风险能力亦进一步显现。2002年47户工业企业集团共实现利税总额54.1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实现利润15.32亿元,同比增长58.6%。人均实现利税2.6万元,较2001年提高0.3万元。同时,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各项指标较上年均有较大提高,资产利税率由4.65%提高到5.58%,资金利润率由1.29%提高到1.95%,总资产使用率由56.77%提高到62.38%,总资产报酬率由2.50%提高到3.16%,净资产收益率由2.39%提高到3.59%。

  企业集团的盈利水平与抗风险能力与其规模成正比。2002年47户工业企业集团中资产和营业收入均达到5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有2户、5—50亿元的11户、0.5—5亿元的17户、0.5亿元以下的17户。从2002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看,企业集团规模愈大,增幅就愈快,盈利能力亦愈强。以上不同规模类型的企业集团2002年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9.15%、11.3%、25.0%和10.6%,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5倍、54.2%、76.2%和-20.4%,该两项指标均以5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排在第一位。此外,以上各类企业集团2002年的资产利税率分别为8.2%、4.9%、4.9%和4.2%,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9.1%、3.3%、3.4%和1.9%,研究开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6%、23.3%、1.4%和1.3%,人均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9.02万元、32.87万元、10.8万元和25.4万元,基本上都是5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排在第一位,0.5亿元以下的企业集团排在最末位。

  三、国有控股和私营控股企业集团发展各有千秋,前者起点高、整体实力强、研发投入及新产品开发力度大,而私营控股集团的后劲足、发展速度快、盈利能力较强。

  从规模上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的规模远远高于私营控股企业集团。47户工业企业集团中,国有控股企业集团31户,私营控股15户,其2002年总资产分别为845.21亿元和91.90亿元,分别占总数的89.3%和9.7%。从单个企业集团的规模来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的户均资产、户均营业收入和户均实现利润分别为27.27亿元、15.23亿元和0.36亿元,而私营控股企业集团分别为6.13亿元、9.36亿元和0.26亿元,分别比国有企业集团低21.14亿元、5.87亿元和0.10亿元。从研发投入来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2002年投入研究开发费用12.54亿元,私营集团为2.90亿元,分别占总数的76.9%和23.1%。

  但私营控股集团的发展速度及盈利能力却比国有控股集团强。2002年私营控股企业集团的资产增速为25.8%,研发投入增速为23.7%,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幅为52.6%,出口销售总额的增幅为19.6%,分别比国有控股集团快22.2%、29.3%、20.3%和4.7%。从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利税率、资金利润率、总资产使用率、人均利税率等指标看,私营控股集团分别为10.03%、5.99%、8.98%、5.82%、146.65%和3.43万元/人,国有控股集团分别为2.82%、2.86%、5.24%、1.59%、53.67%和2.51万元/人,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四、以汽车及摩托车制造、黑色金属冶炼为代表的主导行业加速发展,支撑带动作用明显。

  在47户工业企业集团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集团14户,占三分之一,其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占总数的51.8%,67.2%和47.3%,均达一半左右,在总量上对我市整个工业企业集团有着明显的支撑作用。去年,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汽车名城的战略目标,我市以长安汽车集团、重型汽车集团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化入世挑战为机遇,充分抓住汽车市场的消费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拓市场,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在全国汽车市场赢得了重要一席。该行业2002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13.14亿元、利税总额25.59亿元、利润总额9.5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7.3%、23.2%和66.5%,与47户工业企业集团总的增长速度相比,分别高0.6%、15.4%和7.9%。同时,当年有8户增盈、3户亏损企业集团中有2户减亏。

  钢铁行业的复苏,对我市工业企业集团的加速发展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随着近几年家电、汽车业、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我国钢材市场回暖,需求有很明显的增加。2002年全国钢铁价格回升,整个钢铁行业出现产销两旺态势,我市的钢铁行业也随之步出低谷,进入新一轮发展期。钢铁企业集团是我市工业企业集团中按行业分类规模最大的企业集团,2002年其户均资产为125.52亿元,户均营业收入为51.65亿元,户均实现利税为4.54亿元,户均实现利润为1.53亿元,所列各项指标均列各行业之首。2002年,其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增长16.5%,41.5%和16.6%,它的强劲增长,对全市工业有着重要带动作用。

  五、企业集团改制工作不断深入,产权关系日趋清晰,母子公司运作体制进一步完善。

  2002年我市47户工业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已改为公司制的有44户,改制面为93.6%。建立了母子公司运作体制的由上年的37户上升至39户,已执行合并会计报表制度的由34户升至36户,均增加2户。企业集团以资产为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的运行体制业已形成。

  母子公司出资人制度的全面建立,使企业集团产权关系更加清晰。47户工业企业集团均明确了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出资人。母公司出资人行使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权、选择企业经营者、收取资产收益的比例分别为87.2%、80.9%和70.2%。 随着母子公司出资人制度的建立,母子公司运行体制进一步规范。97.9%的母公司能够统一决策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以及重大投资项目,78.7%的母公司能够统一制定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74.5%的母公司可以统一决策集团的涉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事项,61.7%的母公司对全集团的科研开发有决策权。

  “三会”的建立面上升,标志着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不断规范和完善。2002年已建立公司制的44户工业企业集团母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建立面分别为92%、100%和81.8%,董事会与上年持平,股东会和监事会的建立面分别比上年上升4和0.9个百分点。董事会成员产生方式由出资人委派的占88.6%,比上年上升7.2个百分点。集团母公司的总经理产生方式以董事会聘任为主要形式,占61.7%,其次依次为上级行政部门直接任命、上级行政部门提名董事会聘任、国有资产授权机构指派,所占比例分别为17.0%、14.9%和6.4%。

  六、企业集团发展的内外环境不断宽松,经营者信心进一步增强。

  有关配套政策落实较好,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完全进入全球经济的竞争环境,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出台了一些加快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政策措施,企业集团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进一步宽松。2002年,我市47户工业企业集团拥有投资自主权的有46户,占97.9%,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36.2%的集团拥有境外融资权,与上年持平;78.7%的企业集团有自营产品出口权,比上年提高12.8个百分点;59.6%的企业集团有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动合作权,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17.0%的企业集团成立了财务公司,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63.8%的企业集团建立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富余人员得到合理有序分离,企业负担逐年减轻。近几年我市工业企业集团采取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消化、分流企业富余人员,取得明显成效。2002年47户工业企业集团从业人员人数较上年减少1.3%,74.5%的企业集团富余人员问题不再突出。企业分流富余职工方式多样,89.4%在集团内部调整,55.3%采取提前退休方式,21.3%是安排到集团外的企业或单位。

  经营者对组建集团的效果满意,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47户工业企业集团中,有3户集团的经营者对组建集团后的经营状况和效果评价很好,26户评价较好,二者合计占62.7%;此外,有15户评价一般,3户认为尚未见效,分别占31.9%和6.4%。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向好,近九成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集团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对前景预测较为乐观。2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市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会很好,61.7%认为较好,二者合计占85.1%。此外,也有14.9%的经营者对前景预测持一般观点。

  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2年我市工业企业集团在做大做强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单个企业集团的规模实力不强,尚未形成一批跨地区、跨国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企业集团。2002年全市工业企业集团资产和营业收入均达到“双百亿元”的仅长安1家,“双50亿元”的仅重钢1家,“双5亿元”以上的有16户。与其他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企业集团的平均规模属中等水平,但大企业集团偏少。以武汉为例,其企业集团的平均资产规模2002年为13.17亿元,比我市低6.97亿元,但达到“双五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有33户,比我市多1倍。此外,从我市工业企业集团的成员企业地区分布看,九成以上分布在市内,市外企业仅占7%。在373户成员企业中,市内有347户,市外25户,境外1户。显然,我市还未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实力与竞争能力的大企业集团。

  研发投入力度与企业集团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47户工业企业集团2002年共投入研究开发费用12.54亿元,同比下降0.33个百分点。研究开发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2.1%,较上年下降0.35个百分点。尚有17户企业集团,占36.2%没有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8户企业集团近两年都没有研究开发费用投入。14户企业集团的研究开发费用2002年投入比2001年减少。

  资金短缺、债务沉重、科研开发能力弱是影响当前工业企业集团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据对我市工业企业集团负责人的问卷调查显示,资金问题仍然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首要问题,74.5%的企业集团都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其次是债务负担沉重和科研开发能力较弱,其认同率分别占53.2%和40.4%。此外,当前影响企业集团生产经营的因素还有企业的生产技术设备陈旧、产品缺乏竞争力、富余人员问题、地区间贸易壁垒等问题。

  集团在实施收购、兼并,资产重组方面存在障碍。调查显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被兼并企业的银行历史欠账问题是影响我市企业集团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两大主要障碍,其认同率均为63.8%;其次,无法安置被兼并企业的职工,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不健全对企业集团实施收购、兼并的步伐也有较大影响,其认同率分别为53.2%和49.0%。此外,在企业集团实施资产重组的过程中还受地区、部门条块分割,市场中介机构不完善的影响,其认同率分别为25.5%和8.5%。

  企业集团内部管理面临诸多问题。据对我市工业企业集团负责人的问卷调查显示,缺乏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企业集团内部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有72.3%的企业负责人认同;其次是集团母子公司体制不健全,特别是有的集团母公司基本上就是原有主管部门的“翻版”,母公司与各子公司的关系尚未完全跳出管理与被管理的模式,企业的财务统计也只是简单的加总,没有剔除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的重复。对此的认同率为51.1%;再次是企业集团产权管理部门职能弱、集团内部产权尚未理顺、受上级行政部门干预较多等问题。

  由此,我市工业企业集团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就企业集团而言,要在深化企业改革和强化管理的同时,加大更新改造和科技投入力度,改善装备水平,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科技含量,增强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壮大实力。就政府而言,要在进一步转变职能的同时,强化法制建设和政策措施,营造更有利于企业集团发展的经营环境、市场环境、融资环境和管理环境,争取尽快培育出3-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