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劳动力未来变动趋势
——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劳动力系列分析之四
2000年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私营和个体经济发展,拓宽了就业渠道,全市就业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劳动就业状况发生显著变化。同时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口流动性继续加强,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劳动力资源及劳动力的供需也在发生着变化,本分析主要对“十五”期间我市劳动力资源的变化情况及特点和劳动力资源未来变动趋势作简要分析,以资参考。
一、劳动力资源变化情况
(一)劳动力资源总量增加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测算,2005年我市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176.84万人,比2000年的2146.02万人增加了30.82万人,年均增长0.3%,快于常住人口年均增长-0.4%的速度。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75.3%增加到2005年的77.8%,增加了2.5个百分点。
(二)劳动参与率下降
2000-2005年期间,我市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9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加,高等学校持续扩招,覆盖城镇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并开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原因,使得部分劳动力资源人口失去就业愿望,自愿退出劳动力市场,从而导致劳动参与率下降。2005年全市劳动参与率为76.3%,比2000年的81.2%下降了4.9个百分点。
(三)就业人口减少
就业人口的减少一方面是受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影响,致使我市在劳动力资源总量呈上升态势的情况下,就业人口减少;另一方面是受全市外出人口的影响,使全市劳动力人口减少,从而就业人口减少。2005年我市就业人口1611.57万人,比2000年的1690.00万人减少了78.4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59.3%下降到2005年的57.6%。
(四)就业率上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增就业岗位的不断增加,我市劳动力人口在向外转移的基础上总量逐步减少,全市就业率上升,失业率呈逐步下降趋势。以城镇地区为例,2005年城镇地区就业率为92.3%,比2000年的91.4%上升了0.9个百分点。
(五)劳动力资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富裕状态
从年龄结构看,重庆市80年代的生育高峰期出生人口进入了劳动年龄,从而使重庆市劳动力资源也进入成长高峰期。据推算,2000-2010年,全市平均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在47万左右,2003年最高达到59万人, 2006年将达到51万人。
二、重庆市劳动力未来变动趋势
重庆属于农业大市,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增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必将加快。重庆市劳动力未来的变化趋势必将是从乡村向城镇转移,城镇将成为劳动力的积聚区域。
为了研究未来劳动力的变动趋势,必将对未来劳动力作一个预测,由于资料有限,拟以2000年重庆市第五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为基础,考虑5年来劳动力的变化情况,采用有关人口预测软件,对未来15年劳动力供求变化情况进行预测。
(一)劳动力资源供给预测
结合人口结构与动态作预测,以人口结构为主,主要考虑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死亡水平等影响人口总量变动的因素,采用中国人口预测软件(CPPS)。基础数据为2000年人口普查长表相关数据结构和经国家评估确认的2005年重庆市常住人口数据(由于是常住人口,所以测算中没有考虑迁移因素)。
劳动力资源人口是总人口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劳动力变动情况的测算,是在预测人口数据的基础上从中取出16岁及以上劳动力资源数量,来确定其未来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情况。
根据以上的人口预测软件,分别测算出了2010年、2015年、2020年的预测数据(见表1)。
表1 重庆市未来15年劳动力资源供给预测 单位:万人 | ||
年 份 | 总人口 | 劳动力资源人口 |
2005年 | 2798.00 | 2176.84 |
2010年 | 2810.60 | 2191.96 |
2015年 | 2830.23 | 2312.70 |
2020年 | 2884.94 | 2403.37 |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重庆市到2020年总人口将达到2884.94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人口为2403.37万人,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83.3%,比2005年上升5.5个百分点。
(二)劳动力需求预测
劳动力需求总量的预测,特别是长时间的预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导致需求变化的因素非常之多,如经济结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等等,测算难度较大。劳动力需求预测的方法有多种,由于资料取得有限,我们只能选择利用经济增长单因素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来测算重庆市未来15年内劳动力需求数量。
1、预测模型
L:表示预测年份就业人口数
X:指就业人口增长率
n:表示年份
E:指就业弹性
Z:指GDP增长率
2、预测方案设定
作为农业大市的重庆,人多地少,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所需的劳动力是逐年下降的,而城镇地区作为未来劳动力集聚的主要场所,对劳动力需求必将大量增加,劳动力的需求弹性在不同产业间差异较大,因此,我们首先分产业对劳动力需求进行测算,然后加总计算全市的劳动力需求数量。
根据前几年重庆市GDP的增长曲线和重庆市“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保持在10%以上水平的要求,设计出以下三个预测方案(见表2):
表2 重庆市分产业GDP增长率方案设计 单位:% | |||
产 业 | 高方案 | 中方案 | 低方案 |
一产业 | 4.2 | 4.0 | 3.8 |
二产业 | 13.5 | 12.5 | 11.5 |
三产业 | 13.0 | 12.0 | 11.0 |
3、参数计算过程
根据2000年至2005年就业人口数据和GDP的增长率,计算出2000年至2005年分产业的就业人口的平均增长率和GDP的平均增长率,计算出分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见表3)。在保持就业弹性不变的情况下,随着GDP增长率的变化而改变就业人口的增长率,由预测模型测算出各产业的就业人口数据。
表3 重庆市分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 单位:% | |||
产 业 | 就业人口平均增长率 | GDP平均增长率 | 就业弹性 系数 |
一产业 | -2.41 | 4.03 | -0.60 |
二产业 | 1.50 | 14.24 | 0.11 |
三产业 | 1.99 | 10.08 | 0.20 |
4、预测结果
预测中采用2005年全市就业人口的分产业数据,根据就业弹性系数和分产业的GDP增长率,采用以上的预测模型,进行预测。2005年重庆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为794.81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为304.87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为511.89万人,未来总的就业人口需求量为分产业就业人口预测结果之和。
(1)分产业就业人口未来需求量情况
按照高中低预测方案,我们测算出了以下分产业未来需求量结果。
表4 按高方案测算的重庆市分产业就业人口需求量 单位:万人,% | ||||
年 份 | 合计 | 一产业 | 二产业 | 三产业 |
2005年 | 1611.57 | 794.81 | 304.87 | 511.89 |
2010年 | 1609.76 | 699.59 | 328.19 | 581.98 |
2015年 | 1630.74 | 615.77 | 353.29 | 661.68 |
2020年 | 1674.60 | 542.00 | 380.31 | 752.29 |
未来15年增减 | 3.9 | -31.8 | 24.8 | 47.0 |
按照高方案(见表4),2020年较2005年,一产业下降了282.81万人,下降幅度为31.8个百分点,二产业增加了75.44万人,增长幅度为24.8个百分点,三产业增加了240.4万人,增长幅度为47个百分点。
表5 按中方案测算的重庆市分产业就业人口需求量 单位:万人,% | ||||
年 份 | 合计 | 一产业 | 二产业 | 三产业 |
2005年 | 1611.57 | 794.81 | 304.87 | 511.89 |
2010年 | 1606.65 | 703.90 | 326.41 | 576.34 |
2015年 | 1621.77 | 623.39 | 349.48 | 648.90 |
2020年 | 1656.86 | 552.09 | 374.18 | 730.59 |
2未来15年增减 | 2.8 | -30.5 | 22.7 | 42.7 |
按照中方案(见表5),2020年较2005年,一产业下降了242.72万人,下降幅度为30.5个百分点,二产业增加了69.31万人,增长幅度为22.7个百分点,三产业增加了218.7万人,增长幅度为42.7个百分点。
表6 按低方案测算的重庆市分产业就业人口需求量 单位:万人,% | ||||
年 份 | 合计 | 一产业 | 二产业 | 三产业 |
2005年 | 1611.57 | 794.81 | 304.87 | 511.89 |
2010年 | 1603.62 | 708.24 | 324.65 | 570.73 |
2015年 | 1613.14 | 631.10 | 345.71 | 636.33 |
2020年 | 1639.97 | 562.36 | 368.13 | 709.48 |
未来15年增减 | 1.8 | -29.2 | 20.8 | 38.6 |
按照低方案(见表6),2020年较2005年,一产业下降了232.45万人,下降幅度为29.2个百分点,二产业增加了63.26万人,增长幅度为20.8个百分点,三产业增加了197.59万人,增长幅度为38.6个百分点。
从分产业预测结果来看,一产业下降幅度较大,二三产业上升较快。从高中低方案来看,高方案的速度和幅度较大,低方案较慢。
(2)未来就业人口总需求量情况
表7 重庆市就业人口需求量预测 单位:万人 | |||
年份 | 高方案 | 中方案 | 低方案 |
2005年 | 1611.57 | 1611.57 | 1611.57 |
2010年 | 1609.76 | 1606.65 | 1603.62 |
2015年 | 1630.74 | 1621.77 | 1613.14 |
2020年 | 1674.60 | 1656.86 | 1639.97 |
从表7可以看出,2005年—2010年,所有预测方案都显示出劳动力需求总量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是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需求量大大减少,导致全市就业人口需求量降低。2010年以后劳动力需求总量开始上升。2005年到2020年,全市的就业人口需求量有较大的增加,按高方案,从2011年开始就业人口需求较2005年上升,2020年比2005年增加了63.03万人,增长3.9%;按中方案,从2013年开始就业人口需求较2005年上升,2020年比2005年增加45.29万人,增长2.8%;按低方案,从2015年开始就业人口需求较2005年上升,2020年比2005年增加28.4万人,增长1.8%。
(三)劳动力供需差异
预测数据显示,重庆市未来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数量上毫无问题(见表8)。重庆市未来15年内劳动力供给大于由GDP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劳动力资源总量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劳动力从数量到质量都处于一个优化配置的过程。
表8 重庆市未来15年内劳动力资源供给、需求预测 单位:万人 | ||||
年 份 | 劳动力资源供给 | 劳动力人口需求 | ||
高方案 | 中方案 | 低方案 | ||
2010年 | 2191.96 | 1609.76 | 1606.65 | 1603.62 |
2015年 | 2312.70 | 1630.74 | 1621.77 | 1613.14 |
2020年 | 2403.37 | 1674.60 | 1656.86 | 1639.97 |
从表8可以看出,不同方案下预测的劳动力需求状况以及增长幅度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可以选择的范围内,我们还是应选择一种相对更适合和更有利于我们的方案。2000年到2005年,全市劳动参与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5年较2000年下降了4.9个百分点,降幅逐渐减缓,并且出现一定的波动(见图1)。2000年到2005年,全市平均失业人口为50.6万人,假如未来15年内将全市的失业人口控制在50万人以内,到2020年,中方案的劳动参与率为71.0%,高方案劳动参与率较中方案上升0.8个百分点,低方案劳动参与率较中方案下降0.7个百分点。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各产业间就业人口的增长幅度以及就业人口总量变化情况,认为中方案比较适中。
根据中方案的预测结果(见表9),假如按照当前的就业水平和2005年的劳动参与率水平计算,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就业人口供给量将分别为1622.47万人、1714.59万人和1783.37万人,分别比预测就业人口需求量多15.82万人、92.82万人和126.91万人,供需差额在增大。
表9 重庆市未来15年内劳动力供求差异预测 | |||
单位:万人 | |||
年 份 | 2010年 | 2015年 | 2020年 |
劳动力资源总量 | 2191.96 | 2312.46 | 2403.37 |
就业人口供给量 | 1622.47 | 1714.59 | 1783.37 |
就业人口需求量 | 1606.65 | 1621.77 | 1656.86 |
供需差额 | 15.82 | 92.82 | 126.91 |
当然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的控制等,劳动参与率呈下降趋势,就业人口供给量在现有基础上必然减少,在不考虑人口回流的情况下,就业人口供需缺口不会太大,预测的就业人口需求量比较符合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动趋势。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劳动力资源总量较大,劳动力资源供给依然大于劳动力需求,未来劳动力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统计局 主办单位:重庆市统计局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青竹东路感育路9号 邮编:401123 电话:023- 67637000
网站标识码:5000000010
ICP备案:渝ICP备05008095号-5国际联网备案: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17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