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统计工作 统计信息 专题栏目
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 > 数据解读

2006年重庆市科技事业发展综述

日期: 2019-05-29
字体:

2006年重庆市科技事业发展综述

   据市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 2006年我市科技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科技产出成效明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

  一、 2006年我市科技事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稳步提高

  2006 年,我市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投入强度提高。全市科技活动人员达到 77616人,比上年增加 11.3%,其中,科工人员 54147人,比上年增长 10.2%;研究与试验发展( 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 27976人年,比上年增加 3065人年。

  (二)科技经费筹集持续增长

  科技经费筹集总额持续增长。 2006年全市科技经费筹集总额达到了 85.23亿元,比上年增长 7.9%。从经费筹集来源看,企业资金占 69.9%,政府资金占 15.8%,金融机构贷款、其余来源分别占 8.3%、 6.0%。说明企业仍然是科技活动的主体,企业自筹经费、自主研发仍是重庆科技活动的主要特征。

  (三)科技投入稳定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2006 年,我市科技投入持续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 90.81亿元,比上年增长 12.9%,其中,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验发展( R&D)经费投入 38.08亿元,较上年增长 18.7%, 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比重达到 1.09%,比上年提高 0.04个百分点。

  政府科技投入稳定增长。 2006年,我市科技三项费和科学事业费支出7 .5亿元,比上年增长 24.7%。

  从 R&D经费来源看,企业、政府资金、国外资金、其他资金分别占 76.6%、 17.3%、 0.2%、 5.9%;从 R&D经费执行部门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分别占 78.3%、 5.9%、 15.2%,显示企业仍然是科技活动的主体。

  (四)科技机构继续增加,在科技活动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2006 年,全市科技机构数达到 715个,比上年增加了 28个。科技机构中,科技活动人员 36717人,其中科工人员 25300人,分别比上年增长 21.7%和 12.0%,科技机构内科工人员比重达到 68.9%;科技机构内部经费支出 38.94亿元,比上年增长 8.6%,其中 R&D经费投入 4.9亿元。科技机构内科技活动人员和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分别占全市科技活动人员和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的 47.3%和 45.6%,显示科技机构在我市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市科技活动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五)科技产出成果丰硕,成绩斐然

  2006 年,全市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项、二等奖 6项,获得市级自然科学奖 14项、市级技术发明奖 6项。以高等院校研发为核心、企业科技攻关为龙头,全市完成项目(课题)数 15687项,较上年增长了 11.3%,其中 R&D项目数占到了全部项目总数的 71.0%。科技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2006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达到 935.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 39.5%。

  专利申请量保持了稳步上升势头。全年共申请专利 4308项,其中发明专利 922项,分别比上年增长 7.6%和 65.8%;拥有发明专利数量也由 2005年 1186上升到了 1444,增幅达到 21.8%。显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二、对重庆科技创新能力的 SWOT分析

  SWOT 分析法是竞争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从整体上看, 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 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 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

  通过列出所有优势因素( Strength)、劣势因素( Weakness)、机会因素( Opportunity)、威胁因素( Threat),分析一个行业或地区目前的内部、外部和制约因素,形成 SWOT矩阵,然后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为决策和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 2006年重庆市科技要素投入、研究与实验发展( R&D)经费支出、科技创新产出、社会环境等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分析,我们列出了反映重庆市科技创新能力的 SWOT分析表,希望通过优势分析扬长避短,寻求符合重庆实际的科技发展对策。

  表 1 重庆市科技创新能力的 SWOT分析表

  1、优势( Strengths)

  优势一:科技活动人员增速加快

  2001-2006 年间我市科技活动人员保持了年均 2.7%的增长速度,其中科工人员年均增长 4.3%。而 2006年科技活动人员、科工人员增幅分别为 11.3%、 10.2%,增长速度远高于“十五”期间的年平均增长。同时,全社会 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较上年增长 8.5%,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 0.4个百分点。在“十一五”开局年,我市科技活动人员要素投入明显增强,显示我市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人员要素增长潜力。

  优势二: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 R&D投入强度相对较高

  R&D 投入强度( 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重要指标。 2006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 R&D投入强度为 1.12%,居全国前列。

  2、劣势( Weakness)

  劣势一:政府科技投入力度有待加强。

  我市财政科技三项费和科学事业费支出较上年有较大增长,增幅高达 24.7%,但是仍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1.5个百分点。表明政府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劣势二: R&D人员中科工人员投入强度相对偏低。

  我市 R&D人员中,科工人员所占比重为 81.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2个百分点。说明我市 R&D人员素质相对较低,需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引进和重要更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3、机会( Opportunity)

  机会一:城乡统筹,加快发展给重庆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重庆是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试验区,为我市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重庆要加速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将在我市城乡统筹发展中切实体现,这将是我市科技发展的一次机遇和挑战。

  机会二:科技机构开发潜力巨大。

  我市科技机构内部经费支出增幅为 8.6%,远低于全社会科技经费支出 16.9%的增幅;科技机构内部经费支出中 R&D经费支出所占比重为 12.6%,也远低于全市 44.6%的比重。说明我市科技机构增长缓慢,研发能力发挥不足,内部科技活动开展成效不明显,潜力巨大。

  4、威胁( Threat)

  威胁一:基础研究投入相对薄弱。

  2006 年,我市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为 1.08亿元,比上年减少 0.05亿元,基础研究占 R&D经费支出的比重为 2.8%;而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幅为 12.8%,基础研究占 R&D经费支出的比重到达了 5%。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对我市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威胁二:高端科技成果缺乏。

  2006 年全国共对 29项成果颁发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对 56项成果颁发了国家技术发明奖,我市均为空白。我市受理的申请专利中发明专利占 21.4%,而全国的平均水平是 36.7%,重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5.3个百分点。说明我市的高端科技成果缺乏,申请专利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技术含量仍待提高。

  三、提升重庆科技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在,重庆要实现城乡统筹、加快发展,就必须真正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市的综合竞争实力。

  (一) 以人为本,重视和用好科技人才

  科技人员是科技活动的第一要素,发展科技事业,首要的就是加强科技队伍建设。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科技人员工作和生活环境,创造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最大限度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来重庆大展宏图,留住人才,用好人才。逐步优化科技活动人员队伍构成,合理配备科技开发人员与科技服务人员的比例,提高科工人员的投入强度。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不仅要重数量,更要重工作实效,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效益。

  (二)加大政府科技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科技经费是科技活动的根本保障。企业是科技活动的主体,也是科技经费来源的主渠道。加快我市科技事业发展,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政府科技经费投入的扶持和引导作用,这也是我市科技经费支撑的薄弱环节。同时,还要拓宽科技经费来源渠道,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借款、风险投资基金等对我市科技发展的支持保障作用。

  (三)以竞争促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在发达国家,企业要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实力,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应该在5%以上,而我市企业离这个标准还相距甚远。这与我市欠发达的经济实力和客观环境有关,也与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有关,有的企业没有市场激烈竞争的危机感和预见性,满足于现状,甚至习惯于传统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依赖于地方保护政策,缺乏通过技术创新手段让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识。为此,要激励企业革新改制,依靠科技提高技术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快重庆经济发展。

  (四)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优势,鼓励和引导产学研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我市高校、科研院所拥有相对雄厚的科技攻关实力,但市场意识和成果转化率较低,不能很好的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而企业缺少的就是科技攻关实力。在得到必要的资金保障的情况下,应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院校应加强协作,取长补短,缩短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重庆经济的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