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统计工作 统计信息 专题栏目
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 > 数据解读

2016年以来重庆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成就报告

日期: 2022-08-11
字体:

殷殷嘱托重千钧  策马扬鞭开新局

——2016年以来重庆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成就报告

2016年以来,重庆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市经济发展保持良好态势,山水之城、美丽之地魅力更加彰显。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结构更趋优化

(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2021年全市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94.02亿元。2016年以来,重庆经济规模不断攀升,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2020年迈上2.5万亿元台阶,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是2015年的1.7倍。2016-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2021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万元大关,达到86879元。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工业、建筑业持续支撑,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6年的6.9:43.1:50.0调整为2021年的6.9:40.1:53.0。第三产业不断做大做强,2016-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0%,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累计提高3个百分点。能源利用率不断提升,2016-2021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累计下降21.9%。

(三)常住人口量增质提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常住人口提质增量。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平稳增长,总量达3212.43万人,比2015年增加142.41万人,年均增加23.74万人,2016-2021年年均增长0.8%。人口吸引力逐渐增强,2021年,市外外来人口数量达到222.77万人,比2015年增加53.60万人,增长31.7%。人口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全市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达到519.49万人,比2015年增加154.22万人,增长42.2%。

二、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创新驱动提质增效

(一)新动能加快成长

2016-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1%;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7%,分别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1.0、10.6个百分点。2017年以来,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4.2%,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7.8个百分点,京东方六代线、比亚迪锂离子电池、华润微电子等一批投资总额超百亿元的项目落地。2016-2021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29.9%,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19.4个百分点。2021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27.3%,限额以上餐饮业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餐费收入增长39.7%。

(二)数字经济引领发展

“智造重镇”加快建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加速聚集,京东、中科曙光等高性能算力设施相继布局。2021年建成5G基站7.3万个,上云企业达10.1万户;IPv6推广、光纤入户、5G通信网、“双千兆”网络建设持续推进,固定宽带平均下载速率达63.25Mbps,比上年提高22.1%。“智慧名城”建设再上新台阶,“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不断丰富,构建互联互通的城市感知基础体系,“渝快办”效能不断提升,渝中区智慧城市商圈等试点项目持续为经济赋能,礼嘉智慧公园成功入选全国“双智”试点城市。2018年以来,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6.0%,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9.9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了5.8个百分点,充分发挥了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作用。

(三)创新发展活力增强

深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6-2020年,全市研发经费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年均增长16.4%,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投入强度由2015年的1.54%提高至2020年的2.11%。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高端研发机构77个,国家质检中心19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8家,科技型企业3.69万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5108家。专利授权7.62万件,有效发明专利4.23万件。西部(重庆)科学城、超瞬态实验装置、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等科研平台加快建设,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研究院等研发机构投用运营。

三、内需潜能持续激活,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一)投资消费规模持续扩大

2016年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保持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3%;产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工业投资年均增长8.9%,高于整体投资增速1.6个百分点;一批交通、水利、信息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运或落地开工,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1.9%。消费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市场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5年7667.59亿元增加到2021年13967.67亿元,年均增长10.5%,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5084元提高到43504元。

(二)开放型经济稳中提质

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新突破。一是对外通道持续畅通。2021年,全市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107个国家(地区)、315个港口,运输箱量增长54.2%;中欧班列(成渝)开行超过4800班,开行量和货值货量均居全国首位;获批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国际航线增至106条,国际货邮年吞吐量突破20万吨。二是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效突出。自贸试验区强化制度创新探索,累计培育重点制度创新成果88项,其中7项向全国复制推广,66项在全市复制推广。三是进出口较快增长、规模创历史新高。2016-2021年,进出口总值从2015年的4615.4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8000.59亿元,年均增长9.6%;2021年进出口总值占西部比重达到22.5%,对西部外贸增长贡献率为24.8%,位居西部首位。

四、区域发展协调推进,发展成效逐步显现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川渝两地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建立常态化长效性合作机制,一批重要规划方案编制出台,成渝中线高铁等标志性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成渝金融法院获批设立,推出“川渝通办”事项311项。重庆与成都齐心协力,相向而行,突出双核引领,制定实施《加强重庆成都双核联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充分发挥集合作用,多领域开展务实合作。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9万亿元,同比增长8.5%。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占全国的6.5%、西部地区的30.8%,经济增速继续领跑西部。

(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做大做强主城都市区,做优做特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建立健全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新机制。主城都市区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步伐加快,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城乡协同发展有力有效。主城都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76.9%。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初步培育形成绿色建材、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快速发展,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新建成一批重点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

(三)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

建立城乡融合发展重大项目库,策划实施一批城乡融合发展重大示范项目。推动中心城区功能升级,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垫江县等3县列入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荣昌、潼南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人口城乡分布格局进一步优化调整,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3%,比2015年提高8.8个百分点。

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

(一)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大力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开展自然保护地综合整治修复,广阳岛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完成长江“十年禁渔”退捕任务,2021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4.5%,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进展顺利,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6天。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Ⅰ~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95.9%,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库区一级支流水质呈富营养的断面比例为34.8%。

(二)长江流域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落实长江保护法。在长江干流坡地耕地集中区域、石漠化区域,结合植树种草、水利工程实施等,完善坡面集水排水系统,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减轻水土流失强度,降低土壤侵蚀模数;对沿江污水乱排、岸线乱占、河道乱建等进行整治,强力关停拆除一批非法码头并实施生态复绿,加快环境污染隐患企业整体搬迁;依托退耕还湿、退渔还湿、补植补造等举措,构建起人工与自然复合湿地系统,净化了湿地水质,丰富了野生动物种类、种群数。截至2021年底,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Ⅱ类,74个“十四五”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6%。

(三)绿色低碳转型提速

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出“1+2+6+N”的政策体系,制定《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联合四川省政府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方案》。全市非化石能源占比达2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风力、太阳能发电增速较高。2021年,全市整改“两高”项目122个,上线“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累计推动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4019个,认定105个智能工厂、574个数字化车间。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合川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用。全年能源消费总量9271.36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5%,低于全国增速0.7个百分点。全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5%,比全国降幅快0.8个百分点,超额完成能耗双控年度和进度任务目标。

六、民生保障全面加强,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4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全部摘帽,动态识别的190.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1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继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一县一策”支持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

(二)民生改善工作扎实推进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人口受教育程度持续改善,2021年,全市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88年,比2015年提高0.61年。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2021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358个,较2015年增加1552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24.07万张,较2015年增加6.4万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95.8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598.30万人,工伤保险765.73万人,生育保险536.55万人,分别比2015年增长35.2%、36.1%、78.7%和51.4%。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共有博物馆111个,较2015年增加30个;体育场地13.66万个,体育场地面积6675.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8平方米。

(三)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居民收支稳步提升,2021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803元,近六年年均增长9.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502元,年均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100元,年均增长9.5%。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5年的35.2%下降至2021年的33.2%。人民居住质量大幅提升,2016-2021年,全市90平方米以上改善型住宅销售面积年均增长10.3%,占当年住宅销售面积的比重由2015年的48.0%提高到2021年的78.4%,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16年的34.0平方米增至2021年的40.3平方米。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快马加鞭。全市上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谋思路、寻突破,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共同谱写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