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统计工作 统计信息 专题栏目
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 > 数据解读

十八大以来重庆市工业发展报告

日期: 2022-09-30
字体:

砥砺十载创佳绩  重庆工业铸辉煌

——十八大以来重庆市工业发展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重庆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施制造强市发展战略,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现代化工业体系加快构建,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一)工业生产跨越发展,有力支撑全市经济稳步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总量连创新高。2012年,重庆全口径工业增加值为4291.40亿元,2014年突破5千亿;2017年达到6千亿;2021年突破至7888.68亿元。同时,生产增速也高于全国水平,20132021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6%,高于全国年均增速2.5个百分点。2021年,重庆全口径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占GDP比重为28.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32.6%,是全市经济稳步增长的有力支撑。

(二)工业企业数量倍增,经济规模实现扩张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工业企业队伍逐步壮大,经济规模不断扩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4985家增加至2021年的7098 家;营业收入超50亿的企业由24家增加到51家,超100亿元的企业由13家增加到27家;营业收入由13128.35亿元增加至27118.94亿元;资产总计由11113.36亿元增加至24310.81亿元;利润总额由645.39亿元增加到1877.55亿元,分别增长了1.1倍、1.2倍和1.9倍。

(三)主要产品产量猛增,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笔记本电脑优势进一步巩固,以智能手表为代表的智能消费设备突飞猛进,液晶显示屏、集成电路等核心零部件逐步补强,高性能铝材、MDI等新材料逐步壮大。至2021年底,笔记本电脑年产量达9385.29万台,比2012年增长1.3倍,全球每三台笔记本电脑中有一台产自重庆;集成电路54.78亿块,是2012年的124.9倍;液晶显示屏3.65亿片,智能手表1847.27万个,实现从无到有。从市场占有率看,2021年我市生产的汽车、摩托车、微型计算机设备和手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占比分别达到7.5%17.0%23.0%6.7%

二、结构调整有序推进,优化升级成效显现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支柱产业多点支撑格局逐步形成

十八大以来,重庆规模以上工业结构逐步由“双轮驱动”向“多点支撑”转变,按增加值总量排序,前三大行业由2012年的汽车、消费品、材料转变为2021年的材料、消费品和电子产业。十八大以来,巴斯夫MDI竣工投产,华峰化工建成国内最大己二酸、氨纶生产基地,材料产业实现较快发展,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21.8%,成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最高的产业;消费品工业积极推动品牌培育、两化融合、技术改造等工作,消费品有效供给能力明显提升,消费品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18.4%;电子产业随着SK海力士、京东方、惠科、翊宝智慧电子、OPPO等重点项目在重庆顺利投达产,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16.7%;同时,装备、能源、医药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提高到11.5%9.0%3.8%。汽车和摩托车行业有所下降,增加值占比分别下降至15.2%3.6%

(二)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壮大,高端制造快速增长

新兴产业引领作用增强。2021年,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1%18.2%,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7.47.5个百分点;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9.1%28.9%,分别比2016年提高了4.112.6个百分点,有力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助添新动力,2021年,规上数字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349.11亿元,占规上数字产业增加值的61.4%,比上年增长29.0%,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5.5个百分点。

(三)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绿色转型步伐加快

重庆以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为重点,加快推进工业绿色转型,节能减排取得成效。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合计占全部规模工业的22.4%,比2012年下降1.4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市级绿色工厂171家、国家绿色工厂52家、绿色设计产品48种、绿色供应链5条。

(四)各种经济类型蓬勃发展,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逐步形成

十八大以来,全市工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企业迅猛发展,2021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0.7% ,在规上工业中占比为82.4%,工业总产值增长16.5%,占规上工业的75.1%,比2012年提高11.8个百分点,是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2021年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1.1%,高于规上工业0.4个百分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私营企业个数为5380家,比2012年增加2233家。

(五)各片区工业差异化布局,区域发展趋于协调

主城都市区依托电子核心部件、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有基础,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育,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8%,占全市的88.4%。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重点发展以绿色食品、药材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和特色轻工产业,2021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占全市的8.6%。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依托草食性牲畜、生态渔业、中药材、茶叶、高山蔬菜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及中药材加工产业,2021年规上工业增长6.0%,占全市的2.9%

三、经济效益持续提升,提质增效成果明显

(一)工业运行质量稳步提升,企业效益不断改善

十八大以来,规上工业企业盈利空间有所增加,工业企业效益实现稳步增长。2013-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7.5%,主营业务营业收入利润率从4.7%提高到6.9%,高于同期全国水平。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77.55亿元,比2012年增长1.9倍;全员劳动生产率41.9万元/人·年,比2012年提高16.4万元/人;企业债务风险有所降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4.1%,处于风险较低区间。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运营效益持续提高

积极稳妥去产能,重庆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从2013年的79.0%下降到2021年的77.6%,平均利用率为76.4%。打通供需去库存,产成品存货占用率持续降低,2016-2021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存货占流动资产比重分别为8.1%8.0%7.8%7.1%6.7%6.9%,呈持续下降态势。多措并举降成本,2021年重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46元,比2012年减少1.18元。

四、技术创新加快,创新驱动形成新优势

(一)创新主体和平台显著增加,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分别达到30%45%左右。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联合微电子中心成功获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建成投用。累计建成10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其中长安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持续居行业第一。

(二)创新投入继续加大,创新动力不断增强

全市坚持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提升我市工业产品竞争力。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424.53亿元,比2012年增加307.43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的70.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54%

(三)技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全市工业企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2012-2021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4.3%,高于同期工业投资增速1.7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从2012年的16.2%提高到202134.6%

(四)智能化发展战略增添助力,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

智能制造加快推进,已累计实施4700余个智能化改造项目,认定126个智能工厂和733个数字化车间,示范项目建成后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9.8%,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2.5%,单位生产能耗平均降低19.5%。“两化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指数达到60.7,位列全国第7位。

十年砥砺奋进,谱写壮丽华章。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重庆工业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接力探索、接续奋斗,始终高举工业强市的大旗,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奋力谱写重庆工业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