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统计工作 统计信息 专题栏目
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 > 数据解读

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指数报告

日期: 2024-03-07
字体:

行而不辍唱好“双城记”  履践致远打造增长极

       ——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指数报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推进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重庆市统计学会与四川省统计学会共同研究构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并对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指数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区域能级持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改革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民生持续向好。

一、 发展指数稳步提升

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指数为114.03,较2021提高2.61。从增速看,发展指数较上年增长2.3%,总体保持稳步提升态势。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增速看, 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增速为3.0%,与发展指数增长趋势基本一致。

(一)极核引领作用成势见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力推动区域能级提升,着力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动力源,综合质效子系统稳步发展。2022年,经济圈综合质效指数为109.50,较上年提高1.78,指数增速为1.7%。

发展效率明显提高。2022年,发展效率指数为115.06,较上年提高4.11,增速为3.7%。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为116.38,较上年增长4.0%;人均GDP指数为113.75,较上年增长3.4%。

发展能级持续提升。发展能级指数为108.05,较上年提高1.58,增速为1.5%。其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为114.61,较上年增长3.5%。

(二)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构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经济子系统的指数及增速均在6个子系统中居首位。2022年,经济圈现代经济指数为131.80,比总指数高17.77,指数较上年提高9.80;指数增速为8.0%,高于总指数增速5.7个百分点。

产业发展成绩喜人。2022年,现代经济子系统中,产业发展指数为141.60,比总指数高27.57;指数增速为13.3%,高于总指数增速11.0个百分点。其中,在现代产业模式的带动下,消费业态持续升级,限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占比指数为184.37,较上年提高37.97,增速为25.9%。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结构指数为123.64,较上年提高4.17,增速为3.5%。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指数为109.37,较上年提高5.84,增速为5.6%。

(三)科技创新中心提速打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指数在各子系统中居第二位。2022年,经济圈科技创新指数为120.33,比总指数高6.30,指数较上年提高1.80,增速为1.5%。

创新投入力度加强。2022年,创新投入指数为119.33,较上年提高1.85,增速为1.6%。其中,研发投入强度指数为133.14,较上年增长2.1%;每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指数为117.35,比上年增长3.2%。

创新成效持续显现。创新成效指数为122.14,较上年提高1.70,增速为1.4%。其中,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数为134.06,比上年增长1.7%。

(四)改革开放发展稳步推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力推动各项改革,虽在疫情影响下新增市场主体数量有所下降,但开放指数总体平稳。2022年,经济圈改革开放指数为108.22。

对外开放保持平稳。对外开放指数为107.37,较上年提高0.08;指数增速为0.1%。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数指数为105.37,较上年增长0.8%。

(五)生态宜居发展巩固提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强化“上游”意识、勇担“上游”责任,力争“上游”水平,绿色生态持续巩固;紧抓人民关心的问题,深入推动惠民行动,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经济圈生态宜居指数为109.00,较上年提高2.70,增速为2.5%。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环保指数为106.95,较上年提高2.04,增速为1.9%。其中,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指数为105.63,较上年增长3.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指数为103.80,增长2.5%。

公共服务有力推进。2022年,公共服务指数为110.55,较上年提高3.22,增速为3.0%。其中,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为115.85,较上年增长4.1%;全体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指数为115.51,增长3.6%;全体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指数为111.58,增长3.5%。

二、 推动经济圈建设需持续发力

(一) 站高谋远,完善共建体系

谋划建立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多层级、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深化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区域合作。进一步拓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内涵,对标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要求,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显著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二) 高位聚能,提升区域能级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政策机遇期和窗口期,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门户枢纽、建设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新样板、推进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等方面同向发力,全面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对标对表三大增长极,持续强化极核支撑引领,大力推动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相向发展、提速增效。提升跨区域资源统筹效率,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形成互利共赢新局面。

(三) 厚植优势,夯实产业基础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聚焦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促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大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着力破解招工、融资、订单等难题,切实减轻企业生产经营负担。

(四)以人为本,共创和谐社会

全力实施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努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能级大幅跃升,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持续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川渝联合行动,推动工业、城乡、交通等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计划,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迈出新步伐。建立政策衔接、标准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构建优质高效、共建共享的区域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促进群众期盼、社会关注的重点公共服务领域合作,推动经济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走深走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