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数据资料> 统计公报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06R/2021-00183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统计 [ 体裁分类 ] 统计分析
[ 发布机构 ] 市统计局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1-10-09 [ 发布日期 ] 2021-10-09

公报解读:R&D经费投入较快增长企业研发投入主体作用凸显

公报解读:R&D经费投入较快增长企业研发投入主体作用凸显

日前,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科学技术局联合发布了《2020年重庆市科技投入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局对此进行了解读。

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再创新高,投入强度继续提高

(一)总量实现突破,强度排位下滑。

《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重庆市R&D经费投入总量突破500亿,达到526.79亿元,比上年增加57.22亿元,增长12.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0.2%)2.0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增速较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为2.11%,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以年均0.11个百分点的速度不断提高。

从全国范围看,我市R&D经费投入稳步增长,投入强度排位略有下降。一是经费总量稳中有进。2020年,我市R&D经费总量约占全国的2.2%,稳居全国第16位,西部第3位,“十三五”时期全国排位上升1个位次。二是增速保持较高水平。2020年,我市R&D经费增速排全国第9位,西部排第2位;“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16.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5%)。三是强度排位略有下降。2020年,我市R&D投入强度被湖南、四川反超,全国排位由第12位下滑至第14位,西部排位由第2位下滑至第3位。

(二)研发主体合力推进,企业引领地位牢固。

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事业单位是R&D活动的执行主体。2020年,全市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分别投入R&D经费416.54亿元、43.63亿元、48.60亿元、18.0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1.8%、24.3%、5.1%、15.9%;占全市R&D经费的比重分别为79.1%、8.3%、9.2%、3.4%,其中科研机构和事业单位分别比上年提高0.8个和0.1个百分点,企业和高等院校分别比上年下降0.3个和0.6个百分点;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6.7%、14.9%、4.1%、4.3%。

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主力的企业经费逐年提高,占全市经费的比重稳定在八成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37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投入强度(与营业收入之比,下同)为1.61%,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1%)0.2个百分点。支柱行业科技聚集能力强劲,科技密集型行业保持高速增长。2020年R&D经费投入最多的三个行业仍然为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分别为111.55亿元、57.89亿元和20.52亿元,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最快,较上年增长24.3%。从投入强度看,化学纤维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均超过3.0%,为我市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最密集的行业。

(三)基础研究大幅下滑,应用研究增势迅猛。

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开展基础研究的主要力量。2020年,受疫情影响,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部分科研项目被迫滞后,基础研究经费下滑明显,我市投入基础研究经费23.25亿元,比上年下降17.4%。其中,高等学校减少3.44亿元,比上年下降18.0%;科研机构减少1.54亿元,比上年下降22.4%。我市各主体应用研究投入均呈现不同程度增长,全市应用研究经费66.75亿元,比上年增长45.4%,其中,科研机构增加9.77亿元,增幅高达72.3%,增长总量和幅度均超过其他主体,对全市应用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率为46.9%。试验发展经费增势良好,全年投入436.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4%。2020年,我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4.4%、12.7%和82.9%。

(四)主城都市区集聚能力增强,区县间追赶态势强劲。

2020年,我市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R&D经费总量分别为495.54亿元、26.35亿元和4.90亿元,其中,主城都市区占全市R&D经费的比重达94.1%,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创新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R&D经费超过三十亿元和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超过2.5%的区县均位于主城都市区,其中,R&D经费超过三十亿元的区县有5个,比上年增加1个(北碚区);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2.5%的区县有10个,比上年增加4个(巴南区、长寿区、永川区、璧山区)。

二、人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机构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一)高素质人才与日俱增,试验发展人员稳定增长。

2020年,全市拥有R&D人员16.62万人,比上年增加0.56万人,增长3.5%,其中,企业、政府属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事业单位分别拥有R&D人员11.68万人、0.96万人、3.30万人、0.68万人,分别占总量的70.2%、5.8%、19.9%、4.1%。从学历结构看,本科以上R&D人员共计11.06万人,增长4.4%;占全市R&D人员总量的66.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根据从事研究类型不同,R&D人员分为基础研究人员、应用研究人员和试验发展人员。2020年,我市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10.57万人年,其中,试验发展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8.08万人年,较上年增长9.1%,占全部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的76.4%;基础研究折合全时当量为0.75万人年,较上年下降5.4%,占比为7.1%;应用研究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1.74万人年,增长11.6%,占比为16.5%。

(二)机构建设成效显著,企业办研发机构高速发展。

在创新政策的引导支持下,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建立健全自主研发机构,研发体系更加完善。2020年,全市有各类研究机构2723个,较上年增加855个,增长45.8%。其中,企业办研发机构2125个,增长65.2%,对全市机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8.1%。机构中从事R&D活动的人员7.25万人,较上年增长19.3%;其中博士和硕士1.73万人,占23.8%。其中,企业办研发机构R&D人员增长31.4%,占全市机构R&D人员的比重提高6.9个百分点。机构R&D经费297.91亿元,较上年增长42.5%,其中,企业办研发机构经费增长46.2%,贡献率为84.0%。机构中科研用仪器设备原价715.77亿元,较上年增长193.4%,其中,企业办研发机构净增484.4亿元科研用仪器设备。

三、专利申请数量快速增长,企业研发成果更加丰硕

(一)专利申请[1]快速增长,高校企业贡献突出。

2020年,在高等学校和企业的带动下,全市专利申请量大幅提升,全年申请专利36524件,较上年增加7501件,增长25.8%;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5475件,较上年增加2425件,增长18.6%;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专利申请总量的42.4%,较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企业、高等学校分别申请发明专利8591件、6113件,两者合计占全部发明专利申请数的95.0%,拉动发明专利增长18.9%。企业拥有最多的有效发明专利且增速最快,为25223件,占全市有效发明专利的68.0%;增长16.8%。

(二)企业成果稳定增长,论文著作小幅下降。

2020年,全市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679项,增长13.5%。其中,企业形成标准最多,达588项,增长18.5%;占总量的86.6%,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受高等院校基础研究活动减少影响,全市科技论文和科技著作均呈现下降态势。2020年,全市发表科技论文44487篇,下降5.9%;出版科技著作1617种,下降9.6%。其中,高等学校发表36606篇科技论文和1487种科技著作,分别比上年减少1483篇和136种,降幅分别为3.9%和8.4%。

2020年,全市科研工作者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攻坚克难,R&D经费延续较快增长势头,创新步伐坚定有力。下一步,为推动全市科技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一要重视基础研究,做优做强高校基础学科,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优势,着力培养一批本土高端科研人才,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转化,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最大限度调动各主体积极性,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二要完善财政资金分配机制,加大对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的扶持力度,优化企业研发投入奖补政策,继续深入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利用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和拉动全社会研发投入的积极作用。三要拓宽资金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金、科技金融、风险投资等渠道募集资金,提高企业研发积极性,大胆尝试开发原创技术,向国际先进水平进军。



[1] 本文中所用的专利申请数是研发统计调查口径,与市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口径不相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