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009276206R/2022-00191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统计 | [ 体裁分类 ] | 统计分析 |
[ 发布机构 ] | 市统计局 | [ 有效性 ] | |
[ 成文日期 ] | 2022-09-09 | [ 发布日期 ] | 2022-09-09 |
公报解读:R&D经费投入较快增长研发队伍迅速扩张
[ 索引号 ] | 11500000009276206R/2022-00191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统计 | [ 体裁分类 ] | 统计分析 |
[ 发布机构 ] | 市统计局 | [ 有效性 ] | |
[ 成文日期 ] | 2022-09-09 | [ 发布日期 ] | 2022-09-09 |
公报解读:R&D经费投入较快增长研发队伍迅速扩张
公报解读:R&D经费投入较快增长研发队伍迅速扩张
日前,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科学技术局联合发布了《2021年重庆市科技投入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局对此进行了解读。
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再上新台阶,投入强度稳步提高
(一)总量实现突破,全国排位略有提升
《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重庆市R&D经费投入总量突破600亿,达到603.8亿元,比上年增加77.0亿元,增长14.6%,较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经费增速与全国平均增速持平。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为2.16%,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强度0.28个百分点,差距较上年缩小0.02个百分点。
从全国范围看,我市R&D经费投入稳步增长,经费总量排位略有提升。一是经费总量稳中有进。2021年,我市R&D经费总量超过辽宁,位居全国第15位,较上年提高1个位次;在西部位居第3位,仅次于四川、陕西,与上年排位持平。二是强度排位维持上年水平。2021年,我市R&D投入强度继续保持在全国第14位,西部第3位;与排在前一位的辽宁相比,我市强度差距由上年的0.08个百分点缩小至0.02个百分点。
(二)企业主体地位牢固,创新引领效应凸显
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事业单位是R&D活动的执行主体。2021年,全市企业、高等学校、事业单位分别投入R&D经费478.9亿元、58.9亿元、24.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5.0%、21.2%、37.9%;政府属研究机构投入R&D经费41.2亿元,较上年下降5.6%。
企业R&D经费占全市R&D经费的比重为79.3%,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对全市R&D经费增长的贡献率为81.0%,较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为424.5亿元,较上年增长13.9%,投入强度(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为1.54%,较上年下降0.07个百分点。制造业中,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是R&D经费投入最多的三大支柱行业,三个行业R&D经费占工业企业R&D经费的50.3%。
(三)基础研究快速增长,高等学校贡献突出
2021年,我市投入基础研究经费29.7亿元,比上年增长27.9%,扭转了上年因为疫情下降的态势,比全国平均增速高4.0个百分点。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为4.9%,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高等学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主要力量,对基础研究的增长贡献突出。2021年,高等学校克服疫情影响,科研工作快速恢复,全年投入基础研究经费21.3亿元,占全市基础研究经费的71.7%;较上年增长35.6%,对全市基础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率达86.2%。
(四)主城都市区是引领创新的主引擎
2021年,我市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R&D经费总量分别为568.7亿元、29.4亿元和5.7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4.8%、11.7%和17.2%。其中,主城都市区占全市R&D经费的比重达94.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对全市R&D经费增长的贡献率为95.1%,仍然是引领全市创新发展的主引擎。
分区县看,R&D经费总量和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排名靠前的均位于主城都市区,其创新主阵地的地位愈加巩固。各区县中,R&D经费超过三十亿元的区县有7个,比上年增加2个(涪陵区、巴南区);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区县有12个,分别是北碚区(5.09%)、沙坪坝区(4.44%)、渝北区(4.25%)、江北区(3.48%)、大渡口区(3.47%)、巴南区(3.42%)、南岸区(3.29%)、璧山区(3.10%)、长寿区(2.88%)、永川区(2.37%)、九龙坡区(2.36%)和涪陵区(2.24%)。
二、研发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机构建设稳步推进
(一)研发人员增长迅速,人才素质同步提升
2021年,全市拥有R&D人员20.2万人,比上年增加3.6万人,增长21.8%。其中,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事业单位分别拥有R&D人员14.5万人、1.1万人、3.9万人、0.8万人,分别占全市R&D人员的71.7%、5.2%、19.0%、4.0%。从学历结构看,博士、硕士、本科学历R&D人员分别为1.6万人、3.0万人、8.8万人,分别较上年增长15.5%、20.9%、22.6%。硕士以上学历R&D人员占全市R&D人员总量的22.8%,其中高等学校该比重为73.5%,政府属研究机构、事业单位次之,分别为44.2%、36.8%。
根据从事研究类型不同,R&D人员分为基础研究人员、应用研究人员和试验发展人员。2021年,我市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12.3万人年,较上年增长16.8%。其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分别增长16.7%、3.2%、19.7%;占全市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的比重分别为7.1%、14.5%、78.3%。
(二)企业机构数量小幅下降,建设运行快速推进
2021年,全市有R&D机构2611个,较上年减少112个,下降4.1%。其中,企业办R&D机构1956个,较上年下降8.0%。尽管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机构有所减少,但机构建设步伐仍然以较快速度推进。企业办R&D机构中从事R&D活动的人员7.1万人,较上年增长30.6%;平均每个机构拥有R&D人员36人,较上年增加10人。机构R&D人员中,博士和硕士占比13.6%,较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企业办机构投入R&D经费284.3亿元,较上年增长20.3%,比全市机构R&D经费平均增速高2.9个百分点,平均每个机构投入的R&D经费比上年增加341万元。
三、专利申请重质保量,研发成果持续涌现
(一)专利质量有效提高,企业拉动作用突出
2021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保持增长态势,全年申请专利37548件,较上年增加1024件,增长2.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6345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43.5%,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从研发主体看,企业专利申请量质齐升,全年申请专利27768件,较上年增长11.8%,比全市平均增速高9.0个百分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35.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事业单位专利申请实现成倍增长,数量为653件,是上年的2.3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502件,是上年的3.4倍;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为76.9%,比上年提高24.4%。
(二)研发产出多点开花,高校成果企稳回升
2021年,全市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703项,较上年增长3.5%。其中,企业形成标准604项,增长2.7%。高等学校是科技论文和科技著作的主要源头,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市科技论文和科技著作小幅下滑,2021年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全市发表科技论文47933篇,增长7.7%。其中,高等学校发表39984篇,增长9.2%。全市出版科技著作1651种,增长2.1%。其中,高等学校出版1512种科技著作,增长1.7%。
2021年,尽管全市R&D经费保持较快增长,投入强度稳步提升,但研发投入结构不合理、基础研究占比偏低等问题依然突出,实现科技创新发展各项规划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下阶段,在保障R&D经费稳步增长的同时,一是要强化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各主体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力度,支持高校、政府属研究机构与企业通过共建实验室、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方式开展创新合作,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应用。二是要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对国家或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的支撑能力,积极为全市科技创新发展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研发人才。三是要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发挥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融资产品和融资服务,助力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统计局 主办单位:重庆市统计局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青竹东路感育路9号 邮编:401123 电话:023- 67637000
网站标识码:5000000010
ICP备案:渝ICP备05008095号-5国际联网备案: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17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