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在宏观调控中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指标创直辖以来新高的同时,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促进全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重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 化
2004年我市文化领域积极、稳步推进体制改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作品大量涌现,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各项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实施精品战略、文艺成果丰硕
2004年,我市继续实施文艺精品战略,重点抓了一批优秀剧、节目的创作加工,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完成了京剧《大足》、话剧《人往高处走》剧本修改、排练工作;申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歌剧《巫山神女》的剧本、音乐修改工作也顺利完成。川剧《长乐悲歌》己试演,正在进行修改排练;川剧《金子》在北京参加了2002—2003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展演,《金子》女主角沈铁梅应邀赴荷兰演出。此外还专门为未成年人改编创演了童话剧《兔子和枪》。
专业艺术项获全国奖4个,市杂技团《空竹》获文化部金狮奖第六届全国杂技比赛银奖,市曲艺团创作的曲艺小品《喜洋洋》获文化部金狮奖全国第四届小品比赛铜奖,周顺恺国画《巴金》获全国第二届人物画展览优秀奖,沈铁梅被评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在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决赛中我市再创佳绩,获“群星奖”4个,优秀奖8个;参加第三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调演和首批“全国文化先进社区”评选命名活动中,获金、银、铜奖各1个。
二、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性文艺活动丰富多彩
2004年,我市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年底竣工和完成布展;完成了重庆大剧院、重庆图书馆、重庆美术馆、山城电影院、国泰剧院5大文化设施的形象设计征集工作;抗建堂、山城曲艺场所装修后已投入使用。
全年新建成7个区县文化馆、图书馆,8所老年大学,76个文化站,20个示范文化站,解决了50个挂牌文化站的设施问题。重庆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正式开通,全年建成基层文化信息中心10个,基层示范点15个,并建立了“重庆文化信息网”,新建5个区县文化馆网站。
圆满完成了2004年中国亚洲杯足球赛决赛抽签仪式电视直播文艺晚会演出、第九届中国重庆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文艺演出,首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群众文艺调演等9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举办了各具特色的区县文化节庆祝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和重庆市社区文艺调演、巡演联展活动400余场。
全市各专业艺术院团共演出2911场次,观众达393万人次,其中下乡演出200余场;演出各类文艺晚会20余台。举办各类重大艺术活动40余项;举办图书馆周末知识讲座74期,听众近万人。完成电影放映14万场、其中农村放映8.3万场,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送电影下乡”公益放映活动,免费放映电影1900场,观众115万人次;为全市人民奉献了高雅、有教育意义的文化艺术节目,主办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抢救保护三峡库区文物,为子孙后代造福
为确保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文物管理部门积极组织制定了“重庆库区三、四期移民阶段文物保护倒计时工作计划”,并实施三建委下达的年度“重庆库区文物保护计划任务”,完成了地面文物年度计划项目44个,涉及搬迁保护项目31个,原地保护项目8个、留取资料项目5个。其中涪陵白鹤梁题刻水下保护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水下导墙砼浇筑施工及辅助围堰工程,工程围堰已于2005年1月正式合拢;忠县石宝寨保护工程已完成工程初步设计,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云阳张飞庙保护工程实施了环境工程、望云楼工程及部分整改工程,有关项目已通过验收;巫山大昌古镇已完成施工设计,正在开展征地等前期准备工作。
为配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顺利开馆,涪陵小田溪等第一批三峡库区文物已移交给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并启动了小田溪墓群出土文物的修复及保护工作。
四、广播电视事业突飞猛进
2004年,我市继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媒体优势,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加强对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宣传。进一步优化广电资源配置,加大对重庆本土新闻的宣传力度,完成了全国和重庆两会、亚洲杯抽签仪式、亚洲杯重庆赛区比赛、十六届四中全会、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会暨高层论坛活动等60项重大宣传活动;
全力实施精品战略,着力抓好新闻、评论和优秀栏目的创作生产,打造品牌频道、品牌栏目。全年共制作电视剧522部(集),《邓小平在重庆》、《街坊邻居》、《深度打击》等电视剧深受观众好评,在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广播节目《巴山夜话》、电视社教节目《龙门阵》获十佳节目,电视作品《陈晓梅进城》获中国电视彩虹奖一等奖,并获中国电视纪录片类电视星光奖一等奖。
2004年末,我市拥有省级广播电台1座,节目5套,全年播出时间为41612小时,年制作广播节目时间 36841小时;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2.3%.
拥有省级电视台1座,无线节目9套;全年播出时间 66248 小时,年制作时间 21661 小时。全市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 95.7 %,有线电视用户达400万户,比上年增长3.6%,重庆卫视覆盖人数达4亿人,比上年增长8.1%。
五、新闻出版事业成就显著
2004年,我市新闻出版事业继续实施 “精品战略”,认真做好“十五”国家重点图书、重点音像和电子出版规划的实施工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我市列入“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项目共13个,至今出版了“十五”规划中的7种图书,即:《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丛书》、《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丛书》、《中国西藏文化大图集》、《农村两元钱实用知识丛书》等。围绕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新中国成立55周年、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65周年等纪念活动,组织策划出版了一批重点出版物。同时以《农村两元钱实用知识丛书》的深度开发为着重点,突出抓好服务“三农”图书的出版发行工作,并针对“三农”需要,开发了“两元钱农民进城务工实用知识丛书”、“城镇务工实用技能知识丛书”两大系列,形成了140个新开发选题,每种图书首印5000册投放市场。
《重庆古镇》、《屏前幕后—我的导演生涯》2种图书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儿童英汉双语课堂系列》、《“小小动物园”系列》分别获第五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奖”二等奖、三等奖;有161个品种被新闻出版总署认定为一等品。
新闻出版系统认真学习贯彻第十六次全国“扫黄”“打非”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积极部署实施“扫黄”“打非”工作。全年集中组织“扫黄”“打非”行动19次,出动执法人员5万多人次,检查市场、摊点2.8万家(次),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446万册(盘),其中盗版出版物322万册(盘);行政处罚案件1085件,刑事处罚案件74件,刑事处罚59人。
继续推进报刊治理、规范党政部门报刊征订发行,巩固治理部门报刊散滥的成果,坚决查处了各种摊派和变相摊派行为;开展了广告印刷品专项治理、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专项治理和记者站清理整顿。2004年我市报刊市场健康发展,全年出版报纸总印数达47575万份,比上年增长0.3%;出版期刊总册数达4396万册,比上年增长4.9%;出版图书总册数达11163万册,比上年下降0.1%。
教 育
2004年我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加大薄弱学校治理和教育扶贫力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城镇岗位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进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严格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我市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一、巩固“两基”成果,加大教育扶贫力度
2004年我市全面规划和部署了“两基”攻坚的巩固提高工作。全市37个区县实现了“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95.3%;32个区县完成了“两基”市级复查任务,巩固了“两基”成果。
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比上年上升0.06个百分点;小学毛入学率109.99%,与上年持平;小学在校学生人数271.9万人,比上年减少2.2%。初中学生毛入学率108%,比上年上升3个百分点;初中入学率97.4%,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初中在校学生人数125.5万人,比上年减少0.08%。
免费发放教科书,全市免费使用教科书的困难学生达到62.93万人。全市共资助城镇居民特困家庭子女入学20.19万人次,其中、小学生13.11万人次、初中生7.09万人次,资助金额达2603万元。同时还建立了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保障机制,主城9 区确定56所小学,36所初中学校负责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农民工子女就读与城镇居民子女一视同仁,享受同等待遇,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证。
二、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全年完成了15所本科高校校园计算机网系统集成工程与网络试运行,重庆教育网城域网的项目招标、光纤工程、设备安装及系统集成。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建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光盘播放点2135个,卫星地面收视点141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147间。继续推进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全市40所中小学建立了学校校园网,全市能上网的中小学达到1700所;建成市级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2个,市级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35所,初步实现了70%的初中和35%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构建符合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全年有36个区县进入新课程,学生达到100万人,起始年级学生达到同年级学生的95%。教育部专家组在对重庆进行调研时,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召开了全市课程改革工作会,表彰了课程改革先进集体36个,先进个人161人。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政府行为,狠抓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使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成绩,并形成自身特色。
三、城镇岗位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教育扎实推进
2004年,我市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积极开展再就业培训,全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57万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培训农民521.48万人,其中培训贫困农民27.13万人;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由教育系统承担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达12.06万人;开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全年培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1.63万人.
卫 生
2004年,我市卫生系统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开拓创新,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大卫生经费投入,资源配置日趋合理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卫生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卫生经费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卫生机构调整力度加大,卫生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全市卫生机构数(不含个体办诊所)253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74个;床位数63919张;卫生技术人员77502人,其中执业(含助理)医师36588人。人均卫生资源和人民健康指标不断提高,孕产妇死亡率比上年下降1.58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比上年下降1个千分点,急性传染病发病率也比上年有所下降,重大传染病疫情明显少于往年。
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力
为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004年开工建设重庆市传染病救治中心。重庆市传染病救治中心是在市胸科医院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通过积极组织协调,全面完成了方案评审、设计、搬迁、施工队伍招投标等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已于2004年12月开工建设。2004年正式开工建设的 33个区县疾病控制中心项目,已有32个基本完工。
2004年我市坚持做好疫情监测、分析、报告及发布工作,全市初步建立了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因病死亡病例的网络直报系统;继续做好非典、禽流感、肠道传染病、肺结核和地方病防治等疾病控制的同时,重点推进艾滋病、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及时调查控制住了酉阳县艾滋病疫情,迅速扑灭了渝北区发生的霍乱疫情,且未发生病例死亡和二代病例。继续完善计划免疫冷链系统,强化预防接种工作,全市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80.8%,其中城市达到96.6%,农村达到77.04%。
三、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扩大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
2004年,我市通过继续实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保障工程” ,稳步推进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加强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投入改造资金达3725万元,改扩建总面积达5.92万平方米。万州、涪陵等19个区县已按年初计划要求,完成了54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作任务。
探索新形势下多种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办法,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农民健康保障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率稳步提高, 合作医疗试点区县参加的农民达201.39万人,覆盖率为60.24%;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资金筹集到位,共筹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资金4838.01万元;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农民普遍受益,全市共有105.26万人次农民受益,补助资金总额达2284.53万元,占筹集资金的47.22%。
体 育
2004年,我市体育事业牢牢把握为人民服务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大方向,积极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三线协调发展,体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 亚洲杯足球赛重庆赛区比赛大获成功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顺利完成了2004年中国亚洲杯足球赛抽签仪式和重庆赛区的组织工作。共有7个国家的足球队参加角逐,出售门票25万张,占四个赛区的40%,每场比赛的观众达4万人次以上,为四个赛区之首;接待了约旦国王、亲王,马来西亚王子,亚足联高官在内的千余名外宾;接待了100个境外媒体的400名记者来渝作报道,并向1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电视现场直播,30亿人次收看了比赛。安全工作做到了万无一失,在国际上树立了重庆的新形象,为中国人民争了光!
二、 “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工程” 启动,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
2004年,我市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为主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各项群众体育活动层出不穷,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全市体育人口达1215万人,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开展了达标活动,全市318万青少年学生达标,完成了国民体质测试2.6万人次;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新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402人;新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个,新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62个。2004年3月在主城区正式启动“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工程”,现已推进到31个区县,建成面积达到25.38万平方米,开展活动130项,参加人数突破30万人次。
三、体育科研进一步加强,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
我市继续加强体育科研,建立科技协作网,围绕备战十运会开展科技服务与攻关。提出“拓宽冲金项、巩固优势项、确保争分项”的策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有所作为。2004年,我市运动员参加国际、国内比赛获金牌26枚,其中:全国最高水平比赛获金牌2枚,非奥运项目获金牌7枚。新培养国家级裁判员9名,一级裁判员121名;承办全国以上单项比赛12次,举办市级青少年竞赛60项次。有两名运动员入选中国代表团参加了雅典奥运会,实现了我市自训运动员参加奥运会零的突破。
四、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步伐,体育产业方兴未艾
作为重庆市“八大民心工程”的重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已于2004年6月全面竣工投入使用。重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已举行了2004年中国亚洲杯足球比赛重庆赛区比赛,2004年中超联赛重庆赛区下半赛季的比赛,第九届中国重庆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等大型赛事活动。
2004年,我市体育彩票发行在足球彩票吸引力下降的情况下,紧紧抓住公信度这个关键,全面进行整改,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维护彩民利益,赢得了彩民对重庆体育彩票的信任,使体育彩票的发行保持了相对较好的势头,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量达1.45亿元。
科学技术
2004年我市科技系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主攻方向,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围绕重庆高交会,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5+10”创新工程,启动三大科技平台建设,加大科技对外开放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 推进科技计划新体系,“三大科技平台” 顺利启动
2004年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攻关(推广)和产业化三类计划与科技能力建设组成的“3+1”计划体系的建立,加强了与全市科技重点的有机衔接,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密切关联,突出了创新能力建设,并在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原创性研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科技经费向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倾斜。全年共下达科技计划项目673项,安排经费总额11321万元。其中向重点领域十大专项安排的经费达7197万元,占总经费的63.6%。
2004年,我市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现代农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五大领域,集中实施10个重大专项。“5+10”创新工程的实施,我市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进一步提高了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份额。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品产值606.08亿元,比上年增长41.9%;其中:电子信息企业实现高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80.8%,生物医药企业实现高产品产值增长16.5%,环境保护企业实现高新产品产值增长85.2%。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作为我市三大先导产业工程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3.73亿元,比上年增长67.8%;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两大优势产业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73.23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产值的78.6%。
国家科技部对我市在全国首创实施构建“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平台建设给予了高度肯定,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在优势学科和技术领域确定了首批15个平台建设示范项目。重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已建成投入运行,完成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建库,收录了单台价值20万元以上、总价值4.6亿元的大型科学仪器及设施658台进入信息共享网络,其中405台大型科学仪器及设施进入协作共用,面向社会开放。
二、技术市场繁荣兴旺,技术合同成交额创历史新高
2004年我市科技中介机构在活跃技术交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并得到快速发展。我市现有科技中介机构已达1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2004年在全市高交会、科技中介机构等成果转化平台的共同推动下,我市技术市场不断繁荣,技术合同成交额创历史最好记录,全市登记技术合同1768项,合同成交额达59.6亿元,比上年增长7%,继续名列全国前茅,连续6年居西部省区第一位。
2004年签订引进外资合同金额212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87万美元。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专利申请量有所增加
2004年通过面向我市工业企业50强、乡镇企业50强、重点企业66户实施“重点企业专利服务行动计划”,大大增强了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达5171件,比上年增加576件,增长12.5%;专利申请受理量按种类分:发明增长0.5%,实用新型增长3.7%,外观设计增长23%。按对象分:个人申请专利量下降1.5%,大专院校增长3.6%,科研单位增长35.5%,工矿企业和机关团体增长26.2%。全年专利授权量为3601件,比上年增加728件,增长25.3% ;发明专利实施率达到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