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间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赊销作为一种信用和促销手段,能够增加产品销售量,促进利润增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赊销被企业广泛采用,应收账款也应运而生。
具体来说,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经营中正常信用交往或者由于采取赊账方式销售商品或供给劳务而发生的客户所欠的账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信用的推行,应收账款必然大量存在。企业当前的应收账款,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合理的应收账款和不合理的应收账款。合理的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经营中按照合理的信用政策(具体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期限、现金折扣标准等)并经过严格的赊销审批程序产生的应收账款,这类应收账款的风险较小,账龄较短(通常小于一年),账款回收率较高;反之则为不合理的应收账款,这类应收账款蜕变为坏账的可能性较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收账款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一方面,合理的应收账款是商品流通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保证流通过程顺利进行的产物,具有不可避免性;另一方面,不合理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会影响商品价值的顺利实现,进而影响社会再生产的正常循环。因此,应收账款的存在具有两面性,它既是再生产顺利实现的保证,又是再生产顺利实现的障碍。
其次,应收账款是商业信用的产物,是企业拥有的、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兑现的债权,它具有资产的某些属性:其一,在应收账款的持有时间内,它不像别的资产一样会通过经营手段增值,相反,还会丧失部分时间价值;其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还可能因为债务人的破产等原因而无法收回,形成坏账,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显而易见,应收账款对企业具有某些不利影响,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应收账款的规模,尤其是不合理部分的规模,规模越大,负面影响越大;同时也取决于应收账款账龄的长短,账龄越长,坏账风险就越高。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企业信用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完善和健全中,一部分企业未严格遵照商业信用制度来开展业务活动,导致一些企业的应收账款恶性膨胀,大量增加,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夸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如何将企业的应收账款净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决策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对一个地区而言,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的存在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该地区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水平。重庆是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2004年工业在重庆全市GDP增加值(全口径)中占35.0%的份额,可见工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将会直接而深远地影响重庆经济的发展状况。然而,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的现状如何呢?以及它对重庆工业企业和工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下面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以结构分析、对比分析为分析手段,以1998年到2004年全国及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年报数据资料和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为分析基础,目的在于通过揭示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的现状,为我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我市企业完善财务管理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并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一、全国及重庆市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基本情况
统计资料显示:从1998年到2004年,全国及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净额和主营业务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表一)。
就全国而言,应收账款净额由12612.73亿元增加到21510.67亿元,增长了70.6%。但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更快,由64148.00亿元增加到187814.77亿元,增长了192.8%。应收账款净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由19.7%下降到11.5%,下降了8.2个百分点。
从重庆市工业企业的情况看,应收账款净额由217.94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266.61亿元,增长22.3%;主营业务收入由780.91亿元增加到2108.84亿元,增长170.1%。应收账款净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由27.9%下降到12.6%,下降了15.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以上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全国还是重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均在下降,其主要原因:一是近年来工业企业的经营风险意识不断增强,许多企业加大内部财务管理力度,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二是国家宏观经济一直向好,企业的经营状况逐渐好转,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企业的应收账款回笼加快;三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渐成熟,信用管理制度得以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诚信经营日益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表一 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净额基本情况
时 间 |
应收账款净额 (亿元) |
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
应收账款净额占 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 | |||
全国 |
重庆 |
全国 |
重庆 |
全国 |
重庆 | |
1998年 |
12612.73 |
217.94 |
64148.00 |
780.91 |
19.7 |
27.9 |
1999年 |
13508.10 |
225.81 |
69851.73 |
854.61 |
19.3 |
26.4 |
2000年 |
14789.80 |
250.10 |
84151.75 |
959.36 |
17.6 |
26.1 |
2001年 |
14831.40 |
- |
93733.34 |
1073.25 |
15.8 |
- |
2002年 |
16036.79 |
- |
109485.77 |
1235.72 |
14.7 |
- |
2003年 |
18623.90 |
243.04 |
140610.31 |
1595.07 |
13.3 |
15.2 |
2004年 |
21510.67 |
266.61 |
187814.77 |
2108.84 |
11.5 |
12.6 |
±% |
70.6 |
22.3 |
192.8 |
170.1 |
-8.2个百分点 |
-15.3个百分点 |
注:1、全国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标 “-”栏为资料缺失。
2、“±%”一栏为2004年在1998年基础上的变动幅度。
二、2004年重庆市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情况
1、应收账款中合理的应收账款所占的比重大
不同的行业,其应收账款的多少不完全一样,合理的应收账款所占比重的大小也不完全一致。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中合理的应收账款所占的比重大多分布在70-95%之间;相对而言,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其合理的应收账款所占的比重较大。
2、不同经济类型、规模、行业的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存在很大差异
2004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在不同经济类型、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中存在很大的差异。(见表二、表三)
表二 按不同经济类型的应收账款分布情况
工业企业 |
企业 单位数 |
应收账款净额 (亿元) |
主营业务 收入 (亿元) |
应收账款净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 | ||
绝对值 |
平均值 | |||||
登记注册 类 型 |
国有企业 |
244 |
29.16 |
0.12 |
173.14 |
16.8 |
集体企业 |
178 |
5.34 |
0.03 |
43.98 |
12.1 | |
股份合作企业 |
74 |
2.24 |
0.03 |
14.03 |
16.0 | |
股份制企业 |
1948 |
192.00 |
0.10 |
1468.71 |
13.0 | |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61 |
8.11 |
0.13 |
138.01 |
5.9 | |
外商投资企业 |
120 |
29.63 |
0.25 |
278.78 |
10.6 | |
其他企业 |
9 |
0.13 |
0.01 |
2.19 |
5.9 | |
轻重 工 |
轻工业 |
1101 |
88.96 |
0.08 |
710.55 |
12.5 |
重工业 |
1533 |
177.65 |
0.12 |
1398.29 |
12.7 | |
大中 小型 |
大型企业 |
49 |
85.64 |
1.75 |
946.76 |
9.0 |
中型企业 |
386 |
106.85 |
0.28 |
640.56 |
16.7 | |
小型企业 |
2199 |
74.12 |
0.03 |
521.52 |
14.2 | |
经济 区域 |
都市发达圈 |
1332 |
187.26 |
0.14 |
1461.45 |
12.8 |
渝西经济走廊 |
748 |
47.68 |
0.06 |
361.20 |
13.2 | |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
554 |
31.67 |
0.06 |
286.19 |
11.1 | |
合 计 |
2634 |
266.61 |
0.10 |
2108.84 |
12.6 |
注册类型分组看,我市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主要集中在股份制企业,其总量为192.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总额的72.0%;最少的是其他类型企业,仅有1300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总额的0.05%。但是,通过比较不同登记注册类型工业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户均应收账款净额最高,均值为2500万元;其他类型最低,企业户均有应收账款净额100万元;二者相比,每个外商投资企业的应收账款净额是其他类型企业的25倍。
从轻重工业分组看,应收账款主要集中在重工业企业,我市1533个重工业企业共有应收账款净额177.6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总额的66.6%, 每个企业平均有收账款净额1200万元;而每个轻工业企业平均有应收账款净额800万元。
从企业规模大小分组看,中型企业的应收账款最多,386个中型企业应收账款净额为106.8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总额的40.1%。但是大型企业应收账款净额的平均值最高,每个企业平均有1.75亿元;小型企业应收账款净额的平均值最低,每个企业平均有300万元。
重庆按照自身的自然及经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遵循劳动地域分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功能定位等因素,把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市)划分为三大经济区域,即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在三大经济区域中,都市发达经济圈企业的应收账款最多,1332个规模以上企业共有应收账款净额187.2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总额的七成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的平均值也最高,每个企业平均有1400万元;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企业应收账款净额的平均值大体相当,每个企业平均有600万元。
表三 不同行业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分布情况
大类行业 |
企业 单位数 |
应收账款净额 |
主营业 务收入 (亿元) |
收账款净额占 主营业务收入 的比例(%) | ||
绝对值(亿元) |
平均值(万元) |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143 |
3.68 |
257.70 |
43.62 |
8.4 | |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2 |
0.16 |
793.90 |
2.98 |
5.3 | |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16 |
0.70 |
439.50 |
10.28 |
6.8 |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1 |
0.00 |
11.50 |
0.02 |
6.0 | |
非金属矿采选业 |
22 |
0.54 |
243.20 |
9.09 |
5.9 |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104 |
1.71 |
164.30 |
57.37 |
3.0 | |
食品制造业 |
49 |
1.57 |
321.20 |
23.87 |
6.6 | |
饮料制造业 |
40 |
1.18 |
296.10 |
23.92 |
5.0 | |
烟草制品业 |
5 |
3.32 |
6642.20 |
42.08 |
7.9 | |
纺织业 |
111 |
2.58 |
232.50 |
39.40 |
6.5 |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19 |
0.29 |
155.20 |
4.96 |
5.9 |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43 |
0.75 |
174.60 |
12.64 |
5.9 |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10 |
0.28 |
283.20 |
2.72 |
10.4 | |
家具制造业 |
20 |
2.49 |
1244.80 |
9.49 |
26.2 |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58 |
2.69 |
464.20 |
18.60 |
14.5 |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49 |
1.23 |
250.70 |
9.00 |
13.6 |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3 |
0.00 |
9.20 |
0.12 |
2.3 |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14 |
0.60 |
430.70 |
7.22 |
8.4 |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164 |
11.98 |
730.40 |
138.05 |
8.7 | |
医药制造业 |
51 |
11.39 |
2233.10 |
45.87 |
24.8 |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2 |
0.03 |
141.10 |
1.20 |
2.4 | |
橡胶制品业 |
26 |
1.85 |
712.30 |
10.64 |
17.4 | |
塑料制品业 |
71 |
2.24 |
315.20 |
12.30 |
18.2 |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259 |
15.83 |
611.10 |
93.99 |
16.8 |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76 |
5.91 |
777.50 |
136.02 |
4.3 |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67 |
7.05 |
1052.20 |
86.10 |
8.2 | |
金属制品业 |
77 |
3.64 |
473.00 |
25.36 |
14.4 |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41 |
18.64 |
1321.70 |
83.76 |
22.2 |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50 |
10.70 |
2139.80 |
64.39 |
16.6 |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620 |
110.34 |
1779.70 |
775.60 |
14.2 |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100 |
13.17 |
1317.00 |
71.04 |
18.5 |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24 |
6.87 |
2864.00 |
27.23 |
25.2 |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49 |
8.42 |
1718.10 |
33.73 |
25.0 |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15 |
0.15 |
103.10 |
2.65 |
5.8 |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4 |
0.10 |
259.40 |
2.19 |
4.7 |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70 |
11.61 |
1659.30 |
156.63 |
7.4 |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22 |
1.72 |
782.40 |
16.38 |
10.5 |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37 |
1.16 |
314.10 |
8.33 |
14.0 |
注:在本表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应收账款净额为0,
是因为其实际分别为11.5万元、27.7万元,均不足0.01亿元。
从不同行业看,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10.34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18.64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5.83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3.17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1.98亿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1.61亿元)、医药制造业(11.39亿元)和“专用设备制造业”(10.70亿元)八大行业,这八大行业共有应收账款净额203.66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总额的76.4%。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平均值最高的三大行业分别是:“烟草制品业”(6642.20万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864.00万元)、医药制造业(2233.10万元);平均值最低的三大行业分别是: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03.10万元)、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1.50万元)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9.20万元)。
3、应收账款净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高低不一
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是一个用来衡量企业销售质量的指标,反映企业应收账款周转情况,同时它还可以进一步评价企业的盈利状况:该比值越大,表明企业产品的销售中赊销或分期收款所占的比重越大,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及质量越差、周转速度越慢,企业潜在坏账损失风险越高,同时在利润总额中账面利润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其盈利状况也越差,就形成对企业运营资金的商业信用性实际占用。
2004年重庆市263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2108.84亿元,其应收账款净额为266.61亿元,应收账款净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2.6%。2004年我市263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应收账款净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大于或等于50.0%的有177户,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7.0%,客观地讲,这部分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变现能力较弱,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流动资金营运效率。
从表二和表三可以看出,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其应收账款净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高低不一。
从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看,应收账款净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最高的是国有企业,为16.8%;最低的是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其他企业,为5.9%。
从轻重工业分组看,重工业应收账款净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2.7%;轻工业比重为12.5%,轻重工业比重基本相当。
从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最高,为16.7%;大型企业的比重最低,为9.0%。
从三大经济区域看,渝西经济走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最高,为13.2%,约高于都市发达经济圈的12.8%;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比重最低,为11.1%。
从行业看,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最高的是家具制造业,为26.2%,其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5.2%);应收账款净额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最低的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为2.3%,其次是化学纤维制造业(2.4%)。
4、应收账款净额增幅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的比较
由于当前企业参与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竞争日益国内化,行业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促使企业为了占领并扩大市场,不惜采取大幅赊销的方式,应收账款余额伴随着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也就理所当然了。
自1998年以来,设立直辖市、西部大开发的深层次推进给重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使重庆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连翻几番,五年增长了十几倍。随着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迅速增长,应收账款也快速增长,到2004年已经增加到266.61亿元,在1998年的基础上增长了22.3%。但比较企业应收账款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幅度可以发现:应收账款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幅度,只有其十分之一左右。由此可见,我市应收账款从总体水平看是比较合理的。
本文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市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的增长幅度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幅度,这至少说明我市工业企业在努力扩大销售收入的同时,大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将应收账款对我市工业发展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有限范围内,这对工业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
5、应收账款周转情况
应收账款的周转情况通常采用应收账款周转率或周转次数来反映,其中应收账款周转率最常用,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回收赊销款项的能力,它是某一会计期间的赊销收入净额与应收账款全年平均余额的比率关系,由于按现行的统计制度,赊销收入净额指标难以取得数据,常用主营业务收入来代替,计算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周转率可以用来说明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体现应收账款的催款进度和周转速度。一般认为,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就表明企业收款速度越快、坏账损失越少、偿债能力尤其是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国内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应收账款周转率的高低还可以间接反映出企业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效率。重庆市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见表四。
表四 全国与重庆市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的比较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 | |||
1998年 |
2004年 |
±(次) | |
全国 |
5.1 |
8.7 |
3.6 |
重庆 |
3.6 |
7.9 |
4.3 |
±(次) |
1.5 |
0.8 |
0.7 |
从表四中可以看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由1998年的5.1次提高到2004年的8.7次,提高了3.6次;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由1998的3.6次提高到2004年的7.9次,提高4.3次,提升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次;从表四还可以看出,目前重庆市工业应收账款的周转率(次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次。这表明,近年来我市工业企业在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的来说做得还不够,还应当想方设法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力争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加快企业资金周转。
三、应收账款的不利影响
1、降低资金使用效率
由于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不完全一致,发出商品,开出销售发票,货款却不能同步回收,而销售已告成立,这种没有货款回笼的入账销售收入,势必产生没有现金流入的销售业务损益产生、销售税金上缴及年内所得税预缴,如果涉及跨年度销售收入导致的应收账款,则可产生企业流动资产垫付股东年度分红。企业因上述追求表面效益而产生的垫缴税款及垫付股东分红,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久而久之必将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进而导致企业经营实际状况被掩盖,影响企业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的执行,无法实现既定的效益目标。
2、虚增经营成果
由于我国企业实行的记账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发生的当期赊销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企业的帐上利润的增加并不表示能如期实现现金流入。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比来提取坏帐准备,坏帐准备率一般为3%-5%(特殊企业除外)。如果实际发生的坏帐损失超过提取的坏帐准备,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虚增了账面上的销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3、加速现金流出
赊销虽然能使企业产生较多的账面利润,但是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主要表现为:
(1)企业流转税的支出。应收账款带来销售收入,并未实际收到现金,流转税是以销售为计算依据的,企业必须按时以现金交纳。企业交纳的流转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以及城市建设税等,必然会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2)所得税的支出。应收账款产生了利润,但并未以现金实现,而交纳所得税必须按时以现金支付。
(3)现金利润的分配,也存在以上同样的问题。
另外,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和回收成本都会加速企业现金流出。
4、延长营业周期
营业周期即从取得存货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营业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营业周期为两者之和。由此看出,不合理的应收账款的存在,使营业周期延长,影响了企业资金循环,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现金短缺,影响工资的发放和原材料的购买,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5、增加应收账款管理出错概率
企业面对庞杂的应收款账户,核算差错难以及时发现,不能及时了解应收账款动态情况以及应收账款对方企业详情,造成责任不明确;应收账款的合同、合约、承诺、审批手续等资料若散落、遗失,有可能使企业已发生的应收账款该按时收的不能按时收回,该全部收回的只能部分收回;能通过法律手段收回的,却由于资料不全而不能收回,直至最终形成企业单位资产的损失。
四、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的总体形势正日渐趋好,但是还不能完全乐观,还存在一些隐忧。为促进我市继续加大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和催收工作力度,我们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如下:
1、加强分类管理指导
应收账款在各行业、各地区都普遍存在,但对某些关键行业、重点地区出现的苗头问题要加以重视,并着力解决。如对应收账款的平均值最高的“烟草制品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最大的“渝西经济走廊”的工业企业,要有侧重地对他们加强管理和指导,遏制其应收账款大幅、大量上扬的势头。
2、完善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加快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是解决应收账款中不合理部分居高不下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措施。它包括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培育信用管理和服务系统;建立信用行业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严厉打击商业欺诈行为,定期向社会公布失信企业名单。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制度涉及部门多,技术含量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重庆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成功经验,分步骤、有计划地加快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同时,要结合经济普查、重庆工业50强企业的考核复审、企业工商年检等专项工作来进行。
3、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
围绕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主要涉及按信用客户的名称设置明细分类账,充分利用数据库软件来完整、准确、序时地记载与各信用客户的账户往来情况;设置专门的赊销和征信部门;实行严格的赊销审批和坏账核销制度;实行严格的内审和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
4、用好折扣等手段
企业一方面为保证货物流的畅通,采取赊销方式,产生了应收账款;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等销售折扣来鼓励客户及时付款或者尽可能早地付款,以加快应收账款资金的回笼。
5、积极盘活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是企业不能实际利用的账面资产,我们可以通过抵借或让售获得资金来进行融资,不断地消解、转化应收账款,使应收账款能用于生产的再循环。在这一融资过程中,需要建立和健全应收账款中介机构,以便商业银行能够针对信誉较好企业的应收账款提供融资服务。
6、深化票据市场建设
应收账款能不能及时到帐,与票据市场是否完善,支付手段功能是否强大有一定关系。重庆业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票据市场,但要在清算系统自动化、票据结算规范化、市场运行有序化等方面继续下功夫,提高票据市场的运作效率和能力。
7、适时运用法律武器
依法经营、依法办事是市场经济法则的重要内涵。对于恶意欠款、久拖不还、欠款巨额的,企业要适时拿起法律这一有效武器,依法催款,以最大可能地维护企业应收账款得以实现。
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和管理者关于如何加快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的论述和经验总结莫衷一是,对于是否有一个适用于所有企业,或者某几类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方式,尚无定论,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值得注意的是,落实到某个具体企业究竟应该如何操作,不可为收账而不计代价,务必要考虑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只有在管理成本小于收益的时候才具有经济意义,才可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