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统计工作 统计信息 专题栏目
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 > 数据解读

劳动力迁移对收入水平的影响分析

日期: 2019-05-29
字体:

     劳动力迁移对收入水平的影响分析 

  劳动力 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大量相对过剩,使迁移能够促进劳动力和资本资源的更好结合,劳动力迁移比投资渠道和方向更能体现市场对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作用。从劳动力要素配置的角度研究,外出务工劳动力对收入增长有积极影响,进而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可以有效抑制。

  我们对重庆市 2005年 1%调查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获得大量迁移和非迁移劳动力的收入信息,可以清楚地分析研究这两种类型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迁移和非迁移劳动力的收入存在显著差距,迁移劳动力的月平均收入大大超过全体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水平,而非迁移劳动力的月收入不到迁移劳动力收入的 1半。各种劳动力结构中都存在这种差距,迁移者的收入都大大高于未迁移者的收入。相对未迁移劳动力讲,迁移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提高收入的作用尤为显著,在重庆市的发达地区迁移提高收入 55.3%,欠发达区域提高 93.3%;在乡村提高收入 79.4%,在城镇只增加 35.5%。同样,迁移者的收入差距小于非迁移者,降低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户籍性质之间的劳动力的收入差距。迁移劳动力非农业户籍和农业户籍的收入差距是 1.56: 1,非迁移劳动力的差距是 2.60: 1;迁移、非迁移劳动力在三大区域的收入差距分别是 1.58: 1.03: 1和 1.97: 1.19: 1,城乡之间的差距分别是 1.41: 1和 1.86: 1。从预期收入的角度看,虽然主城的调查失业率分别比渝西地区和库区高出 4.2和 2.0个百分点,但对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的预期收入仍然是主城高于渝西,渝西高于库区,它们之间的预期收入(即实际收入 *( 1—失业率))为 2.09: 1.21: 1。即使加上迁移的经济和非经济成本,主城仍然是对劳动力迁移有相当吸引力的。

  本文利用 2005年重庆市 1%人口抽样调查及其它有关数据就迁移行为的发生对收入水平变化的作用进行初步的分析,探讨不同的人口特征、地域特征的劳动力迁移对居民收入流量和存量的影响。

  一、不同人口特征的迁移对收入水平提高的差异分析

  总体而言,迁移者的收入大大高于非迁移者 ,但是不同人口特征的劳动力迁移对收入水平提高的影响程度具有很大差异。

  1 、分性别和婚姻特征的迁移对收入的提升作用

  迁移使劳动力提高收入 1倍以上,对不同性别收入提高幅度基本相同。男性迁移劳动力的月收入比女性高出 48.0%,与非迁移劳动力中男女收入差异比较仅仅高出 1个百分点,证明迁移对性别收入差距提高不敏感。

  欠发达地区和乡村男性迁移收入提升优势更明显。在经济发达的主城男女的迁移者收入基本相等并且提高幅度较小,大约迁移者收入提升幅度为 54%。库区迁移者收入增幅最大,男女分别达到 93.8%和 81.8%。经济发展水平居中的渝西地区分性别增加收入也较多,分别为 76.9%和 45.1%,也是分性别迁移收入差距拉得最大的区域。迁移对乡村收入提高的贡献度大于城镇,特别是乡村男性提高更为明显。乡村迁移劳动力收入高出未迁移的 79.4%,其中男性高出 1.31倍。在城镇,迁移对女性收入的提升效果更好,女性提高了 1.4倍,男性只增长 31.9%。

  迁移对于没有配偶的劳动力收入增长的贡献更大,特别是在乡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无配偶的迁移效果更佳。无配偶迁移者的收入比未迁移的提高了 1.33倍,而有配偶的迁移只能提高收入 1.04倍。在农业户籍和非农业户籍中无配偶都表现出同样强烈的性别特征。在次发达地区的渝西,无配偶与男性一样,迁移使收入提升的效果最明显,在主城则是有配偶的迁移对收入增长的效果更好一点。城镇劳动力中迁移提高收入的差距在不同婚姻状况中不是十分明显,有配偶迁移提高收入 51.0 %,无配偶提高 61.5%。乡村地区对于无配偶的迁移鼓励效果明显,收入提高幅度高达 164.5%,而有配偶只有 67.5%。

  2 、分户籍特征的迁移对收入的提升作用

  从增加收入角度看,农业户籍更鼓励迁移特别是男性劳动力迁移。迁移让农业户籍劳动者提高了 1.2倍的收入,特别是让男性迁移行为提高了 1.29倍的收入水平。非农业户籍劳动者迁移的收益要小许多,大约只能增加收入 30%左右,而且男女之间的性别收入差距较小。

  迁移可以减低户籍性质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按照前面的分析结论,户籍是影响收入分配的制度因素,在非迁移劳动力人群中,非农业户籍的收入水平高出农业户籍收入的 1.60倍。通过完成迁移的作用过程,劳动力收入中非农业和农业户籍的这个差距就缩小为 0.56倍,效果是相当明显的。

  在经济中等发达区域,迁移提高农业户籍性质收入的作用影响程度最低。渝西地区农业户籍劳动力收入提高 76.2%,而主城迁移者中,农业户籍劳动力提高了收入近 1.1倍,库区这个幅度也提高了 1倍。

  在城镇地区,迁移提高农业户籍劳动力收入的效果更为显著,农业户籍迁移者收入在城镇地区提高了 90.2%,在乡村只提高了 54.3%。非农业户籍性质劳动力迁移的提高效果在城乡均为 32%左右,没有明显差异。

  迁移行为在降低城镇地区的不同户籍性质收入差距的同时,提高了乡村地区不同户籍性质的收入差距。前往乡村的迁移者中,非农业户籍劳动力的收入高出农业户籍的 1.66倍,未迁移劳动力中非农业户籍收入只高出 40.9%。表明迁移到乡村的非农业户籍劳动力带去的不仅仅是简单劳动力能力,还有技术和资金等增加收入的众多元素,可以全面提升当地的劳动生产能力。

  3 、分年龄段的迁移对收入的提升作用

  迁移可以大幅度提高各个年龄段的收入水平,基本不改变分年龄段的收入曲线形状,但对不同年龄别收入的离差有缩小的作用。全部年龄中, 30-39岁组平均收入最高, 50-59岁组收入大幅度下降。而 20-29、 30-39和 40-49岁组这三个年龄段的收入比较接近,年龄组迁移者收入均值与总体平均值的差距在 5%以内, 50岁以上组的收入为总体平均值的 90%左右。非迁移劳动力中,与总体均值差距最小的年龄段收入差距在 6.6%以上, 50岁以上组的收入为总体平均值的 75%。换句话讲,迁移对 50岁以上年龄组收入的提升作用更大,使分年龄收入的倒 “U”曲线变得更加平坦,尾部收入不那么明显降低。迁移对农业户籍提高各个年龄段收入的影响程度要大于非农业户籍。对于农业户籍劳动力,迁移在高年龄组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 16-29岁组收入提高 90.5%,其他年龄组增长幅度均在 100%以上。迁移对非农业户籍低年龄组作用最大, 16-29岁组收入提高 39.3%,年龄越高收入增幅就越小, 50-59岁组增幅最低降低为 22.3%。

  在不同经济发展区域,迁移对不同年龄段提高收入的作用明显不同,影响程度随着经济发达程度升高而降低。提升幅度最大的年龄段 50-59岁组为例,库区迁移收入提高幅度是 105.5%,渝西地区增长幅度是 95.1%,主城的提高幅度降低到 87.3%。所有的年龄段收入都有随经济发达程度而提高,迁移对收入增加的作用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迁移在乡村对各个年龄段收入的提升幅度大于城镇,对城乡内部分年龄段收入增长幅度的效果不同。在乡村的全部年龄段,迁移对收入的影响均大于城镇,在较高年龄段和最高年龄段更加明显。而城镇迁移对最低年龄组提高收入的作用更强。总体上讲,经济社会越发达,迁移越能弱化年龄和体力对收入的影响作用,这就是体力和经验的相互替代作用。

  4 、分职业特征的迁移对收入的提升作用

  迁移对各种职业的收入都有提高效果,但职业之间差距是加大的效应。其中,迁移对负责人收入增加的幅度最大,对工人收入提高的作用最小,前者收入上升 94.3%,后者只有 8.0%的提高幅度。迁移对提高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收入的影响相对大于服务人员和农民,前两个职业和后两个职业收入分别提高 22%和 18%左右,差距并不是十分明显。

  迁移在农业户籍中加大职业间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负责人的收入变化,发生迁移行为的负责人收入比未迁移的增加了 2.3倍以上,但其他职业最多增长不超过 30%,工人只有 3%的微弱变化。非农业户籍中迁移对各种职业收入差距的变化相对小很多,变化最大的负责人收入增加 44.5%,最少增幅的工人也有 21.8%的增长。

  负责人迁移到主城是增加收入效应最显著的路径,比当地的非迁移者负责人收入高出 1.18倍,而到库区的迁移行为却让负责人收入下降了 38.7%,到渝西地区也让收入下降了 4.1%。另一个迁移区域特征有较大差异的职业是农民,在主城迁移者提高收入 37.7%,在渝西和库区分别只有 12.4%和 10.4%的增长,看来迁移到城市提供蔬菜和副食的农民比提供粮食的边远地区农民有更好的收入。迁移者收入低于未迁移者的现象还出现在渝西地区的工人,到这里来就业的工人收入比当地未迁移工人的收入还要低 3.0%。这个现象是否可以解释为当地乡镇企业众多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包括管理者的收入低于当地的以所有者身份进入该行业的劳动力,或者是当地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不是那么迫切,这有待找到更准确详实的证据来进一步证实。

  城镇地区不同职业的迁移者收入全面高于未迁移者,但以白领阶层提高收入幅度较大,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增长 20%以上,负责人更是增长 87.4%,而农民增长 38.6%,服务人员和工人的增幅分别只有 17.3%和 7.0%。说明城镇对不同技能人员的需求是明显不同的,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与雇佣单位关于收入的议价能力更强。乡村的迁移对职业收入影响无法找到相应规律,负责人和服务人员出现下降,其他职业有不同程度增加,以办事员和技术人员增加较多。可以说明,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结构决定了迁移劳动力不同职业收入变动的方向和幅度

  5 、分教育特征的迁移对收入的提升作用

  迁移行为提高各类受教育程度劳动力的收入,但对较低教育程度劳动者的收入增长作用更为明显。其中,小学和初中文化迁移劳动力的收入分别比未迁移的高出 114.1%和 73.3%,文盲迁移者的收入也比非迁移者高出 60.3%。高中文化程度的迁移者的收入相对提高 37.2%,大专以上程度劳动者的这个指标只有不到 23%的提高幅度。

  迁移在对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中,对非农业户籍劳动力的影响大大低于农业户籍劳动力。非农业户籍劳动力中,迁移行为对各种教育程度的收入提高影响程度在 15.3%-32.5%,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初中和小学程度。在农业户籍中,不同教育的影响程度在迁移中发挥更大作用,小学、初中、高中分别高出 119.0%、 92.3%和 79.8%,提高幅度最低的大专教育程度劳动力收入也有 39.7%的增加。

  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在不同区域提高收入程度是不同的,较低教育程度到发达地区,较高文化程度到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收入增长最多。在各种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中,小学、文盲以迁移进入主城提高收入最为显著,增长幅度分别达到 126.0%和 86.7%,依次迁移到库区和渝西;高中以迁移到库区效果为最好,收入高 71.9%;大专和大专以上的劳动力,渝西是他们最好的选择地,分别可以提高收入 13.6%和 39.9%。这里也说明,物以稀为贵在不同区域劳动力市场上仍然有不同的收入效果。

  城镇和乡村迁移劳动力收入同样高于非迁移者,但迁移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城乡迁移者的收入差距明显小于非迁移者的差距,前者收入差距是 1.86: 1,后者差距只有 1.41: 1。较高文化程度的迁移目的地为乡村对收入提高幅度更大,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迁移到城镇是他们更好的选择,初中及以上的教育程度劳动力到乡村增加收入幅度为 47.1%—100%,在城镇只有 21.6%—42.2%。这里的规律与不同地区间迁移增加收入效果差距的规律完全一致。

  二、迁移者与原迁出地收入的比较

  全部迁移劳动力中只有 17.8%是重庆市外的迁入者,由于没有相应的迁出省市的相关收入数据,所以以下分析我们只对重庆市内的迁移劳动力收入进行迁出地的比较。

  由于我们的调查没有迁入劳动力本人迁移前后完整的追踪调查数据,所以只能以迁出地的收入进行替代比较。因为前面已经得出迁移劳动力收入除了极个别分组稍稍小于非迁移劳动力,在其他各种分组中都高于非迁移劳动力收入的结论,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原迁出地中对迁入劳动力的较高收入进行扣除。迁移劳动力的现实收入相对迁出地收入是明显提高的,迁移者的收入比全部劳动力高出 87.8%,比未迁移者高 105.2%。

  1 、不同迁出区域对收入增长的影响

  迁入迁出地的差异决定了迁移对收入的影响程度和增减变动方向。迁入目的地是重庆市经济社会最发达的主城的迁移者收入增长最多。无论什么区域的劳动力,只要能够在主城落脚站稳,那么收入至少比原居住地增长 45.2%,最多的可以增长 135.7%。库区作为三大区域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低的地区,迁出者迁移后的收入增长幅度最大,只要有能力能够迁出,收入就至少增长 83.7%。迁移区域的比较优势在迁移的收入效应上得到体现,主城迁出的劳动力到渝西后收入要降低,而迁移到更为落后的库区收入会出现增加现象。渝西的劳动力的最好去向是库区而不是经济发达的主城。所以,迁出地和目的地的最佳组合是,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最好在本区域内迁移,处于中等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应该到比自己更落后的区域求职,落后区域的劳动力到发达地区发展是改变处境的最佳选择。除了发达地区有较高的劳动力生产率带来的较高收入水平外,知识互补与收入递增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迁移到发达区域,劳动力的收入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力对知识投资的回报率要取决于所有人的知识投资而且并非他自己。具有特定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在与技术水平相当的劳动力共同工作时,起生产效率会更高,收入也会更高。

  2 、迁移中的城乡差别对收入增长的影响

  城镇化的方向就是劳动力迁移的方向,无论哪个区域的劳动力进城对自己的收入提高都是有利的。落后地区劳动力的城镇化进程改变收入状况最为显著,库区劳动力进入城市提高收入 116.3%,而主城劳动力进入城市只提高 47.6%,这其中的原因当然与收入的落差有关,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同发展区域收入的趋同和收敛。城市、镇、乡村的经济社会差距是明显的,迁移对收入增加的改变趋势与他们之间的位置一致。当然,不可否认,能够在高收入地区立足的劳动力应该是比无法立足的劳动力更为优秀,迁入环境对劳动力的素质已经进行了筛选。迁移作为劳动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的流动,在相当程度上缩小区域和城乡的收入差距。只要收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这个差距大于迁移成本,那么劳动力的迁移就会继续下去。只要城乡差距存在,劳动力迁移流向的趋势仍然是离乡进城。

  表 1 不同区域迁移前后的收入增长幅度

  单位 : %

  资料来源: 2005 年重庆市 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3 、不同迁出地对劳动力特征的收入增长的影响

  相对落后地区的男性迁移效果更好。迁出地为渝西和库区的男性劳动力迁移后的收入增长幅度大于女性迁移者,而主城女性劳动力迁移后的收入增幅比男性劳动力更大。

  农业户籍劳动力的迁移收入不论迁出区域如何均表现出大大高于非农业户籍的增长幅度,落后地区迁移对收入贡献更大。非农业户籍增长在区域之间差距不明显,基本维持在 13%-16%的增长水平。迁出效应在农业户籍中的推力有巨大示范性,鼓励了更多的迁移行为发生。

  在各种职业的迁移中,负责人和农民表现出很强的迁移效应和迁出地特征,从主城迁出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分别达到 37.8%和 48.7%,另外两个区域简单算术平均的迁移收入增长幅度也分别达到为 25.9%和 27.9%。而渝西地区迁出的工人迁移对收入的影响则是负向的,这是迁移行为中的一个特例。

  库区的迁出劳动力对收入增长是全方位的促进,在各个年龄组的增长离散程度最小,相对其他两个区域情况比较,除最高年龄组外,其他年龄组的增长幅度都是最大。这个结论与迁入地的特征基本一致。

  从主城迁移劳动力中分析,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迁移效果最好,收入增长幅度在三大区域中处于领先地位,而初中、高中、大专程度的迁移收入增长以库区最高,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迁出效果却是以渝西地区最好。这种现象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文化程度劳动力提供的需求空间是不同的,落后地区人力资源容易流失,人才的需求是有很强的区域结构和发展阶段特征。

  表 2 不同特征迁移前后的收入增长幅度

  单位 : %

迁出地

主城

渝西

库区

性别

男性

39.8

69.9

89.0

女性

48.1

67.9

86.0

户籍

农业

57.4

89.1

107.2

非农业

16.2

13.5

13.6

职业

负责人

37.8

12.8

27.1

技术人员

5.8

8.7

7.2

办事员

10.9

11.0

7.7

服务人员

8.1

7.5

7.3

农民

48.7

17.6

17.4

工人

11.7

-1.9

6.5

年龄

16-29

26.1

63.5

74.9

30-39

38.7

53.8

74.4

40-49

39.0

60.6

90.6

50-59

77.6

106.9

99.8

教育程度

文盲

61.3

55.6

59.5

小学

100.1

82.8

85.9

初中

33.4

53.2

68.6

高中

16.7

25.6

28.9

大专

5.0

10.5

11.1

本科

3.2

29.9

11.5

 

  资料来源: 2005 年重庆市 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从以上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迁出地的不同推力在迁移行为中的作用,落后地区和乡村对劳动力迁移的推动更加强烈,农业户籍的推力也是相对突出的,教育程度、性别、年龄特征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特征。

  三、迁移者对住房状况的影响

  以上我们主要是对迁移劳动力力的收入流量开展了研究。本次调查还为我们提供了常住人口的居住状况,从另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家庭收入存量的主要部分住房状况的分析可能。下面我们利用 2005年重庆市 1%人口抽样调查有关住房情况对迁移户和非迁移户进行分析。样本范围与前面研究相同,家庭人口中只对家庭户内的劳动力开展研究。本研究的迁移户是指家庭户中有迁入劳动力的家庭户,而不是仅仅是家庭中全部劳动力为迁移劳动力的家庭户。这次调查中,全市的 16520迁移劳动力分布在 11109个家庭户中,平均每个迁移家庭户中有迁移劳动力 1.49人。

  1 、迁移户收入状况明显好于非迁移户

  迁移户家庭的总收入状况明显好于非迁移户,户均收入高出 1倍以上,劳动力人均收入水平高出非迁移户 96.8%。在分城乡的家庭户中,不论迁移户和非迁移户,城镇劳动力的平均收入大大高于乡村家庭户,迁移户和非迁移户中劳动力收入分别高出 97.5%和 101.3%。分地区的情况是,经济发达区域的劳动力人均收入也大大高于欠发达地区。三大区域中,迁移户的劳动力收入在主城、渝西和库区之间的比例为 1.67: 1.04: 1,非迁移户的该指标的比例为 1.96: 1.18: 1。

  样本家庭户中,迁移户的户均劳动力规模比非迁移户大 5%左右。分城乡的状况看,城镇家庭户的户均劳动力规模小于乡村的户规模,在迁移户和非迁移户中呈现同样的特征。这于现代城镇家庭的生育行为和生活模式有密切关系,较低的生育要求和生活中小家庭强烈的分家愿望形成了非迁移户乡村家庭劳动力数量大于城镇家庭户 10.0%,迁移家庭户劳动力数量乡村大于城镇家庭户 34.4%。按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分,发达的区域的家庭户户均拥有劳动力数量明显小于欠发达地区,表现为主城的家庭户劳动力规模最小。以上家庭户的收入和户规模劳动力数量状况与一般规律吻合,从一个角度说明数据质量有相当保证。

  表 3 户均劳动力和收入状况

  单位 : 人、元

户均劳动力

迁移户

非迁移户

增减 %

户均月收入增减 %

合计

1.92

1.83

5.3

107.2

城镇

1.83

1.72

6.2

59.1

乡村

2.46

1.90

29.8

98.4

主城

1.88

1.70

10.7

69.3

渝西

2.05

1.85

10.5

72.9

库区

1.90

1.85

2.6

83.5

 

  资料来源: 2005 年重庆市 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由于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和户均劳动力数量的差异,迁移户和非迁移户的户均收入差距有拉大的趋势,迁移户的户均收入比非迁移户多出 107.3%。这是迁移户平均劳动力数量较多、劳动力收入水平较高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各种分组中户收入与劳动力收入的基本趋势相同。

  2 、非迁移户的住房状况好于迁移户

  虽然迁移户的劳动收入流量状况是显著好于非迁移户,但是长期城乡分割现象的存在,福利分房制度的影响,长期生活的住房积累,体现在固定财富的积累上非迁移户有相当的优势,在住房条件上非迁移户要好于迁移户。

  表 .4 户均居住状况

  单位 : 平方米、 %

户均住房面积

购房和建房比例

迁移户

非迁移户

增减面积

迁移户

非迁移户

增减百分点

合计

79.94

107.93

-28.0

52.5

91.5

-39.0

城镇

75.65

100.54

-24.9

47.9

85.3

-37.4

乡村

105.02

113.04

-8.0

79.3

95.8

-16.5

主城

68.69

88.28

-19.6

46.9

86.0

-39.1

渝西

89.29

108.89

-19.6

57.8

91.5

-33.7

库区

91.68

113.69

-22.0

57.9

93.3

-35.4

 

  资料来源: 2005 年重庆市 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从住房建筑面积(以下均为建筑面积)来分析,非迁移户的面积大于迁移户 35%,比迁移户户均居住面积多出 28个平方米。分城乡看,非迁移户与迁移户的住房主要差距是在城镇地区,而乡村的住房面积差距只有 8平方米左右。三大区域中,迁移户的居住面积基本上维持为非迁移户的 80%左右,没有显著的区域结构差异。经济越发达,户均的住房面积相对较小,这就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居住的集约化和城市的高房价。

  从住房来源上看,迁移户购房和建房的比例明显小于非迁移户。迁移户的购房和建房的比例为 52.5%,也就是讲还有 47.5%的迁移户是居住在租赁的房屋里。相应非迁移户的自有住房的比例高达 91.5%。从城乡和三大区域看,这种差距非常清晰,非迁移户在乡村和非经济发达区域的自有住房比例相对于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更高。

  3 、迁移户的住房支出大大高于非迁移户

  由于是迁移来到常住地的时间不长,近几年的房地产价格上涨迅速,迁移户在居住上的支出大大高于非迁移户,购房和租房两个方面都是明显的。这就体现了迁移的居住成本,是迁移的负效用。但是由于调查取得的住房购买价格是购房时的成交价格,完全不能反映住房现实的市场价格,所以不能简单把它等同于家庭户的财富积累。

  虽然迁移户的居住面积较小,自有住房的比例较小,但他们承担的户均购房支出却高达 3.5万元,比非迁移户高出 46.4%。如果考虑到购房和建房的单位面积购买成本,那么迁移户的单位购房价格是非迁移户的 3.45倍。从这里可以看到迁移的居住成本是比较高昂的,迁移的时间也是有价值的。在乡村,由于没有福利分房的影响,房屋市场价格上涨幅度远远低于城镇,房屋的供需矛盾没有城镇地区突出,迁移户户均的购房费用低于非迁移户。但是乡村的购房单位面积支出迁移户仍然高出非迁移户 47%。

  表 5 户均居住开支状况

  单位 : 元

户均购房费用

户均月租房费用

迁移户

非迁移户

费用增减

迁移户

非迁移户

费用增减

合计

35354

24142

11212

99.85

4.72

95.13

城镇

38725

33040

5685

114.81

10.85

103.96

乡村

15647

17990

-2343

12.39

0.47

11.92

主城

46739

35115

11624

149.68

9.39

140.29

渝西

20247

20802

-555

56.01

4.43

51.58

库区

27860

22747

5113

49.72

3.39

46.33

 

  资料来源: 2005 年重庆市 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在每月的房租支出上,迁移户大大高于非迁移户。迁移户每月的户均租房开销近 100元,而非迁移户才不到 5元。这种差距在城镇地区是明显的,而农村非迁移户几乎是不需要租房,他们几乎完全都居住在自有住房里,迁移户的住房费用也相当低。这体现了劳动力迁移的流向和起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迁移户和非迁移户的租房支出上升明显,这于当地的房价和租房比例有关。

  如果按照购房和租房价格的正常比值,购房价格相当于 20年的租房价格,我们可以计算出迁移户每月比非迁移户多付出 46 .7 元的住房支出,加上现实租房的差价,迁移户每户每月的住房开支比非迁移户多支出 141.8元,分摊到家庭成员,每人增加住房支出 73.9元。这个支出与迁移带来增加收入比较是迁移者可以接受的,所以从成本角度看迁移是有收益的。

  4 、迁移户的购房和租房状况

  迁移户中,购房户和租房户的收入总体上看是基本相同,月收入水平都比较高。但分城乡可以看到,城镇地区的购房户的收入高出租房户 20.2%,乡村却低于租房户 61.0%。可以这样讲收入状况较好的迁移户在城镇更趋向于买房,在乡村更愿意租房。这个现象在分区域中是在发达地区,收入条件好的迁移户喜欢买房,欠发达地区,却偏向于租房。同样体现迁移户对迁入地的满意程度和居住的时间愿望。

  表 6 迁移户的购房和租房状况

  单位:元、平方米

  资料来源: 2005 年重庆市 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从住房面积看,购房户的居住条件明显好于租房户,户均面积比租房户多出 1倍以上。在城镇这种现象比乡村显著,在经济不同发达程度的地区,这个现象都可以明显观察到。

    根据以上分析,虽然我们没有相应数据去计算迁移者全部新增费用,但住房的开支对于迁移者来讲是完成迁移的主要成本部分,可以初步得出迁移者的住房条件和住房方面体现的财产积累与非迁移者有明显差距的结论,这个差距需要用时间来弥补。迁移者在住房方面的支出相对增加的成本是由于迁移带来的增加收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迁移者的自有住房比例超过 50%,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迁移的稳定性和迁移者对迁入地的信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