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重庆市儿童发展纲要实施状况简述
2004年是我市实施《2001-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儿纲》)和《2001-2010年重庆儿童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儿规》)的第四年。在这一年里,我市各职能部门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贯彻 “儿童优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努力地做好儿童发展纲要监测工作,在距终期监测时间不到一半的2004年,我市儿童发展状况却有着喜人的发展,《儿纲》中: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四个领域33项数据目标截止2004年已达到终期监测目标的有20项,达标率为61%;《儿规》中54项数据目标截止2004年已达到终期监测目标的有26项,达标率为48%。儿童整体状况发展较好,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两个领域发展尤为喜人。
儿童健康指标全面达标
全市各卫生职能部门认真贯彻卫生部、中国残联联合下发的《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的通知精神,进一步规范我市妇幼保健工作。制定了《重庆市产前诊断管理细则》和《重庆市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细则》,严把母婴保健专项技术准入关,促使我市儿童健康共10项指标提前6年达到《两纲》终期监测目标。这10项达标指标分别是:婴儿死亡率13.6‰,比目标值下降9.4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8.3‰,比目标值下降12.8个千分点;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持平;新生儿低出生发生率仅1.3%,比目标值下降3.7个百分点;免疫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均达92.9%,比目标值高2.9个百分点;婴儿母乳喂养率94.5%,比目标值高14.5个百分点;合格碘盐食用率96.9%,比目标值高1.9个百分点;城市儿童保健覆盖率、农村儿童保健覆盖率均达100%,分别比目标值高10个百分点、30个百分点;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93.8%,比目标值高3.8个百分点。
初等教育发展喜人
“科教兴渝”、“育人兴市”是我市全面提高儿童教育水平,全面实施小康社会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十五”期间着重抓了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控制辍学率、回收流失生的工作,在各区县(自治县、市)建立流失情况年报统计制度,并纳入年终考核,促使我市儿童尤其是女童入学、小学五年巩固率持续上升。由于教育措施到位,工作力度加强,使我市初等教育出现了可喜的局面。据《两纲》监测统计数据,我市适龄儿童净入学率与其中的适龄女童的净入学率均达99.8%以上(终期监测目标为99%),初中毛入学率与其中的女童毛入学率均分别达到107%(终期监测目标为95%),(注:由于流动人口的存在,出现适龄学生在校学生多于户籍所在的适龄学生),小学5年巩固率与其中的女童5年巩固率分别达98%和97%(终期监测目标为95%),均提前达到《两纲》终期监测目标。
儿童生活环境有较大改善
一是文化环境纷繁活跃。我市文化部门深知妇女儿童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始终把宣传、维护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儿童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以新闻、新闻专题、访谈、纪录片、文艺专题形式,呼吁全社会关注儿童的发展成长。重庆电视台制作播出的《拍案说法》、《为了明天的太阳》、《钢针奇案》、《离婚》都是教育性很强,收视率很高,观众反响较好的影视栏目。重庆电视台还制作了《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公益广告在9个频道中滚动播出;全年制作播出妇女儿童电视节目1220个小时。重庆广播电台制作开辟了极具青少年特点的《金色年华》专栏节目;青少年益智竞技的《头脑风暴》栏目;在《道德观察》栏目里专门开设了以“关注未成年人”,为主题的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专题节目。全年制作播出妇女儿童广播节目610个小时。
二是儿童生活环境有较大改善。根据2004年《重庆市妇女儿童发展情况统计表》数据反映,我市儿童赖以健康生长的生活环境保护指标与全国大、中城市比较,虽总体偏低,且距《两规》目标差距较大,但从动态比较看,各项生活环境指标逐年改善,自2000年来呈逐年增长态势,2004年与2003年比更有较大的增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增长31.8个百分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增长7.1个百分点;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增长1.1个百分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增长1.1个百分点;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增长2.5个百分点;农村改水受益率增长1.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