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2 年重庆市居民消费需求研究
投资和消费 [1]是市场经济中主要的经济行为 ,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积极要素 ,投资与消费的良性互动可以形成经济自主增长。从“三驾马车”在经济运行中的关系看,消费是十分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和最根本的动力,只有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协调增长才能实现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为适应新的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已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转变。在此背景下,重庆经济要保持健康持续地发展,坚持扩大内需 ,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战略上显得尤其重要。
一、重庆市消费需求发展现状
(一)最终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最终消费对重庆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78-2001年,重庆最终消费占 GDP的平均比重为 60.5%,高于资本形成总额 27.1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2002年以后,重庆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2004年,资本形成总额占 GDP的比重首次超过最终消费,之后这一趋势不断强化,资本形成总额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最终消费占比呈下降态势,但依然是重庆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图 1: 2002-2012年资本形成总额及最终消费
单位:亿元
2002-2012 年,最终消费拉动全市 GDP年 均增长 6.0个百分点,较资本形成总额低 1.8个百分点,其中, 2012年最终消费 拉动增长 6.1个百分点,高于净流出 5.6个百分点,低于资本形成总额 0.9个百分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最终消费是重庆经济增长的第二大拉动力。
(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
一直以来,重庆的经济增长模式基本上属于消费、投资双轮驱动型。从 2002年以来的平均贡献率来看,最终消费贡献率为 43.6%,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低 13.7个百分点,其中 2012年全市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44.9%和 51.5%,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明显低于投资。消费是最终需求,需求不足会削弱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因此消费需求的驱动力有待加强。
(三)最终消费率呈走低态势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估计,发达国家平均消费率均在 70%-80%之间。 2002-2012年,重庆的消费率从 55.1%降到 47.3%,与投资率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两者之间的差异由 10.1个百分点逆转到 -8.3个百分点,形成明显的剪刀差,消费率在全国 [2]的排位也由 2002年的第 10位下降到 18位。
图 2: 2002-2012年重庆市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化情况
单位: %
究其原因,尽管近年来最终消费总量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却长期低于同期 GDP增速。 2002-2012年,全市 GDP年均增速为 13.7%,而最终消费仅增长 11.8%,最终消费增速慢于经济增长直接导致消费率下降。
图 3: 2002-2012年重庆市 GDP和最终消费增速
单位: %
二、影响消费需求增长的原因分析
(一)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制约消费需求增长
收入决定消费,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2012年,重庆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 22968元和 738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597元和 534元,在全国排 11和 19位,仅相当于全国排名首位的上海的 57.2%和 41.5%,重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不高,消费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收入分配不均衡,降低总体消费水平
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来看, 2002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净增加 5286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净增加 1.57万元,是农村居民的 3.0倍。 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30万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占城镇居民的 32.1%,收入差距直接影响农村居民购买力。
从城镇居民内部结构来看,各占 10%的最高、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绝对额差距由 2002年的 1.71万元,扩大到了 3.78万元。从消费结构的量化指标恩格尔系数来看, 2012年,全市最高收入户恩格尔系数低于最低收入户 17.6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内部结构的差异,造成低收入阶层消费层次偏低,消费需求受阻,从而形成消费断层,导致总体消费水平降低。
(三)各种物价持续上涨,压抑居民消费预期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推行了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收费、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随之住房价格、医药以及教育费用不断上涨,在收入增长缓慢和预期支出增加的双重压力下,加上“轻消费、重储蓄”等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只有尽可能地通过增加存款来获取“安全感”。据央行重庆营管部调查显示,当前近 70%的重庆人宁愿存钱而不愿意消费。 2002年以来,全市个人存款年末余额除 2007年以外,增速均保持在 15%以上, 2012年绝对额达到 8361.64亿元,人均存款 2.50万元。高储蓄率是把双刃剑,居民储蓄率过高必然会抑制消费需求的增长。同时,已结束的家电下乡、节能补贴等刺激消费政策也提前释放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四)网购渐成消费热潮,冲击市内传统零售业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2012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 2.42亿人,较上年增长 24.8%,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 42.9%。以淘宝为例, 2012年,该网络交易平台成交额已突破万亿元,其中重庆支付宝用户网上支出金额约占到全国的 1.8%,排名第 15位,较上年增长 64.7%。重庆的支付宝用户人均支出达到 10012元,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人们热捧的购物方式。但是,从消费流向来看,受进货渠道以及物流等因素影响,重庆的网络卖家数量并不多见,如淘宝中以“服装”作为关键词的卖家超过 13万家,但重庆不足 500家,因此,以网购为代表的新兴零售业发展虽然迅速,但重庆本地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线上流向了沿海及电子商务较发达的地区,对我市传统零售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三、如何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一)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增强消费者购买力
根据消费需求理论:消费需求 =居民收入×消费倾向,可见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要增强消费者信心的内在动力,首先应该积极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特别是增加农村居民和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积极培育中等收入阶层,扩大消费群体,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只有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才能刺激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根本,拉动并维持城乡居民消费的可持续增长。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是刺激消费的重要保证。因此应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居民医疗、养老、教育、失业保障体系,扩大保险覆盖面,减少居民因病致贫现象,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将居民的这部分储蓄转化为即时消费。同时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清理和减少针对普通老百姓的税费,加大公共性消费支出,特别是增强在社会保障资金、教育、医疗及公共设施等社会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投入,为居民增加消费支出提供切实的保障,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从而达到扩大消费需求的目的。
(三)完善市场监管制度,改善居民消费环境
消费需求的扩大,既取决于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又受制于消费环境的影响。消费市场的有序诚信与否,对消费信心和消费选择是有很大影响的。为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欲望,必须要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从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等方面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组织体系,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欺行霸市行为,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努力营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城镇化是我市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在内需,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形成促进消费增长的联动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升级,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改善居民消费环境,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变农村进城人员的消费行为,在劳动收入占比和人均收入增加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提高,充分发挥城镇化扩大消费的作用。
(核算处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