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统计工作 统计信息 专题栏目
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 > 数据解读

2005年重庆市从业人员状况

日期: 2019-05-29
字体: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2005年,全市完成GDP达3069.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受经济增长因素的拉动,全市从业人员保持稳定。2005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707. 62万人,比上年下降0.5%。全市从业人员和就业结构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发生变化。

  一、就业人员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

  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吸纳和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富裕劳动力的主要场所。2005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国有和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继续呈下降的趋势。2005年末,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已达563.73万人,比上年增长4.4%。国有、集体等公有经济从业人员减至 1143.89万人,比上年下降2.7%。从业人员在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显示,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比重明显上升, 公有经济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下降。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3.0%,比上年末增加1.5个百分点;公有经济从业人员的比重为67.0%,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

  在城镇地区,从业人员的所有制结构变化十分明显,非公有经济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末,在城镇地区的私营、个体、自主经营等非公有经济的从业人员已达335.8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80万人,增长6.9%。公有经济单位中的从业人员为264.43万人,比上年下降1.6%,其中,国有经济从业人员为123.5万人,比上年末下降1.0%;城镇集体经济从业人员为140.93万人,比上年末下降2.2%。

  在城镇地区,非公有经济从业人员的比重上升。2005年末,在城镇地区的私营、个体、自营劳动者等非公有经济中就业的人员已占城镇全部从业人员的55.9%,比上年末增加2个百分点。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已成为解决我市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出路,据市劳动保障局城镇就业人员变动数据测算显示,2005年,城镇当年累计新就业人员31.95万人中,到非公有经济中就业的人员占90%以上。

  二、就业人员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5年,我市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呈现出三、二、一的特点,即一产业就业人员快速减少,二产业就业人员缓慢回升,三产业就业人员大量增加。2005年末,一产业就业人员为847.30万人,比上年下降2.5%;二产业就业人员为304.87万人,比上年增长1.1%;三产业就业人员为555.45万人,比上年增长1.9%。

  现阶段,我市一产业劳动力过剩十分明显,劳动力向外转移、向其他产业转移已成为必然。据抽样调查推算,2005年末,我市出市的外出人口423.15万人(全市从业人员不包含出市外从业人员),其中:出市外农村劳动力就达到349.16万人。在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下,城镇地区容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同时,二、三产业通过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步回升,从业人员的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中,一产业所占比重降至49.6%,首次降到50%以下。二产业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升至17.9%和32.5%。从业人员结构与上年相比,一产业减少1.1个百分点,二产业增加0.3个百分点,三产业增加0.7个百分点(见下表)。

  2005年重庆市从业人员产业结构分布情况

 
2005年
2004年
比 上 年 增 减
从业人员
(万人)
比 重
(%)
从业人员
(万人)
比 重
(%)
从业人员
(万人)
比 重
(百分点)
全 市
1707.62
100.0
1715.62
100.0
-8.00
-
一产业
847.30
49.6
869.30
50.7
-22.00
-1.1
二产业
304.87
17.9
301.42
17.6
3.45
0.3
三产业
555.45
32.5
544.90
31.8
10.55
0.7

 

  三、从业人员在行业中的变化

  2005年,从分国民经济行业的情况看,仅农林牧渔业1个行业从业人员减少,其余的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从业人员增加最多的行业,首先是批发和零售业为131.1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6万人;其次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为174.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7万人;再次是住宿和餐饮业为75.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5万人。经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我市的制造业已从前几年的减少人员,到2005年出现增长势头。2005年末,制造业从业人员已达166.0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2%。

  从业人员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首先是信息传输业,同比增长7.2%;其次是电力、燃气和自来水供应业,同比增长6.7%;再次是采掘业,同比增长5.5%;房地产业,同比增长4.3%;批发和零售业,同比增长3.5%(详见下表)。

  2005年重庆市分行业从业人员情况

 
从业人员 (万人)
比上年增减人数(万人)
比上年增减(%)
全市从业 人员
1707.62
-8.00
-0.5
  农林牧渔业
847.30
-22.00
-2.5
  采矿业
14.66
0.76
5.5
  制造业
166.05
0.33
0.2
  电、燃、水生产和供应业
6.72
0.42
6.7
  建筑业
117.45
1.95
1.7
  交通、仓储和邮政业
45.57
0.29
0.6
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
7.03
0.47
7.2
  批发和零售业
131.19
4.46
3.5
住宿和餐饮业
75.40
1.35
1.8
  金融业
6.76
0.13
2.0
  房地产业
5.83
0.24
4.3
  租赁和商务业
21.72
0.45
2.1
  科研和地堪业
9.04
0.07
0.8
  水利、环境和公设管理业
5.76
0.07
1.2
  居民和其他服务业
174.30
2.57
1.5
  教育
33.91
0.33
1.0
  卫生、社保和社福业
13.51
0.05
0.4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96
0.03
1.0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22.46
0.03
0.1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以批发零售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仍是我市吸纳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2005年全市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净增10.5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9%,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等行业就增加8.38万人,占第三产业增加就业人员的79.4%.

  四、城镇从业人员迅速增加

  我市城镇从业人员继续增加,有超过三分之一以上从业人员分布在城镇地区。2005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已达600.27万人,增长3.0%,城镇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升至35.2%,所占比重比上年末增加1.2个百分点。

  在城镇地区,从业人员在行业结构中发生明显变化,2005年末,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95.92万人,比上年下降0.8%;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206.15万人,比上年增长2.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298.20万人,比上年增长4.5%。目前,城镇从业人员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分别为16.0%、34.3%、49.7%,与上年相比,一产业减少0.6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增加0.1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

  我市城镇从业人员的增长主要是新就业人员的增加。2005年,据市劳动保障局城镇就业人员变动数据测算显示,全市城镇地区当年累计新就业人员达31.95万人,比上年增长9.0%,如扣除11万人的自然减员,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达20.95万人,比政府工作目标,在年内安置17万人的计划,超23.2%,是直辖以来新增就业人员较多的一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