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辖以来,重庆建筑业在改革中发展壮大
直辖以来,我市建筑业紧紧抓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按照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重庆的要求,抓管理、抓项目、促发展,积极开拓市场,努力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工程质量,规范市场行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为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其支柱产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一、建筑队伍不断壮大 ,生产经营规模再上新台阶
我市建筑业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提高竞争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十年来,建筑队伍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大、中、小梯次结构,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配套成龙的专业结构体系,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到 2006 年底,我市具有建筑资质(不含劳务分包企业)的建筑企业单位 2455 个,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由直辖前的 64.43 万人 发展到 2006 年末的 92.84 万人。
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张,建筑队伍的不断壮大,我市建筑业生产经营规模再上台阶。 2006 年,我市具有建筑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达 895.09 亿元,比直辖前的 1996 年增长了 3.4 倍,十年累计完成建筑业产值 5093.46 亿元,平均每年增长 15.9% 。与此相对应,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也由直辖前的 4065.24 万平方米扩大到 2006 年的 11522.42 万平方米,扩大了 1.8 倍。
二、 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直辖以来 , 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我市建筑企业也加快了合并、重组、改组、改制的力度,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成份逐渐缩小,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壮大,民营经济异军突起,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也渐趋合理。形成了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的行业队伍,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建筑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从企业角度看, 2006 年,我市具有建筑资质的建筑企业 2455 家。其中,国有和集体企业有 292 家,占全部建筑企业的比重也由直辖前 93.1% 降至 11.9% ;私营建筑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直辖前的 27 家发展到 2006 年的 1160 家,增长了 42 倍,占全部建筑企业的 47.3% 。
从从业人员看 , 2006 年,我市具有建筑资质的建筑企业平均从业人员 92.84 万人。其中,国有和集体企业从业人员 14.49 万人,较直辖前减少 44.55 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比重也由 95.0% 降至 15.6% ;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则由直辖前的 1.02 万人发展到 33.68 万人,增长了 32 倍,占全部从业人员的 36.3% 。
从建筑业总产值看, 2006 年,我市具有建筑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895.09 亿元,其中国有和集体经济完成 148.74 亿元,私营企业完成 274.33 亿元,分别占建筑业总产值的 16.6% 和 30.6% ,其中,国有和集体经济所占份额比直辖前下降 78.5 个百分点。
三、施工领域不断拓宽,企业活力不断增强
随着建筑业资质管理办法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我市建筑业逐步形成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以专业承包为主体,以劳务分包为依托的组织结构。在稳定发展传统行业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施工领域,初步形成了房屋工程建筑业、土木工程建筑、建筑安装业、装饰装修业、工程准备、提供施工设备服务等门类齐全、行业配套的建筑产业大军,施工技术正向高、精、尖、深的方向发展。一批整体素质高、品牌影响大、竞争实力强、社会形象好的企业脱颖而出,在行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6 年,在全市建筑业企业中,完成建筑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 156 家,占全部企业的 6.0% ,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477.80 亿元,占全部产值的 52.7 % ;其中超过 10 亿元的有 5 家建筑企业。
四、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十年来,我市建筑业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施工领域的拓宽,经济实力也明显增强,效益显著提高。 2006 年,我市建筑业企业资产为 815.13 亿元,所有者权益为 367.34 亿元,实收资本为 294.15 亿元,分别比直辖前的 1996 年增长 4.3 倍、 5.9 倍和 4.2 倍,年平均增长分别为 18.2% 、 21.4% 和 17.9% ;实现利税总额 57.64 亿元,比直辖前增长 6.9 倍,年均增长 23.0% ;实现利润总额 28.14 亿元,比直辖前增长 14.9 倍,年均增长 31.8% ;资产负债率由直辖前的 65.4% 下降到 55.1% ;产值利润率由直辖前的 0.9% 提高到 3.1% ,提高了 2.2 个百分点;人均利税由直辖前的 1127 元提高到 6340 元,提高了 4.6 倍;按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由直辖前的 31863 元 / 人,提高到 102046 元 / 人,增长了 2.2 倍。
五、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 社会贡献越来越大
随着我市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社会效益和社会贡献越来越显现。
(一)建筑业为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直辖十年来,我市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 16.0%,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 15.7%。 2006年,我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 265.95 亿元,占我市 GDP的比重达到 7.6%,比直辖前的 1996年提高了 2.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位于工业、其他服务业、农业和批发零售业之后,居第五位, 2006年,建筑业对我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7.3%,比直辖前的 1996年提高了 1.8 个百分点,建筑业拉动经济增长 1.0个百分点,比直辖前的 1996年提高了 0.1 个百分点,建筑业为我市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建筑业在安置就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成绩突出
由于建筑业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建筑业在安置人员就业与再就业,尤其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作用突出。建筑业和建筑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006 年,全市建筑业就业人员年末人数为 119.12 万人,比上年末增长 1.4% ,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的 7.4% ,吸收农村建筑业就业人员 44.3 万人,占建筑业就业人员总数的 37.2% 。建筑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改善城乡面貌、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农民工就业、保证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带动了社会其他产业的发展,并逐渐成为城乡之间经济关系的主要结合点之一。
(三)为把重庆建成国际化大都市添砖加瓦
我市建筑施工队伍是我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建设领域的主力军。直辖十年,一大批工业、能源、交通、农林水利等重点工程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先后建成,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加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提升。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改扩建、渝怀铁路、渝遂铁路、重庆轻轨交通、高速公路建设、“八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区”、渝澳大桥、鹅公岩大桥、大沸寺大桥、长江大桥复线桥、滨江路建设、城区道路改扩建工程等等,使我市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市“血脉”变得更为通畅;三峡博物馆、洪崖洞、湖广会馆、人民广场、朝天门广场、三峡广场、步行街、大学城等等文化教育娱乐项目的建成,进一步提升了我市的文化艺术品位;大型工业企业搬迁建、改扩建、工业园区建设、农业生态园区建设,为实现我市产业集群化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发展,保持我市经济平稳健康增长起到进一步支撑作用。
(四) 为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直辖十年,我市住宅建设跨跃式发展,市民居住水平得到极大改善。而建筑企业在这一历史性进步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十年共累计竣工各类房屋面积 41082.45 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达 28233.82 万平方米,占总数的 68.7% , 2006 年我市住宅竣工面积由直辖前的 1267.51 万平方米上升到 3821.96 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住房环境和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2006 年末,我市城市居民人均房屋建筑面积 24.52 平方米,比直辖前的 1996 年增加 16.52 平方米。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无不凝结着百万建设者的智慧和辛勤劳动。
我市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直接为国民经济创造基础物质产品的同时,还对其他相关产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展望未来,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发展“导航定向”的讲话精神,我市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城市化进程。我市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为我市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在建筑市场化发展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形势下,建筑业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更为艰巨的挑战。我市建筑业企业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