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一季度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艰难复杂。在市委、市政府“前瞻调控、优化发展;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总体思路指引下,全市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
一、总体情况
一季度全市 35个区县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其中 8个区县增速超 16%,经济运行呈现高位平稳回落态势,开局总体良好。按照各自承担的区域功能,各“引擎”和特色板块呈现主动协同、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见图 1)。
图 1: 2012年一季度各经济板块总量增速
单位:亿元, %
二、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提速发展
万州、涪陵等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要素集聚能力稳步攀升,产业实力愈发增强,城市功能日益健全,区域性中心功能进一步显现。一季度,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增加值 624.68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 24.8%,同比增长 15.6%,增速分别比全市和一圈高 1.2和 1.7个百分点。
三、一圈“引擎”蓄势换挡
“一圈”作为全市发展条件最好的区域,突出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化工医药、材料工业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经济保持快速增长,集聚效应和引擎作用进一步显现。一季度,“一圈”实现增加值 2013.85亿元,占全市比重为 79.8%,同比增长 13.9%,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 19.2%,拉动全市经济增长 11.4个百分点。但由于几个经济总量较大的区县增速较低,一圈总体增速低于两翼 2.4个百分点。
虽然“一圈”增速低于“两翼”,但“一圈”盘子大,“两翼”盘子小,“两翼”发展在速度上见效快。市委市政府把振兴两翼放在区域发展的优先位置,给予两翼众多政策支持,以促进圈翼协调发展,目前“两翼”增速高于“一圈”,“一圈”拉动力大大高于“两翼”,这符合全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调控预期。
四、两翼加速崛起
渝 东北、渝东南翼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通过产业园区多园共建等方式,加大引资力度,加快资源转化为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业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矿产、建材、轻纺食品、特色资源加工等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两翼经济加速发展,为“十二五”期间缩小三大差距开了一个好局。一季度,“两翼”地区实现增加值 510.02亿元,占全市比重为 20.2%,同比增长 16.3%,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 20.8%,拉动全市经济增长 3.0个百分点。其中 ,渝东北实现增加值 392.59亿元,增长 17.5%,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 17.0%,拉动全市经济增长 2.4个百分点;渝东南实现增加值 117.43亿元,增长 12.5%,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 3.8%,拉动全市经济增长 0.6个百分点。
五、县域经济活力增强
近年来,我市一直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域财力增强等重点开展工作,不断培植和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产出效能逐步提高,实力明显壮大,为推动一圈两翼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季度,璧山、潼南、铜梁等县加快打造笔记本配套产业基地,引进一批电池、机壳、 PCB板等配套产业和企业;开县搭建科技研发平台,已建立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 36家,拥有专兼职科研人员近 300人;云阳县新开工投资 16亿元的年产 30万吨棉籽蛋白,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市 19个县实现增加值 503.19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 19.9%,同比增长 15.9%,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 19.1%,拉动全市经济增长 2.7个百分点。
六、库区发展迅速
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全面实施,库区天然气及盐化工、船舶制造、旅游休闲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特色农业园区加快建设,就业渠道逐步拓宽,群众安稳致富,和谐稳定新库区发展迅速。一季度,库区 15个区县实现增加值 1016.42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 40.3%,增长 15.3%,高于全市 0.9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 41.8%,拉动全市经济增长 6.0个百分点。其中, 8个重点移民县发展提速,实现增加值 462.14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 18.3%,增长 17.9%,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 20.2%,拉动经济增长 2.9个百分点。
七、存在的问题
一是区县之间发展差异进一步扩大。 通过基本统计量分析,一季度区县 GDP增速总体方差为 11.73,极差为 17.3,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了 1.75和 3.7,表明一季度区县 GDP增速离散程度扩大,区县之间发展差异进一步增大。
二是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略有下降。 一季度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全市经济贡献率为 28.1%,比上年同期下降 0.6个百分点。
(核算处阳建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