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全市2005年末常住人口为2798.00万人,出生率为9.4‰,死亡率为6.4‰,自然增长率为3.0‰。从调查数据推算结果看,2005年全市人口特点:我市常住人口总量开始出现回升,出生率和死亡率继续保持稳定,流动人口数量加大,城镇化率稳步提高,人口老龄化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得到进一步控制,人口文化素质得到较大提高。为我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人口低速稳定增长,常住人口出现微增态势
200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798万人,比上年增长0.2%,这是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我市常住人口第一次呈现增长势头。
2005年全市出生人口26.28万人,出生率为9.4‰,死亡人口17.89万人,死亡率为6.4‰,全年净增人口8.39万人,自然增长率为3.0‰。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保持稳定,进一步巩固了我市“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模式。
从人口分布看, 2005年,都市发达经济圈常住人口为645.51万人,占23.1%;渝西经济走廊常住人口为839.37万人,占30.0%;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常住人口为1313.1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人口的46.9%。
调查数据显示,我市外出市外人口增幅逐年减缓,市外外来人口不断增加是我市常住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虽然我市目前仍然是人口净外出的地区,但净外出速度已经明显降低,2004年全市净外出比2003年增加了18.64万人,而2005年比2004年净外出人口增加了14.60万人。同时户籍人口中的外来迁入和自然增长因素共同作用使我市常住人口开始缓慢回升。这表明我市的人口生态环境和人口承载力有了改善,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二、人口流动继续加快,外出市外人口趋势减缓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户籍制度的逐步放开,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发达地区转移。2005年,全市外出人口为637.26万人,比上年增长7.7%,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20.1%。也就是说,平均每5个重庆人就有1人外出,即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其中,外出到市外半年以上的人口为431.22万人,比上年增加25.71万人。市外外来的人口为60.06万人,比上年增长5.46万人。
从外出流向看,2005年,在市内流动的人口比重是32.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相应的,外出市外人口占全部外出半年以上人口的67.7%,比2004年下降0.9个百分点。外出人口中,市内流动的比例加大,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市的人口外出市外的倾向在开始减弱,在市内的就业和创业机会越来越多。
三、人口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
近几年,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人口的空间分布也逐渐向城镇聚集,我市城镇化水平逐年稳步提高。2005年末,全市城镇人口为1265.95万人,城镇化率为45.2%。
城镇化率的提高和人口向发达地区聚集是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2005年全市人口不断向都市经济发达经济圈聚集的趋势更加明显。与2000年的常住人口分布相比,都市发达经济圈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比重上升了1.8个百分点,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分别下降0.8和1.0个百分点。
人口的聚集是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健康发展的在人民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是人们自由迁徙自由择业的生动体现。
四、全市人口文化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十五”期间,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继续接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增加,使我市各种受教育人口比重变化明显加快。2000至2005年,受大学教育人口比重平均每年增加0.3个百分点。2005年,每十万人拥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5928人,是2000年的2.1倍,每十万人拥有高中教育程度人口9583人,是2000年的1.1倍。与此同时,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平均每年减少0.7个百分点。反映了五年来以来,我市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高中和高等教育规模等方面的成效,有效地提升了我市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
五、人口老龄化呈加速度趋势上升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便定义为老龄社会。据第五次人口普查长表计算,2000年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8.8%,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的1.2%,表明重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进入老龄社会。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全市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1%,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到1.6%。五年来,老龄人口比重平均每年上升0.44个百分点,高龄老人比重也以平均每年0.08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我市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大。
我市老年化的程度和趋势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是我市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国策,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低生育水平长期持续,2000年以来的妇女总和生育率都保持在1.2多一点的水平,青少年人口比重快速减少。另一方面是人口净外出的影响。我市外出市外人口中15-45岁的中青年人口占85%,常住总人口的数量减少老龄人口数量不变自然会提高我市老年化程度。
可以预计,随着我市劳动力的外出减缓甚至回流现象的出现,近期人口老年化的趋势会减缓,短期内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不会出现。从长期来看,老龄化对我市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是一把“悬剑”,对持续发展有负面影响。现在的日本人口的老化现象三十年后会在我国重演。抓住现在劳动力充足的黄金机遇期,完成产业升级,抢占国内产业分工的制高点是当前的唯一选择,否则劳动力短缺和老人养老的双重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将会大大影响我市的竞争力。
老年人口问题肯定将会越来越突出,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当前,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六、出生人口性别比得到进一步控制
中国人口性别比偏高是有文化原因和历史原因的,特别是人口控制政策实施以来更为突出,我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也历来偏高。2003年的1‰人口调查结果发现,当年我市出生婴儿性别比很高。这个结果立刻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级有关部门迅速加大工作力度,全市上下强有力的措施在2004年调查数据上得到充分反映,当年我市出生婴儿性别比迅速下降到117.2。在今年调查数据中,我市出生婴儿性别比进一步下降到114。这个数据虽然低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15.1,但还是高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111.6,与非计划生育时期的出生不受制约时期相比要高得多,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零岁组性别比是107。从长远看,要保持人口合理的性别比,还任重道远。要彻底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必须从生育政策、养老保障政策等方面入手,仅仅靠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
当前重庆人口状况继续朝着健康持续方向发展,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人口问题的惯性作用会使我们长期背负人口这个巨大包袱,我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仍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降低失业率的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等等,在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都会成为很棘手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