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30.5%,高于GDP增长率19.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财政收入连续多年超经济增长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重庆的经济税源有多大,应当提供多少税收收入,也是近年来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
众所周知,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几乎所有税收都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个人所得税取决于个人的收入,而企业所得税取决于企业利润。从理论上讲,经济税源的规模就是GDP的规模,GDP的增长速度就是税收的增长速度,税收应与GDP保持基本同步增长。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税收增长与GDP增长并不完全同步。在此,我们以2005年度数据从以下几方面查找原因:
一、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为财政增收奠定良好基础
进入“十五”以来,重庆继续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全市上下统一思想,紧紧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把贯彻中央宏观调控作为加快重庆发展的机遇,充分运用“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提供的广泛发展空间,集中力量加快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确保了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实现了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经济发展“内生增长”效应明显得到体现,为完善和稳固财政税收的增长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平均增长10.9%,高于“九五”1.6个百分点,2005年达到3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2005年,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速继续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同时财政收入的规模也迈上了新台阶。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95亿元,比上年增收92.5亿元,增长30.6%,高出同期经济增长率19.1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增长2.8倍,翻了近两番。
二、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在计算口径上的差异
通常讲,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或者超常增长,主要是拿财政收入增幅与可比价的GDP增幅相比较。即经济增长是扣除价格因素的可比增长速度,而财政收入的增长是未剔除价格因素的现价速度。2005年各项物价指数在上一年回升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上涨态势,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个百分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8个百分点。
三、GDP的结构与税收收入的结构存在差异
2005年从GDP的三次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占15.1%,第二产业占41.0%,第三产业占43.9%。从税收收入的结构来看,我市的第一产业提供的税收为10.6%,由于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惠农政策,特别是从2005年起我市全部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结束了农民缴粮纳税的历史。第一产业税收所占比重较低,说明我市税收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二、三产业的增幅,特别是第二产业,近年来都高于GDP的增幅。2005年我市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幅度分别高于GDP的增长幅度1.4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
四、各类税收对应的经济税源(税基)增幅高于GDP增幅,由此产生的税收也必然高于GDP增幅
增值税来源于工业、商业的增加值,约占我市国税和地税税收总量的45%。与二、三产业的增加值有较高的相关性。而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幅度又高于GDP的增长幅度,特别是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大大高于GDP的增长幅度。2005年我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4.0%,高于GDP增幅2.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1%,高于GDP增幅5.6个百分点。因此,相应的增值税的增长幅度自然就比GDP增幅高。2005年我市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增值税为33.65亿元,同比增长29.7%。
五,税收征管因素
税收征管始终是将潜在经济税源转化为现实税收的决定力量。近年来我市税收收入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离不开税务部门积极落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征管基础工作,进一步落实“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加强税源管理,针对薄弱环节,采取各项措施,优化业务流程和纳税服务,完善征管体制,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保证税收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所以衡量税收增长是否正常,关键是看税收增长与其对应的经济税源增长是否协调。从一系列税收与对应经济税源增长的对比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近年来我市主体税种与对应的经济税源保持着协调增长的态势,表明税收增长是高质量的。只要税收增长结构与其对应的经济税源增长结构是协调的,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税收增长快于GDP增长也是完全正常的。
总体看,2005年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增幅继续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既得益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也是税务部门不断完善税收征管体制和机制、全面强化科学管理、依法治税水平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广大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积极奉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