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统计工作 统计信息 专题栏目
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 > 数据解读

十八大以来重庆“三新”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日期: 2022-10-13
字体:

“三新”经济迈入新阶段  新动能展现新活力

——十八大以来重庆“三新”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市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三新”经济迅速崛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持续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新产业蓬勃发展,转型升级亮点纷呈

(一)现代高效农业稳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生产效能,以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数字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市设施农业播种面积达到90.89万亩,占地总面积47.49万亩。智慧农业示范引领成效明显,2019年以来,全市新建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240个,其中大田种植979.90万亩,畜禽养殖3676.06万只,设施栽培 52.06万亩,水产养殖 221.32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成功创建潼南柠檬、涪陵榨菜、江津花椒、奉节脐橙、丰都畜禽、万州种养循环等6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形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

农村电商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近年来,全市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品牌农产品网络线上销售行动,为农产品销售架设起新的流通平台。2021年,全市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53.6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48.4%。

(二)先进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市制造业平稳发展的重要力量。2021年,全市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8.1%和18.2%,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7.4和7.5个百分点;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9.1%和28.9%,较2016年分别提高4.1和12.6个百分点。新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至2021年底,全市笔记本电脑年产量达9385.29万台,是2012年的2.3倍,全球每三台笔记本电脑中有一台产自重庆;集成电路54.78亿块,是2012年的124.9倍;液晶显示屏、智能手表从无到有,2021年产量分别达到3.65亿片、1847.27万个。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优势,全市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为重点,加速推进先进制造业延链补链。2012-2021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32.2%,高于工业投资年均增速19.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26.2%,较2012年提高14.1个百分点。

(三)新兴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新兴服务业加速培育,发展新动能持续扩大。2021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5%,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以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商务服务为代表的新服务企业发展稳健。2021年,全市新服务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30.4%,比规模以上服务业快15.0个百分点。企业绩效不断提升,2021年,全市新服务企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21.6%,人均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达到92.21万元、8.46万元,较2019年分别提高20.16万元、3.08万元。

二、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融合发展势头良好

(一)电子商务呈现高速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线上消费保持活跃。2021年,全市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963.30亿元,是2015年的3.9倍,年均增长29.9%,高于全国水平7.7个百分点。伴随电子商务的兴起,邮政快递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快递运输服务网络不断完善,邮政快递业务迅速增长。2021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达到163.19亿元,快递业务量达到9.79亿件,分别是2012年的5.2倍、17.8倍。

(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

近年来,全市着力推进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促进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2%,较2018年提高5.8个百分点,2018-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6.0%,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9.9个百分点。    

制造企业数字化率稳步提升,已累计建设、认定126个智能工厂、733个数字化车间,累计实施4700余个智能化改造项目。示范项目建成后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9.8%,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2.5%,单位生产能耗平均降低19.5%。“两化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指数达到60.7,位列全国第7位。截止2021年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接入二级节点20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带宽达到590G、骨干互联网直连城市达38个。

(三)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迅速

近年来,全市城市商业综合体迅速发展,综合体数量及销售额均实现较快增长。截至2021年底,全市城市商业综合体共计62个,商户1.26万个,全年实现销售额365.35亿元,全年总客流量7.25亿人次,全市城市商业综合体全部可出租(使用)面积418.17万平方米,出租摊位数2.08万个。其中,重庆龙湖时代天街、龙湖金沙天街、来福士广场、华润万象城等12家综合体可出租面积均超过10万平米。

三、新动能持续壮大,创新驱动提质增效

(一)大众创业保持活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类创新型企业、创客、微商大量涌现,新主体不断增长,成为引领“三新”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2021年全市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57.88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320.37万户。科技企业、新兴经济成长迅速,2021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工商注册企业达到12.07万个,当年新注册企业2.42万个;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到99个,较2012年增加49个。截止2021年底,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增加至118家、5108家、3.69万家

(二)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坚持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建立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研发创新投入水平显著提升,2021年全市R&D经费投入达到603.8亿元,是2012年的3.8倍,年均增长15.9%,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R&D经费与GDP之比为2.16%,较2012年增长0.78个百分点。创新成果丰硕,2021年,全市专利授权达7.62万件,是2012年的3.8倍;有效发明专利4.23万件,是2012年的6.2倍。截至2021年底,建成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220个,较2012年增加147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市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4个,较2012年增加241个,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

(三)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京东、中科曙光、腾讯云计算等高性能算力设施相继落户重庆,百度西部自动驾驶基地、川南渝西工业互联网产业平台等项目进展顺利。2021年,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占全部基础设施投资比重突破5%,投资总额接近200亿元。累计建成移动电话基站数25.5万个,为2012年的5.4倍,其中,5G基站7.3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量在西部排名第一,处于全国5G发展第一梯队。累计建成光缆线路长度142万公里,为2012年的3.8倍。“一核两区多点”的数据中心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数据中心集群已具备9万个机架、45万台服务器的支撑能力。

回望过去的十年,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全市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展望未来,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高质量发展,加速转换发展动力、革新发展方式,奋力谱写全市“三新”经济发展新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