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统计工作 统计信息 专题栏目
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 > 数据解读

以质赋能 以进促稳 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

日期: 2024-07-01
字体:

以质赋能  以进促稳  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

——2023年重庆市高质量发展统计监测报告

2023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稳”的基础不断夯实,“进”的力量持续积聚,步伐坚实、谱写新篇。

一、稳中有进,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全力以赴强信心、稳投资、扩消费、优结构,全市经济在波浪式发展中稳住了大盘,在承压前行中实现了螺旋式上升。

经济总量迈上新阶。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45.79亿元,成为全国第16个、西部第3个GDP总量超3万亿的省市,也是特大城市中第4个GDP总量超3万亿的城市。从增速看,全年全市GDP比上年增长6.1%,较2022年增速提高3.5个百分点,也快于新冠疫情三年年均4.9%的增速,实现202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

生产发展持续回升。农业生产保持稳定。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生产形势稳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7%,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粮食恢复性增产,全市粮食产量1095.90万吨,创近15年新高,增长2.1%,居全国第9位,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加速回升。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汽摩和材料产业引领工业增长,分别增长9.9%、10.3%。全市39个行业大类中,有24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61.5%。服务业企业生产经营恢复向好,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5874.88亿元,增长8.2%。

投资消费稳步向好。投资运行韧性较强。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3%,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工业、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13.3%和7.0%。重大基建项目继续对全市投资形成有力支撑。全市在建10亿元以上基础设施项目392个,较上年增加43个,合计完成投资比上年增长9.7%,占全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为56.4%。消费市场加速复苏。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万亿元,增长8.6%,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

二、质效双升,创新升级发展释放新活力

锚定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紧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蹄疾步稳着力构建。

基础建设支撑有力。基础平台加速建设。2023年,全市重组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10个,新增国家创新型县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个。新增国家生物样本库1个、总数8个,新增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1个、总数14个。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举办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引进人才3401人、引进项目283个。做好“两院”院士增选推荐和服务工作,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新引进市外人才7.4万人,新招收博士后1290人,出站留渝率升至90%,新认定高层次人才895人,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到24万人,人才总量达到634.7万人。资金投入持续增加。全年完成科学技术支出102.5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2.7%,技术市场签订成交合同11281项,成交金额865.1亿元。

高新产业带动力好。工业新产业转型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品产量较快增长。2023年,全市启动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八大行动,新建17个智能工厂、224个数字化车间;全市汽车产量升至全国第二,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50万辆,比上年增长30.3%;智能手机产量占全国6.7%、智能手表产量增长44.6%、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59.1%。数字型、科技型服务业增势良好。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69.23亿元,增长25.4%;规上专业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42.51亿元,增长11.8%。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任务,试点任务实施率95.3%,24项改革举措入选国家最佳实践案例。

数字化赋能提质增效。全市扎实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持续夯实。2023年,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正式投用,算力规模超过1000P。新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1个、累计3个,新部署4个“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累计7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联接10个省市、47个二级节点、3.5万家企业,累计标识注册量超过287亿。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29个,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梯队。全市5G电话用户达到1981.46万户,增长49.4%。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97.98亿元,增长16.9%。

三、双核引领,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双城经济圈规划政策体系与常态化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纵深推进,“一区两群”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改革创新成效明显。出台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推进方案,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启动建设,第二批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获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扎实推进,启动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重大项目提速增量。248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138.4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20.1%,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开放合作持续推进。成渝中线、成达万、西渝等高铁加快建设,川渝省际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达到21条;全年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量超过5300列,运输箱量超43万标箱,均位居全国第一,运行线路近50条,覆盖欧亚超100个城市。

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1.67%,比上年末提高0.71个百分点,城镇化持续推进。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由上年的2.36下降为2.28。城市风景更靓丽,完成41个区县和开发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施226个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534万平方米、棚户区1.8万户。乡村颜值更美丽,创建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107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黑臭水体治理综合推进率分别达到85.9%、65%、37%,新改建“四好农村路”3360公里、农村电网1524公里,新开工水源工程15座,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4102公里,新改造农村危房5759户,2个区县获评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县。

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巩固。健全政策体系,制定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促进脱贫地区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意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4.1%,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万亩,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050万吨以上。深入实施城口、巫溪、酉阳、彭水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帮扶举措,倾斜安排衔接补助资金20.9亿元、东西协作财政援助资金2.5亿元。“一户一策”精准帮扶监测对象3.5万户、10.5万人,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脱贫户和监测户,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稳定在79万人以上、就业率居全国前列。全市14个脱贫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

四、生态优先,美丽重庆建设厚植新优势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力推进美丽重庆建设,全力交出生态环境高分报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绿水青山本底做实做靓。环境质量硬实力稳步提升。2023年,全市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创“十四五”以来最佳水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5天,连续4年保持320天以上;全市自然保护区5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生态修复新路子走深走实。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33.5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5.06%,新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50.5万亩、国家储备林101.5万亩,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33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266.7平方公里。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全市连续4年获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40.05万吨每天,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清零行动,新改扩建乡镇污水处理厂28座,启动50个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全面建立。

产业协同发展做强做精。绿色农业稳中向好。2023年,全市新创建3个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麦制品、蔬菜产业入选全国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产品网络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2%,涪陵榨菜、奉节脐橙、潼南柠檬、巫山脆李等“土特产”成为“爆品”“爆款”。绿色文旅名声打响。全市旅游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206.82亿元,较上年增长13.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0%。年末全市拥有国家A级景区294个,其中,5A级景区11个,4A级景区153个。全市重点监测的130家A级景区接待游客1.53亿人次,增长98.9%。接待过夜游客1.03亿人次,增长88.1%。依托巴山渝水的好风光、烟火气、人情味,促进“旅游+”融合,长江三峡旅游产品案例入选第一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十佳案例。

绿色低碳转型做好做优。2023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0.8%。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为271.30亿千瓦时,增长11.8%,清洁能源电量消纳占比超过47%。天然气产量160.24亿立方米,增长13.3%。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2个、绿色工厂133家,碳市场累计成交4753万吨,全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绿色贷款余额超过6800亿元,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497个。持续优化完善“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截至2023年底,平台注册用户突破172万,上线减排场景15个,备案方法学20个、自愿减排项目11个。“碳惠通”核证自愿减排量约191万吨,履约清缴17笔,碳中和登记9笔。

五、拓宽通道,对外开放能级实现新提升

推动进出口结构调整优化,制定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五年行动方案,一体打造大通道、大枢纽、大口岸、大物流、大平台,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构建。

外贸经济稳定发展。2023年,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7137.39亿元,其中,出口4782.19亿元,进口2355.20亿元。外贸外资结构持续优化,汽车(包括底盘)出口331.68亿元,比上年增长51.9%,其中,电动载人汽车出口37.75亿元,增长1.7倍;摩托车出口162.43亿元,增长16.3%;锂离子蓄电池出口49.69亿元,增长85.2%。全市新增外商投资企业387家,比上年增长44.4%。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53亿美元。年末累计有319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重庆。全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74亿美元,其中,货币投资6.67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5.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3%;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92亿美元,增长26.9%。

开放平台持续打造。2023年,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含分支机构)18673户,注册资本总额1256.79亿元。其中,新增注册外资企业(含分支机构)172户,注册资本7.73亿美元。自贸试验区累计培育重点制度创新成果148项,在全国率先实施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试点;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新签约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61个、金融服务项目29个;两江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等园区开放功能不断完善,永川综保区、两路果园港综保区封关运行。

开放通道高效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通道辐射我国18个省(区、市)70个城市144个铁路站点,通达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90个港口。2023年,全市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货物17.8万标箱,比上年增长21%,货值280亿元,增长16%。长江黄金水道活力逐步释放,全市港口货运吞吐量2.23亿吨,水运集装箱吞吐量131.7万标箱;中欧班列(渝新欧)覆盖欧亚110个城市,渝满俄班列稳步发展,运输货物分别为21.7万标箱、18.4万标箱。果园港大件码头、鱼嘴铁路货运站南货场等建成投用,沪渝直达快线集装箱班轮开行量增长8.9%;江北机场国际航线恢复至33条,旅客吞吐量增长106%;重庆成为全国首个“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六、多措并举,人民生活品质日益提升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收入就业稳定增长。2023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95元,比上年增长5.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35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20元,增长7.8%。落实促进青年就业创业35项措施,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3.86万人,比上年增长4.5%。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4%。全市农民工总量756.4万人,比上年增长0.7%。其中,外出农民工515.4万人,增长1.3%;

保障体系持续健全。2023年年末,全市共有21.06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6.75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人数7.51万人,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人数10.09万人。2023年,全年资助135.7万困难群众参加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735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600元/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为955元/月,其中,集中供养孤儿补助标准1605元/月,社会散居孤儿补助标准1405元/月。全年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50万,基本医保参保率超过97%,“救助通”改革全面推开,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4万套(间),新配租入住公租房3.5万套,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普惠服务扎实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023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94.61%,比上年提高0.62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90%,提高0.11个百分点。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4个,获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试点城市。医疗质量全面提升。与2022年相比,全市医院增加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116个,其中新增三级医院23家、三甲医院8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增加3个。市区(县)两级疾控局挂牌成立,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有序推进。2023年末,全市卫生人员总数33.5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增长6.0%。免费为符合条件的19.3万女学生接种HPV疫苗,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累计为群众减负65亿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