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力度,通过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取得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成绩。据统计,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增幅比全国水平高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83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57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50亿元,增长9.0%。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99年的19.1:40.9:40.0变为2000年的17.8:41.3:40.9。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结构渐趋合理的同时,经济运行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依然是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市场物价持续低迷,城镇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经济增长的基础仍很脆弱。
一、农村经济
农业结构调整顺利推进,农村经济形势趋向好转。全年林牧渔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农业的发展速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结构为67.4:3.3:25.0:4.3,其中农业下降2个百分点,林牧渔业上升2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4160.10万亩,比上年减少3.1%;经济作物和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1226.10万亩,增长11.9%。粮食总产量为1131.24万吨,比上年减少1.0%;油料产量31.06万吨,增长28.9%;蔬菜产量781.86万吨,增长13.3%;生猪出栏1724.96万头,增长1.3%;牛出栏38.49万头,增长6.0%;羊出栏167.94万头,增长11.0%。全年肉类总产量143.91万吨,比上年增长2.4%;水产品产量20.03万吨,增长4.7%。
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550个,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个,市级龙头企业40个。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达580个,直接带动176万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
乡镇企业保持了速度和效益同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23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实现营业收入922.5亿元,增长19.6%,利润32.3亿元,增长19.0%,实交税金24.4亿元,增长24.4%。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出口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两大“亮点”。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新产品产值194.4亿元,比上年增长38.2%,占现价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3%;实现工业品出口交货值48.92亿元,增长45.3%,占销售产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4.0%上升为5.2%。汽车、摩托车等重点产品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生产汽车24.6万辆,比上年增长12.5%;生产摩托车191.07万辆,增长9.2%。
五十强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1.8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实现利润总额24.13亿元,增长30.2%。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的1.7倍。
工业产品的产销衔接较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94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增幅高于现价工业总产值1.3个百分点,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8.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扭亏脱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83.8,比上年提高了16.5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由上年亏损9.04亿元变为盈利14.02亿元,国有控股企业由上年亏损14.91亿元变为盈利3.68亿元,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由上年亏损13.34亿元变为盈利6.53亿元,结束了国有工业企业连续六年、整个工业连续四年的高额亏损局面,基本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国有企业三年扭亏脱困的目标。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全市四级及其以上资质等级建筑企业施工工程16285个,建筑施工面积606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5%;竣工面积3100万平方米,增长4.2%;实现利润总额4.5亿元,增长8.1%。
三、固定资产投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起步实施,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5.8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其中,全市基本建设投资为262.93亿元,比上年增长24.3%;房地产开发投资139.63亿元,增长24.1%;更新改造投资92.03亿元,增长0.3%,更新改造投资中工业技改投资36.89亿元,增长10.9%;其它投资161.22亿元,增长9.6%。
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在国有及其它经济类型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3.95亿元,比上年增长61.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4.27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95.18亿元,增长17.5%。
重点建设项目完成较好。全年市级以上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6.49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27.0%。渝长、长涪高速公路、鹅公岩长江大桥、黄桷渡水厂扩建工程等9个项目相继完工投入使用。渝怀铁路、轻轨较新线、万洲五桥机场等21个项目实现了开工建设。
四、城市建设
城市公用设施逐步完善。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97.85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主城区电网改造投资5.80亿元,增长1.5倍,农村电网改造累计完成投资34.6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初预定的目标。新增城市桥梁4座,新增路灯5247盏,新扩建城市道路49公里,年末城市道路里程2540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5.04平方米,比上年提高3.1%;新增日供水能力12.25万吨,人均日生活用水量达173.16升,比上年提高3.6%;完成更新公共汽电车500辆、出租汽车1500辆;新增绿地205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9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47平方米,比上年提高4.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0.4%;改建、整治公厕97座,垃圾站75座,新增、更新环卫专用车96台,主城区垃圾袋装化率达到39.8%。
五、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呈现新格局。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354.3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9%,其中,铁路175.8亿吨公里,增长4.1%;公路72.5亿吨公里,增长4.8%;水运105.7亿吨公里,增长6.3%;空运0.3亿吨公里,下降17.5%。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270.4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7%,其中,铁路54.1亿人公里,增长2.9%;公路170.1亿人公里,增长9.7%;水运31.1亿人公里,下降3.4%;空运15.1亿人公里,下降5.0%。港口吞吐量为2448万吨,下降5.8%。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5.82亿元,比上年增长65.2%。全市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为1644公里,固定和移动交换机容量650万门。新增固定电话用户70.1万户,累计达到268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86.9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80.1万户,累计达到160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为13.9%,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截止2000年底,全市共有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10万户。
六、消费市场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3.58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61.56亿元,比上年增长9.0%,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6.2%;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82.02亿元,增长6.6%,占全市的43.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为38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9.5%;餐饮业为54.56亿元,增长12.2%,占全市的8.5%;其他行业为205.83亿元,下降0.6%,占全市的32.0%。重点市场交易活跃,年销售额亿元以上重点市场全年成交额240.61亿元。地方产品竞争力有所增强,以服装、皮鞋、食品为代表的本地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32.4%,比上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78.37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其中个人住宅销售额50.46亿元,增长38.0%,占商品住宅销售额的95.5%。
物价水平持续低迷。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6.7%,比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分类看,食品价格下降6.9%,衣着类下降9.6%,交通与通讯下降11.2%,医疗保健、居住和服务项目价格分别上涨了0.5%、1.2%和12.3%。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7.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5%,其中出口9.95亿美元,增长1.03倍,进口7.9亿美元,增长9.7%。
全年本地产品出口额为9.3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94.0%。机电产品出口完成5.1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2.2%,比上年增长2.57倍,其中摩托车出口103万辆,出口额达3.74亿美元,分别增长8.6倍和6.1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1.19亿美元,增长19.2%,占出口总值的12.0%。
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项目237个,比上年增长19.1%,协议利用外资金额8.69亿美元,增长23.9%,实际利用外资3.45亿美元,增长5.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44亿美元,增长2.2%。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业务合同额0.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7倍,完成营业额0.57亿美元,增长51.0%。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069.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9%,创历史最高水平。国内旅游实现总收入137.05亿元,比上年增长36.6%。接待海外游客26.6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9%和42.3%。假日旅游方兴未艾,三个“黄金周”共接待市内外游客731.52万人次,占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的23.6%。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完成104.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市级财政收入完成40.82亿元,增长18.8%,区县(自治县、市)级财政收入完成63.64亿元,增长14.6%。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完成202.46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市级财政支出88.74亿元,增长36%,区县(自治县、市)级财政支出113.72亿元,增长17.1%。
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为1904.7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5%。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645.54亿元,增长18.7%;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1085.36亿元,增长19.4%。金融机构年末各项贷款余额为1881.2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7%。新增贷款中,短期贷款为1246.81亿元,增长15.4%;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95.29亿元,增长40.7%;中长期贷款为470.70亿元,增长14.6%。全年累计回笼现金34.38亿元,比上年多回笼57.42亿元。
全年又有乌江电力、重庆港九、九龙电力、长江水运四只新股成功上市,全市累计上市公司数量为28家,居西部地区第二位。截止2000年底,发行新股和配股共募集资金106亿元,股票市值803亿元。发行凭证式国债23.16亿元,比上年增加10.43亿元。
全年保险费收入27.58亿元,比上年增长9.46%,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0.58亿元,增长5.1%;人寿保险收入13.09亿元,下降0.5%;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收入3.91亿元,增长44.0%。全年保险赔付额为8.65亿元,比上年下降5.1%,其中财产保险赔付5.12亿元,增长3.7%;人寿保险赔付2.49亿元,下降32.9%;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赔付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464.70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26.0%上升到30.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96亿元,增长50.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2.8%。
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3项,安排经费1905万元。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重庆地区专利申请1780件,比上年增长39.7%,重庆地区专利授权1158件,增长7.5%,技术市场合同认定登记额达30亿元。重庆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参展项目4000余项,重大项目签约229项,成交金额53.86亿元。
信息港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组建了重庆市信息港宽带网络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85亿元人民币。重庆大学科技园建设开始启动,生物孵化园建设进展顺利,“重庆大学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重邮信科股份有限公司”已正式挂牌。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实现工业总产值106亿元,增长21%;实现区级财政收入1.6亿元,增长31.4%;实现出口创汇7799万美元,增长95.0%。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2.86亿元,增长16.0%;实现出口创汇1476万美元,增长1.13倍;实现财政收入1.25亿元。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30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10亿元。
2000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5万人,研究生0.27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学生(专科以上)比上年增加1.61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完成招生2.31万人,普通中学招生54.56万人,职业中学招生3.13万人。年末全市共有22所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学生12.63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62所,在校学生8.45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47.79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7.77万人,小学在校学生276.1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初中入学率达到93.6%,高考录取率70.9%。全市有成人高校19所,在校学生8.36万人。
2000年全市又有2个县完成“两基”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为5.17%,扫除青壮年文盲1.47万人。截止年底全市已有33个区县实现“两基”目标,累计人口覆盖率达到85.8%。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市川剧院创作的川剧《金子》荣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奖大奖及文华表演、导演、创作、音乐奖,杂技《流星闪烁》获全国第五届金狮奖杂技大赛金奖。
全年出版各类报纸4.87亿份,比上年下降7.6%;图书1.12亿册,下降8.9%;各类杂志0.35亿册,比上年增长15.9%。全市三家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农村两元钱实用知识丛书》已出版101种,发行200多万册。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地下文物发掘项目75件,发掘面积12.6万平方米,地面文物保护项目135处。
全市有线电视骨干传输网络建设和联网步伐加快。完成了重庆至渝北、长寿、涪陵等21个区县(市)光缆主干线的设备安装,开通了重庆有线电视节目信号。年内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4.19万户,改造用户网1.56万户。解决了2290个行政村收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2.5%,基本实现全市“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382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6.57万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5.86万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86万人,其中医生4.49万人,护师、护士2.08万人。
体育工作成绩突出。我市体育代表队共有21个项目54项次出席全国锦标赛和冠军赛,有38人10个大项24个小项取得全国锦标赛前8名,其中获金牌4枚、银牌4枚、铜牌3枚,我市运动员参加亚洲及其它国际比赛获6金1银1铜。重庆籍选手田亮获悉尼奥运会跳水金牌、银牌各一枚;重庆隆鑫足球队获足协杯冠军,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全国足球冠军;重庆建设摩托围棋队蝉联全国围棋甲级联赛冠军。全年发行体育彩票7200万元,开展国民体质测试4.68万人次,“袁家岗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正式动工兴建。
十一、人民生活和再就业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76元,比上年增长6.4%,人均消费支出5475元,增长2.3%;农民人均纯收入1892元,增长3.1%,人均消费支出1396元,增长0.5%。
全年帮助指导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13.09万人,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2.07万人;帮助指导城镇失业人员就业8.10万人,城镇失业率为3.5%;劳动服务企业和社区服务业吸纳下岗职工0.45万人,吸纳失业人员0.65万人。
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社会统筹职工已有210万人,征收失业保险费1.92亿元。养老保险市级调剂金制度逐步完善,全市77.68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得到按时足额发放,76.12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社会化发放,社会化发放面达到98%。
截止2000年底,全市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105.31万户次,205.37万人次,财政支付保障金总额1.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2%、37.1%和53.3%。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3亿元,新建农村敬老院68所,改扩建121所。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的力度有所加强,12种污染大气、水体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之内。全市纳入“一控双达标”考核的工业污染企业5169家,已经完成达标任务的5157家,达标率为99.8%;“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全面展开,主城区10吨以下燃煤锅炉和茶水炉分别有929台和1429台关停或改为清洁能源,占总数的80.6%和99.5%;50张病床以上规模的医院有189家对病毒病菌污水进行了治理,治理率达97.0%;天然气汽车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到年底已改装各型CNG汽车1600多辆,建成10座加气站,天然气汽车及相关产业产值近2亿元。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和好于二级标准的频率,已由1999年的46.2%上升到51.1%。全年实测大气总悬浮微粒0.247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0.149毫克/立方米,地面水水质达标率90%以上,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3.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均值为56.9分贝。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计划5806万亩,完成营造林385万亩,其中成片造林224万亩(含退耕还林68万亩),封山育林16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00平方公里。
十三、移民和扶贫
全年完成移民投资39.22亿元,建房安置移民10.3万人,其中农村移民安置3.3万人。完成房屋复建286万平方米,万州区五桥、天城开发区和云阳县、奉节县政府机关已迁进新城办公,忠县、开县、丰都等新城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好。全年实现农村移民外迁11个省市安置7324人,市内5县市安置3787人,完成分散自主外迁安置14000人。
扶贫工作成绩突出,基本完成“五三六”扶贫攻坚计划。全市295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帮扶工作,为贫困地区引进项目172个,引进资金1.69亿元,捐赠物资折款0.17亿元,新建希望小学31所,救助困难失学儿童9300人。新解决了39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40万贫困地区人口饮水困难,巫溪、城口两县实现成建制越温达标。截止2000年底,我市贫困区县全部实现了越温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