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及严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狠抓改革发展各项措施的落实,取得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显著成绩,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50亿元,比上年增加161亿元,是重庆直辖以来经济总量增加最多的一年。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列全国第18位,在全国的位次比上年提高了5位。
分行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93亿元,比上年增长2.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27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30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总量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17.8:41.3:40.9调整为2001年的16.7:41.5:41.8。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都市发达经济圈完成增加值672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8.4%;渝西经济走廊完成增加值542亿元,增长9.0%,占全市的31%;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完成增加值536亿元,增长8.6%,占全市的30.6%。2001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655元,比上年增加498元。
一、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形势继续好转。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93亿元,比上年增长2.2%,是199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全年粮食播种面积
4071.89万亩,比上年减少2.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008.2万亩,比上年增加3.8%;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253.73万亩,减少0.5%。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1035.35万吨,减产8.5%;油料产量29.96万吨,减产3.5%;蔬菜产量779.96万吨,减少0.2%。全市生猪出栏1746.85万头,比上年增长1.3%;牛出栏41.26万头,增长7.2%;羊出栏182.62万头,增长8.7%。全年肉类总产量147.88万吨,比上年增长2.8%;水产品产量19.7万吨,减少1.7%。
乡镇企业速度和效益同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2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实现营业收入1091.3亿元,增长18.3%;实现利润37.8亿元,增长16.8%;实现税金30.8亿元,增长24.3%。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工业生产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1062.3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轻重工业结构趋向合理。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轻工业总产值42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实现重工业总产值633.66亿元,增长12.1%,轻重工业比重由2000年34.3:65.7调整为40.4:59.6。
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出口取得好成绩。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214.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新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0.2%。全年实现工业品出口交货值57.96亿元,增长15.8%,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5.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重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五十强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5.0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7.6%;实现利润总额22.59亿元,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1.04倍。2001年,长安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118亿元,销售收入103亿元,成为我市和全国兵器行业第一家超过“双百亿”的企业集团。
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2.4,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1.79亿元,比上年增长55.4%,比历史上最高的1993年增加6.03亿元。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7.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8.21亿元,增长25.7%。
继续深化落实“七个一批”措施取得新成效。全年有38户企业破产终结,20户企业进入破产计划。全市应改制的166户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累计改制121户,改制面达到73%。国有小企业累计改制664户,改制面达90.3%,比上年提高19.3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较高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全市四级及其以上资质等级建筑企业施工工程17515个,建筑施工面积7710.8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6%;竣工面积3441.54万平方米,增长11.6%。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1.82亿元,比上年净增146.01亿元,增长22.3%。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28.32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占全市总投资的比重达40.9%;更新改造投资108.04亿元,增长17.4%;房地产开发投资196.67亿元,增长40.9%;其他投资168.79亿元,增长21.1%。
国债投资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大。全年落实并开工国债资金项目230个,累计完成投资114.4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其中,用于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97个,占项目总数的85.7%,完成投资109.52亿元,占国债总投资的95.7%。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年64项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78.71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22.3%。达万铁路、渝黔高速公路一期工程、主城区环线高速公路、南岸长江滨江路、农村电网改造一期工程、电信用户宽带网、黔江卷烟厂技改等12个项目完工投入使用。江北机场航站区扩建、北部新区基础设施、丰收坝水厂等13个项目开工建设。渝怀铁路、高架轻轨较新线一期工程等34个续建项目按计划推进。
商品住宅购销两旺带动了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2001年我市商品住宅建设投资达110.71亿元,比上年增长52.1%,占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52.1%提高到56.3%。全市累计销售商品住宅面积635.04万平方米,较上年增加143.95万平方米,增长29.3%。
四、城市建设
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86.17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主城区电网改造投资10.54亿元。完成城市维护建设投资58.66亿元。其中,市级27.51亿元,区县31.15亿元。新增和改造城镇道路321.3公里,竣工城镇桥梁(含立交桥)37座、隧道2座,新增广场18个,路灯10695盏;新增城镇日供水能力17.6万立方米,新增、改造供水管道201.8公里;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19座,设计日污水处理能力51万立方米,新增、改造排水管道301公里;开工建设垃圾处理场6座,设计日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3010吨,主城区垃圾袋装率达到54.6%;新增城镇公共绿地14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0.2%,城镇人均公共绿地2.7平方米;完成主城区危旧房改造52.61万平方米,安置拆迁居民8819户。2001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1.59平方米。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在稳步发展中出现新的变化。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388.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7%,其中,铁路174.3亿吨公里,下降1.0%;公路79.3亿吨公里,增长9.3%;水运135.0亿吨公里,增长10.0%;空运0.34亿吨公里,增长2.3%。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279.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2%,其中,铁路53.4亿人公里,下降1.3%;公路183.7亿人公里,增长8.0%;水运25.8亿人公里,下降17.3%;空运16.29亿人公里,增长8.2%。全社会港口货物吞吐量2840万吨,比上年增长16.0%。
邮电通信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3.7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完成电信业务总量62.4亿元。全年新增本地电话用户68万户,累计达到336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10万户,累计达到270万户。截止2001年底,全市共有国际互联网用户22.6万户。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39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64.07亿元,增长19.7%;接待海外游客31.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7%,创旅游外汇收入1.63亿美元,增长18.1%。三个“黄金周”旅游人数达到1038.4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80亿元。
六、消费市场和物价
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9.3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7.44亿元,增长9.9%,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6.8%;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89亿元,增长7.0%,占全市的43.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427.29亿元,增长11.5%,占全市的61.1%;餐饮业实现60.57亿元,增长11.0%,占全市的8.7%;其他行业实现211.47亿元,增长2.7%,占全市的30.2%。全市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地产品销售率为32.6%,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止降转升。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7,比上年价格水平上升1.7个百分点,改变了199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的局面。分商品类别看,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了14.0%,居住、交通和通讯价格分别上涨了2.6%和2.4%;衣着价格下降了2.6%,医疗保健、食品和烟酒及用品价格分别下降了1.1%、0.8%和3.2%。
七、对外开放
受世界经济增速减缓的影响,对外贸易增幅呈现前高后低的回落态势。全年共完成进出口总值18.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出口11.03亿美元,增长10.8%;进口7.31亿美元,下降7.5%。
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达到6.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2%,出口比重达到61.7%,其中摩托车及零配件出口5.12亿美元,增长27.5%,重庆已成为全国十大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之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2.2%,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12.1%。蔬菜、花卉出口实现零的突破。
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项目191个,协议利用外资7.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56亿美元,增长5.0%;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设计咨询业务合同额1.15亿美元,增长20.0%,完成营业额0.67亿美元,增长15.0%。
利用内资取得好成绩。全年实际利用境内市外资金46.38亿元,其中来自东部地区资金31.14亿元,中部地区3.45亿元,西部地区11.79亿元。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完成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26.41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其中,市级财政收入完成51.70亿元,增长26.6%;区县(自治县、市)级财政收入完成74.71亿元,增长17.4%。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完成255.92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市级财政支出完成101.55亿元,增长19.7%;区县(自治县、市)级财政支出完成154.37亿元,增长29.1%。
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294.05亿元,比年初增长20.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317.17亿元,增长21.3%;农村储蓄存款余额276.7亿元,增长17.7%;城镇储蓄存款余额1040.5亿元,增长22.3%。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871.98亿元,比年初增长15.6%,其中,短期贷款1043.84亿元,增长10.9%;中期流动资金贷款118.92亿元,增长25.2%;中长期贷款631.26亿元,增长21.3%。全年货币净回笼42.47亿元,比上年多回笼8.1亿元。
截止2001年末,全市共有27家上市公司,其中境内上市公司25家,股票市值674.38亿元。全年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8.88亿元,完成凭证式国债20.17亿元。
全年保险费收入33.7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1.32亿元,增长5.3%;人寿保险收入22.40亿元,增长24.2%;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收入3.08亿元,下降10.7%。全年保险赔款额为7.9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财产保险和短期人身险赔款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人寿保险赔款1.92亿元,增长36.5%。
九、人口、再就业和人民生活
2001年全市总人口为3097万人,比上年增加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75万人,乡村人口2022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7‰,死亡率6.9‰,自然增长率2.8‰。
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2001年,全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中心8.32万人,出中心9.86万人,其中再就业6.51万人。帮助指导城镇失业人员9.3万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21.09元,比上年增长7.1%。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765.07元,增长5.3%。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有所加快。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971.2元,比上年增长4.2%。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全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696.5元,比上年增长11.7%;全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136.6元,比上年下降1.6%。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75.16元,比上年增长5.7%。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2001年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数和人数大幅度增长。全年享受城市“低保”已达188.53万户次、369.88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78.5%和79.9%,累计发放保障金额2.64亿元。全年已开工新建10个区县市社区服务指导中心、22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人数达到81.94万人,占全市离退休人员总数的99.5%。新建敬老院23所,改扩建69所。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1年全市继续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渝”战略,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1.4%,比上年提高个1.3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值240亿元,增长2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5%。2001年全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达29亿元。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2046件,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重庆地区专利权1197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4.9%和3.4%。第三届重庆高交会成交签约166项,成交金额62.44亿元,其中合同金额11.09亿元,协议金额51.35亿元。
推进大学科技园、北部新区和国家级开发区建设,重庆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部新区建设开始起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加快。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年实现总收入32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实际入库税金18.62亿元,增长24.8%。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6.10万人,研究生0.3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2.0%和25.9%;成人高校招生4.5万人,增长26.1%;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招生9.25万人,增长18.9%;普通中学招生53.16万人,比上年减少2.6%。年末全市有29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6.16万人;有14所成人高校,在校学生10.19万人;有271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在校学生21.69万人。全市普通中学有在校学生154.03万人,小学又在校学生277.7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普通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7.7%,普通高校录取率为75%。
继续推进“两基”工作。全市累计完成“两基”覆盖人口2685.62万人,累计人口覆盖率为87.8%。加快实施高校布局结构调整,新西南农业大学、渝西学院、涪陵师范学院相继挂牌成立。实施“广厦”工程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教师广厦工程竣工4130套,45.1万平方米;改造中小学D类危房50.5万平方米,累计竣工面积为33.4万平方米。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绩。广播剧《生命天梯》、电视理论片《三峡大移民》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流星闪烁》获摩纳哥第十三届蒙特卡洛国际少儿杂技比赛金K奖。全年兴建3个图书馆和3个文化馆。桂园、酉阳赵世炎故居、忠县石宝寨等6处文物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年出版各类报纸5.48亿份,比上年增长12.5%;图书1.13亿册,增长1.1%;各类杂志0.33亿册,比上年下降4.1%。重庆广播发射台迁建后直接覆盖人口约1200万人。建成贯通全市40个区县广播电视光纤网络主干线,实现全市大联网。全年新装有线电视用户4万户,改造7.5万户。
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作进度加快。全年发掘面积20.5万平方米,勘探面积258万平方米,地面保护项目27个,是前3年完成任务的总和。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0.42万个,拥有床位6.50万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5.78万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64万人,其中医生4.47万人,护师、护士2.05万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增加合作医疗乡镇114个,村1357个,新增受益人口160万。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体育人口达到1200万人,学生体育达标309.83万人。在第九届全运会上我市代表团取得1.5枚金牌、2.5枚银牌、3枚铜牌,实现了“夺金升位”目标。全年我市运动员参加国际、国内比赛获国际比赛冠军5个,团体冠军1个,个人冠军25个。重庆建设摩托围棋队取得全国围甲联赛三连冠。袁家岗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主体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共销售包括足球彩票在内的体育彩票1.2亿元。
十二、环境保护
环保工作力度加大。全年改造、关停2653台燃煤茶水炉和10吨及其以下燃煤锅炉,年减少用煤136万吨,年削减二氧化硫7.8万吨,减排烟尘3.5万吨。主城区“清洁能源”一期工程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努力,累计投入3.8亿元,于2001年6月30日前全面完成。
“一控双达标”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全年共监测工业污染源4806家,工业污染源达标率达到96.2%。重庆发电厂关闭最后两台5万千瓦发电机组,对1.5万辆尾气超标车辆进行了治理,主城区已建成CNG加气站13座,在建7座,累计改造CNG汽车2600辆。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频率,由2000年的51.1%上升到56.7%。全年实测大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0.108毫克/立方米,地表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为55.9分贝,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0%。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全年共完成天然林管护358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面积6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00平方公里,建成中型水库6座。
十三、移民和扶贫
2001年实际完成农村移民外迁安置5.61万人,完成建房安置12.1万人,复建各类房屋380万平方米;完成25个集镇的搬迁,累计已迁建集镇40个;实施库区淹没工矿企业结构调整210户,其中关闭破产131户。全年完成移民投资50.2亿元。
2001年全市又有31万绝对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完成高山移民和贫困户住房改造1389户。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535万元,实施贫困地区人畜饮水项目358个,受益贫困人口27.4万人。
2001年总体经济社会形势较好,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城镇就业压力较大,经济增长仍然受到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不尽合理的双重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