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0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重庆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黄可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这一年,疫情突如其来,汛情历史罕见,世情错综复杂。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市经济呈现稳定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2020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期而至,为我们展现了全市人民和衷共济、百折不挠的精神,展示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迎难而上、渐次恢复,经济总量再上台阶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节奏有条不紊,产业链迅速恢复,经济总量迈向新台阶。
经济总量再上台阶。全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深化改革创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5002.79亿元,迈上2.5万亿元台阶。从增速走势看,地区生产总值在一季度同比下降6.5%的情况下,上半年即实现了0.8%的增长,前三季度增长2.6%,全年增长3.9%,高于全国水平1.6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次第恢复。全市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产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7%,粮食综合单产增长0.4%。工业发展稳步向好,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5.3%。其中,汽车产业增长10.1%,电子产业增长13.9%。服务业恢复加快,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5.4%。
有效需求持续释放。全市积极出台一系列“稳投资”和促消费政策措施。投资保持回升态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较上年增长3.9%。民间投资稳步恢复,较上年增长1.1%。消费市场恢复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在消费升级趋势和换购刚性需求支撑下,汽车消费增长6.8%。
二、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六稳”“六保”成效明显
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以“六稳” “六保”为支点,打出政策组合拳,全市经济发展韧性增强。
保居民就业、固民生之本。全市把保就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聚焦重点群体就业,千方百计稳居民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5.56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7%。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低保金51.4亿元、临时救助金4.6亿元、价格临时补贴6.7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3%,总体保持平稳上涨态势。
保市场主体、固运行之基。全市积极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停产半停产企业复产止滑专项行动。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负1000亿元以上,新设市场主体增长9.4%。民营经济活力持续提升,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增长3.8%,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8.7%。
保粮食能源安全、固安全之线。全市粮食生产稳定,全年粮食产量创十年新高,比上年增长0.6%,蔬菜产量增长4.2%。生猪产能接近正常年份水平,家禽出栏量增长2.0%。全市能源生产基本保持稳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天然气产量比上年增长9.9%,发电量增长2.0%。
保产业链供应链、固运转之脉。全市建立产业链协同复工和海外供应链保障协调机制。工业行业复苏面呈继续扩大趋势,全年规上工业行业增长面达69.2%。服务业恢复加快,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9%。商贸流通持续复苏,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增长7.5%。货物运输稳步增长,完成货运量增长7.6%。
三、突出优势、释放潜力,新兴动能势头强劲
全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推进全市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经济新动能快速成长,新旧动能有序转换,发展潜力得到不断释放。
高技术产业快速成长。全年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8.0%和19.1%。部分高技术新兴产品保持较快增长,智能手表、3D打印设备等电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4.6%和28.3%;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屏、工业机器人等上游高技术产品分别增长34.9%、28.2%和24.6%。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6.6%,有效弥补了传统行业投资下行影响。
新模式新业态逆势增长。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5.0%。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能力不断提升,全市新建开通5G基站3.9万个,累计开通5G基站4.9万个。
现代流通体系不断健全。网络货运平台业务量快速增长,带动道路运输业继续回暖,中欧班列(渝新欧)全年开行重箱折算列2603班,增长超70%,位居西南第一、全国前二;运输箱量超22万标箱,增长超65%,货值位居全国第一。
智能产业加快发展。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进展明显,成功举办三届智博会,集聚大数据智能化企业7000余家,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2780个,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5%。
四、以点带面、统筹协调,区域城乡协同并进
全市主动服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区域城乡协同发展步伐加快。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局良好。党中央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赋予成渝地区“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川渝两地形成四级工作机制、成渝定期联系机制和毗邻地区合作机制,累计签订合作协议236个,开工重大合作项目27个、完成投资354亿元。
“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全市建立市级统筹协调机制和分区域协调发展联席会议机制。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42.72亿元、4347.50亿元和1387.9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3.0%和3.5%。
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全市出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全市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44:1,较上年缩小0.07;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为1.87:1,缩小0.1。
五、内联外通、提档升级,对外开放再创新高
全市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加快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外贸外经快速增长。
开放通道持续拓展。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行动计划取得突破,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支撑作用持续增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运营公司启动运行,中欧班列(渝新欧)运营线路增至31条;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累计签约项目260个、总金额338亿美元。
外贸规模创下新高。全市出台一系列稳外贸政策,助力企业纾困解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6513.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出口增长12.8%,进口增长11.9%。贸易顺差由上年1633.05亿元提高到1861.60亿元。
自贸区建设成效明显。全市着力发挥开放平台体系在全市开放高地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开放平台提档升级。全年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含分支机构)14393户,注册资本总额1409.7亿元。其中,新增注册外资企业(含分支机构)129户,注册资本8.43亿美元。引进项目757个,签订合同(协议)总额1983.04亿元。
六、节能减排、生态优先,“美丽之地”魅力彰显
全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重庆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山水之城•美丽之地”魅力进一步彰显。
资源效率稳步提升。全市节能降耗减排成效持续显现,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比上年下降1.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0%。
生态环保力度加强。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35.14平方公里。全市自然保护区5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完成营造林面积约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2.5%。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昼间达标率为98.4%。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333天,同比增加17天。主城区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下降13.2%。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Ⅰ~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94.8%,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七、以人为本、完善体系,生活品质日益提升
全市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居民生活、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同步提升。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6.6%。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
社会保障日趋健全。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增长6.7%、0.4%、6.4%、10.3%和8.3%。兜底性政策持续推进,年末共有26.47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2.26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科学技术持续进步,截至年底,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182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全年专利授权5.5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0.76万件。教育事业稳固推进,全市在园幼儿普惠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较上年提高6.7、0.5、0.02和4.3个百分点。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登记备案博物馆105个,文化馆41个,公共图书馆43个,公有制艺术表演团体20个。医疗卫生事业平稳有序,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20922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23.5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3.75万人。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5万亿台阶,是2015年的1.6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2015年提高4.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值年均分别增长7.6%、9.0%和7.1%,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4%,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37.9%、55.7%。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9%, 2020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5年的1.5倍。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把舵定向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决断如流、积极调度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德协力、和衷共济的结果,这份成绩来之不易,需格外珍惜。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我们要更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着力培育强大国内市场,持续强化科学战略支撑,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积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