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数据资料> 统计公报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206R/2022-00036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统计 [ 体裁分类 ] 统计分析
[ 发布机构 ] 市统计局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2-03-18 [ 发布日期 ] 2022-03-18

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可解读2021年重庆统计公报

砥砺深耕谋发展  赓续前行谱新篇

——202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重庆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可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重庆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市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经济发展保持良好态势,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如期发布的《202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面展现了过去一年重庆市在疫情防控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上取得的新成果,笔笔数据、张张图表翔实生动地记录了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绩。

一、经济总量持续攀升,综合实力日益提升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全市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因时因势调度经济运行,坚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全市经济稳步增长、产业链逐步恢复,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

经济总量不断跃升。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7894.02亿元,比上年增长8.3%,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0%。非农产业占比为93.1%,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全市人均GDP达到86879元,比上年增长7.8%,较全国高5903元。

产业发展韧性增强。农业生产稳中有进,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0.5%,粮食总产量增长1.1%。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分别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和2.8个百分点。服务业稳步复苏,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5.4%。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全年新增市场主体57.88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320.37万户。产能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全市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达77.6%,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活力持续提升,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9.4%,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获批启动实施,成渝中线、郑万高铁重庆段、渝西高铁、涪江双江航电枢纽、川渝电网一体化等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全年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3839公里。公路路网密度223公里/百平方公里。铁路营业里程2394公里。轨道交通营运里程370公里,日均客运量300.6万人次。信息网络不断增强。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412.36亿元,增长38.3%。互联网用户4824.73万户,手机上网用户3284.45万户,增长5.6%。

保粮食能源安全力度加强。全市粮食生产稳定,全年粮食产量创近13年新高。粮食综合单产361.89公斤/亩,增长0.5%,单产创历史新高。特经作物较快发展,油菜籽实现连续十五年增产,产量达52.4万吨。生猪生产逐步恢复,2021年生猪出栏1806.86万头,比上年增长26.0%,达到2016年以来最高水平。能源供给保持稳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天然气产量比上年增长9.1%,发电量增长18.4%。

人口集聚力有所提升。2021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3212.43万人,比上年增加3.5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0.32%,比上年提高0.86个百分点。全年外出市外人口412.56万人,比上年下降1.2%;市外外来人口222.77万人,比上年增长1.6%。农民工返乡创业效果凸显,全市农民工总量756.3万人,比上年增长2.7%。其中,外出农民工513.6万人,下降1.7%;本地农民工242.7万人,增长 13.4%。

二、科技创新有效推进,新兴动能加速集聚

全市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贯彻市委五届十次全会部署,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

创新引领实力增强。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高端新型研发机构77个,国家质检中心19个。全年发明专利授权0.94万件。共有有效注册商标71.99万件,比上年增长19.2%。修订、制定地方标准(不含工程建设、食品安全)115项。

新兴制造业快速发展。2021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1%和18.2%,分别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7.4和7.5个百分点,有力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6%、11.9%、19.6%和13.2%。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8.4%,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5%。

新消费模式持续快增。线上消费需求不断释放,2021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7.3%,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8.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餐饮业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餐费收入增长39.7%。

现代物流提质增效。全市规模以上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实现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35.5%。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共计开行超4800列,开行量占全国比例超过30%,运输超40万标箱,回程班列占比超50%,开行线路已可通达欧洲超百个城市。

三、区域发展优势互补,城乡统筹走深走实

全市主动服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区域城乡协同发展步伐加快。

在长江经济带支撑作用不断提升。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两年平均增速6.1%,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居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速居第2位;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平均增速均居第1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全面落实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召开两次川渝党政联席会议,设立300亿元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共同实施85项年度重点任务,推进67个重大合作项目,打造10个区域合作平台。着力提升双城发展能级,动力源特征初步显现;大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结构总体向好;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发展质效双升;努力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新兴消费活力凸显。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919.21亿元,比上年增长8.5%。

“一区两群”发展协同共进。建立健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工作调度机制和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各片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全年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55.64亿元、4895.15亿元和1543.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0%、9.1%和7.6%。

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全市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40:1,较上年缩小0.05。其中,城乡人均工资性收入比缩小0.09,人均财产净收入比缩小0.08,人均转移净收入比缩小0.04。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为1.85:1,比上年缩小0.02。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为14.2%,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四、内外需求同步提升,开放步伐从容坚定

全市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抓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内外需求同步提升。

消费市场持续复苏。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67.67亿元,比上年增长18.5%,高于2019年水平0.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16个大类商品中62.5%的商品两年平均增速高于2019年水平。“双碳”背景下,居民绿色、智能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6.9%,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增长27.2%,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1.2倍。

投资结构稳步向好。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6.1%。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在“两新一重”项目建设推动下比上年增长7.4%,制造业投资增长10.6%,高于整体投资4.5个百分点,领涨三大板块。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全市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建设项目完成投资比上年增长25.0%,高出全部投资18.9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6.2%,高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7.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9.3%,高于整体投资3.2个百分点。

开放通道不断拓展。全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总运输11.24万箱,比上年增长54.2%;总运输货值187.16亿元,增长40.1%。物流网络辐射107个国家和地区315个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578万吨,增长9.4%。新开国际航线5条,国际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22.14万吨,同比增长46.8%。

对外开放再上台阶。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8000.59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出口增长23.4%,进口增长21.7%。贸易顺差由上年1861.60亿元提高到2336.07亿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比上年增长26.0%。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长3.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增长6.4%。截至年底,累计有312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重庆。

自贸区建设成效明显。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含分支机构)14246户,注册资本总额1147.04亿元。其中,新增注册外资企业(含分支机构)99户,注册资本4.17亿美元。引进项目479个,签订合同(协议)总额1649.37亿元。

五、资源环境合理优化,绿色发展魅力彰显

全市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面落实长江保护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强化节能降碳,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山水之城美丽之地”魅力进一步彰显。

节能减排稳步推进。全市节能降耗减排成效持续显现,全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7%。

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326天。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Ⅰ~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95.9%,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昼间达标率为98.9%。

生态屏障逐步加固。全市自然保护区5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完成营造林面积34.9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54.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13.15平方公里。

六、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全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保障网,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居民生活、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同步提升。

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03元,比上年增长9.7%,快于人均GDP增速。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6%。重庆14个脱贫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6000元,比上年增长11.0%,高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4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日趋健全。居民就业稳步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5.08万人,比上年增长14.5%。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增长12.5%、3.8%、5.4%、6.1%和9.1%。兜底性政策持续推进,年末共有23.93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8.57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全市棚户区改造1.5万户。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教育事业稳固推进,全市在园幼儿普惠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较上年提高4.85、0.17、0.13和4.73个百分点。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博物馆111个,国家级综合档案馆40个,国家5A级景区10个。医疗卫生事业平稳有序,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358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24.0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4.41万人。健身条件持续改善,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地13.66万个,较上年增加1.04万个。

2021年,全市在应对挑战中主动作为,在爬坡上坎中砥砺攻坚,经济实力、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稳步提高,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取得新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和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勠力同心、顽强拼搏的结果,怀珠踽行、虽艰自熠。

2022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要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扎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纵深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六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202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